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2017级算法第二次上机 A ModricWang's Real QuickSort Query

题目描述

羊瑞大佬说:"现在的年轻人啊,写个快排都能写错,比如那个辣鸡的ModricWang"觉得他说的情况是真的,决定帮自己复习一下快排的写法。

快排的一个基础操作就是划分(partition),就是将当前的数组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一种较为经典的partition方法是,将数组中处于中间位置(注意,只和位置有关,和大小无关)的元素作为分隔元素,然后将小于它的元素放到左侧,大于它的元素放到右侧,然后对左右两侧分别进行递归操作。在此题中为了统一,如果数组长度为偶数,取靠后的一个作为分隔元素。

需要注意的是,快排的划分是一种原地划分,而且左右两边的长度是未知的,因此它在操作时采取以下的一种方式:

  1. 设数组为arr[n],元素从0开始存储
  2. i=0j=n−1,mid=arr[n/2]
  3. 如果ij,转到4,否则转到步骤7
  4. 如果arr[i]<mid,重复执行直到arr[i]≥mid
  5. 如果arr[j]>mid,重复执行直到arr[j]≤mid
  6. 如果ij,交换arr[i]arr[j]i++,j−−转到步骤4
  7. 退出

进行第一次递归时,数组被分为左右两个部分:[0,i)[i,n),其中i就是执行partition时的i[0,i)[i,n),其中i就是执行partition时的i 。进行第二层的递归时,数组总共被分为4个部分。现在ModricWang想让你输出第二层递归时从左往右的第二部分的元素。

输入

第一个数为数组长度n,16≤n≤106

第二行n个整数,为待排序的元素,保证在int范围内且不重复

输出

输出一行,第二层递归时从左往右的第二部分的元素。

数据保证这一部分不为空。

输入样例

16

10 6 2 7 14 4 1 13 8 15 5 3 9 11 12 16

输出样例

7 6 8

HINT

原数据

10 6 2 7 14 4 1 13 8 15 5 3 9 11 12 16

第一次递归

3 6 2 7 5 4 1 8 / 13 15 14 10 9 11 12 16

第二次递归

3 1 2 4 5 / 7 6 8 / 9 / 15 14 10 13 11 12 16

思路

参考代码

 1 #include<stdio.h>  
 2 #define MAXN 1000002  
 3 int arr[MAXN];  
 4 int main()  
 5 {  
 6     int n;  
 7     scanf("%d",&n);  
 8     int i;  
 9     for(i = 0;i < n;i++)  
10         scanf("%d",&arr[i]);  
11     quicksort(0,n-1,1);  
12 }  
13   
14 void quicksort(int l,int r,int depth)  
15 {  
16     int i = l,j = r,mid = arr[(i+j+1)/2];  
17     while(i <= j){  
18         while(arr[i] < mid)  
19             i++;  
20         while(arr[j] > mid)  
21             j--;  
22         if(i <= j){  
23             swap(&arr[i],&arr[j]);  
24             i++;j--;  
25         }  
26     }  
27     if(depth == 2){  
28             for(;i <= r;i++)  
29                 printf("%d ",arr[i]);  
30             printf("
");  
31             exit(0);  
32     }  
33     if(l < j)  
34         quicksort(l,j,depth+1);  
35     if(r > i)  
36         quicksort(i,r,depth+1);  
37 }  
38   
39 void swap(int *a,int *b)  
40 {  
41     int tmp;  
42     tmp = *a;  
43     *a = *b;  
44     *b = tmp;  
45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jsyzmx0527/p/10182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