儿童节特刊 | 如何练好手眼协调能力(手眼标定详解,附源码)

当婴幼儿看到物体时,首先通过眼睛获取信息,传输到大脑进行理解,最终通过手来操作完成玩具的抓取、放置。手、眼、脑协同是人类和少数动物的一项特殊技能,通过经常玩一些简单的益智玩具,可以逐渐锻炼增强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同时可以作用到大脑,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

商家们也看到了这块领域,设计出很多益智玩具和游戏,如图1中所示。孩子需要把玩具抓起并放入车里。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协调能力在游戏中得到了锻炼。

![图1](https://img2018.cnblogs.com/blog/15064/201906/15064-20190603193041238-1882889500.png) 图1

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机器人需要完成高效、复杂的工作,否则无法称之为“智能”。然而,机器人要想获得同人类一样的协调能力并不容易。如何才能实现像人一样的手眼协同能力呢?

再回到这个游戏。孩子在玩玩具时,大脑中有一个坐标系,可看做是基础坐标系;灵活的手在运动中形成一个轨迹,称之为手的坐标系;玩具要放置的点又有一个目标坐标系。三个坐标系协同,游戏才能顺利地玩下去。如果为此游戏场景加入坐标,会是这个样子,如图2所示。

![](https://img2018.cnblogs.com/blog/15064/201906/15064-20190603193138042-2112692536.png) 图2

智能机器人领域,四轴、六轴、并联等机械臂可认为是机器人的手臂(虽然自由度较高、速度快,但相比人手的灵活性还远远不如)。机器人的眼睛,一般指摄像机(包括2D和3D)。目前智能机器人的主流是使用3D视觉相机。机器人的大脑一般指进行核心控制和计算的工控机或嵌入式芯片。
一般而言,机器人的“手眼协调”需要一个“手眼标定”(Hand-eye calibration)的过程。手眼标定是机器人领域的一个经典的问题,其核心是计算出相机坐标系在机器人坐标系下的转移矩阵。转移矩阵是4×4的矩阵,一般用齐次坐标表示。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分量是旋转矩阵(R)和平移矢量(t),分别表示旋转分量和平移分量。得到转移矩阵后,可将相机下的坐标转换到机械臂坐标系下,从而完成工作。如图3所示。

![](https://img2018.cnblogs.com/blog/15064/201906/15064-20190603193200436-1641014925.png) 图3

两个坐标系,如何建立关系?这是手眼标定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手眼标定和核心是解决一个(AX=XB)的矩阵。解此矩阵的算法就是手眼标定算法。
小蓝( 杭州蓝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公司依赖Eigen库实现了经典Tsai的方法并且开源,不想进行理论推导的读者可直接用此代码:https://github.com/zjulion/handeyecat

如何进行手眼标定

注意:以下涉及公式推导,不想推数学公式的可跳过。
理解手眼标定的核心是如何将机器人的手眼关系代入(AX=XB)的公式中。
首先要理解(A)(B)(X)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X),表示未知量,即手眼标定的转移矩阵。
(A)(B)呢?
先看机器人手眼分离的示意图。

![](https://img2018.cnblogs.com/blog/15064/201906/15064-20190603193245567-1710079019.png) 图 4

图4中,机器人底座一般认为是世界坐标系的原点。摄像机(眼睛)识别的位置通过转移矩阵,可以转换到机器人坐标系(同时也是世界坐标系)下。在手眼标定的过程中,需要连续移动机械臂终端,采集一组末端执行器的位姿;与此同时,相机采集挂在末端执行器的标记(例如,棋盘格)的位姿,组成另一组数据。
预警:下面是一些真正的数学推导。
假设采集的数据有(N)对,根据图中的几何关系,未知量有两个,分别是标记在末端执行器下的位姿(H_{grid})和相机在世界坐标系下的坐标(H_{camera})
其中(H_{camera})是我们手眼标定的目标,(H_{grid})是多少我们并不关心。
根据标记是空间中的位姿,我们可以得到(两边都是标记的位姿)

[H_{camera} ast H_{grid\_in\_c}=H_{end} ast H_{grid} ]

观察上面公式,

  • (H_{camera})未知,是目标矩阵,不变量;
  • (H_{grid\_in\_c})已知,是可以通过相机读到的数据,变量;
  • (H_{end})已知,是机械臂末端读数,变量;
  • (H_{grid})未知,我们很不喜欢它,不变量。
    故此方程有两个已知量,两个未知量,一组数据不可解!
    一组数据不行,那就多来几组吧!
    假设我们有两组数据,分别是第(i)组合第(j)组,两组坐标在公式里的括号内表示。
    回想初中代数,我们可以通过类似方程组的解法,消去我们不喜欢的(H_{grid})
    有如下两组方程,

[{H_{camera} ast H}_{grid\_in\_c(i)}=H_{end(i)} ast H_{grid},\ {H_{camera} ast H}_{grid\_in\_c(j)}=H_{end(j)} ast H_{grid} ]

联立方程,消去(H_{grid}),最终我们得到,

[H_{end(j)}ast H_{end(i)}^{-1}*H_{camera}=H_{camera}ast H_{grid\_in\_c(j)}ast H_{grid\_in\_c(i)}^{-1} ]

至此,回想矩阵乘法的结合律,我们惊喜的发现,方程的形式正是AX=XB!
其中(A)(B)分别已知,(X=H_{camera})。什么?(A)(B)是什么?自己观察一下!
数学推导结束。


小朋友们,不对,工程师们,可以用此数据带入标准算法计算了!
一般来说,采集的数据越多,标定的结果越准确。采集时,为防止陷入局部陷阱,需尽可能多的采集机器人姿态,同时,要保证标记在机械臂末端位姿固定,相机和机械臂的相对位姿也要保持固定。
有人说,不对,我用的相机不是这样装的。我把相机装在了机械臂上,同其一起移动,可以用这种方法吗?
答案当然是可以。
这涉及到手眼协同机器人的两种模式,分别是eye-in-handeye-to-hand。刚刚我们一直研究的是eye-to-hand的模式。对于eye-in-hand模式,可以采用类似方法,消去我们不喜欢的中间变量,最终归结到(AX=XB)的形式,就可以解了。
两种模式在公开的源码中都可以找到。

总结

1、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会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只要给玩具让她/他玩,基因会逐渐教会她/他灵活的手眼协同能力。
2、智能机器人的手眼协调,需要工程师们的认真调教!一般来说,数据越多,误差越小。手眼协调能力,是机器人完成分拣、抓取、放货工作的前提。

![](https://img2018.cnblogs.com/blog/15064/201906/15064-20190604082027530-322595697.gif) 手眼协同作业

源码地址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julion/p/10969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