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把时间当做朋友(李笑来)Chapter 7 【从此时此刻开始改变】 摘录

                    

大多数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也都可以提前准备。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就几乎是一切改变的起点

任何动作演练到一定的次数,就能做到甚至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都可以准确完成的地步。而他只不过是把这个原理应用到了极致而已。

提前准备的好处

所谓灵感

就有同学当堂发问:“老师,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我告诉他们:“原本我也不知道,甚至我也不可能知道。”但是,我跟他们只有一点是不一样的,这些题目和刚刚那个句子“我们的社会倾向于遗忘那些重要的人物——事实上,所有的社会都可能如此。”是我很久以前记录到我的笔记本上的,所以,后来又某一天读到关于刚才那些人的文章,尽管当时的阅读基于其他的什么原因或者目的,与写作文无关,但是,一下子就想到那个曾经记在笔记本上的那个句子,于是,那个句子边上就又多了另外一个“被整个社会遗忘的重要人物”的例子。

于是,按照这样的理解,所有的成功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先花上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锁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确定它是现实的、可行的之后,运用心智的力量在这个方向上再投入更多的时间,再更多一点的时间。把时间当作朋友,一路前行。当时间陪伴你足够久的时候,你的耐心就能从它那里得到回报。不知所以然的人会说,那是“运气”,或者那是走了狗屎运的人才会有的“天赐灵感”;而我们知道的是,如果那回报真的来了,只有一个名字,叫做“必然”。

所谓能力

了解了所谓“灵感”的实质,就可以触类旁通地理解另外一个词——“能力”。我一直认为,在学习、工作上,一个人在某方面的能力究竟有多大,几乎直接取决于此人能在那方面提前多久进行过准备。很少有人真正提前足够的时间去做准备。只要观察一下任何一所大学四年级的学生群体就可以轻松找到无数前仆后继的失败样本,以及永远是少量的成功样本。

让我们来看看基本的时间表。如果,一位学生想要出国,希望在明年的秋季入学,那么,他最好在今年的年底之前递交所有必需的材料,包括各种考试的成绩单、个人陈述、推荐信等。这样的话,他为了能够按时提交材料,起码要在今年6月份前后考完GRE的作文考试,并且在10月份前后考完GRE的其他部分。托福考试,最迟也要在今年10月份考完,当然,比较理想的是在今年年初就已经拿到成绩。而托福考试也好,GRE考试也好,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坚定地认为,一个拿得出手、换得来名校高额奖学金的成绩,需要至少两年时间的认真准备——并且还需要在此之前有相当扎实的基础。

完全可以想象的是,那些稍微幸运一点,已经获得考位的学生中,仅仅有20%不到的学生最终可以获得有意义的成绩,其他80%的学生,只不过获得一个“考试经历”而已——究其原因,我不相信这是智商的问题,这种考试也无法衡量智商;只有一个合理解释:准备不够充分,换言之,时间投入不够,再换言之,没有提前进行足够的准备。

其实,不仅在留学的选择上如此,面对任何其他选择,包括考研、求职,大多数人的失败与慌张都是基于同样的机理。准备不充分的人面临的困境,就好像是个手铐,越挣扎就被箍得越紧。面对最后期限,无法不产生无比的焦虑。而这些焦虑产生的唯一作用就是分散注意力,使得产能低下到极限;反过来,产能的低下和时间的紧迫所产生的唯一作用就是更加焦虑……恶性的死循环

这些人不知道,无形之中,时间已经成为他们的敌人;他们更不知道的是,时间原本无善无恶,是他们自己变成了时间的敌人,或者是他们把时间变成了自己的敌人。每时每刻,这些人还以为自己在跟别人竞争,殊不知,另外的那些人其实根本与世无争,只是因为起点提前了,就有了机会把时间当作朋友——谁能想象得出这世上还有什么样的靠山会比时间更强大呢?那些与时间为敌的人从来都不知道自己被谁打败了——对他们来讲,生命的终点立着个他们看不到的墓碑,上面刻着“死因不详”。

尽管心智成熟的我们往往会避免基于比较的快乐,但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基于比较的相对成功。所以,突破刚刚提到的“恶性的死循环”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比别人更早一些开始准备,早一点,再早一点。想想吧,有些人可以提前一两辈子开始准备一件事情。越早一点,你与时间这个朋友之间就会变得越亲密;与你更加亲密的这个朋友会让你的每一天都多那么一点点从容;而一点点从容,会让你爱上时间这个伙伴。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结论,浪费时间是可耻的,而浪费青春不仅是可耻的,更是可悲的,并且只能是无可挽回的朴素点说,人必须努力。如果大家都努力的时候,那你就最好尽早开始努力,并且更努力才好。人们总是说,笨鸟先飞,其实,有很多鸟之所以先飞也许并不是因为它们笨,相反,可能是因为它们更聪明。

成功的核心素质:耐心

所谓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

懒惰,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任何事情。短视,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去展望未来。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认真地调查研究。肤浅,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深入思考。夜郎自大,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拒绝观察外面的世界。而所有的成见与偏见,都是因为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分辨每个个体的特征,而宁愿用粗暴简单的分类方法替代思考。

讲的课多了,就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在课间或者课后发来电邮与我讨论一些我在课堂上提到的话题。偶尔,我发现我的一些话被理解到格外扭曲的地步。这样的时候,没有经验的我往往火冒三丈,暗恨并且暗骂那些人实在是“智力低下”。少数的时候,遇到曲解我的学生一些纠缠,甚至需要克制才可以不发火,但估计表情早就扭曲了。有次,在网上看到某个Blogger签名是这么写的:“我按我的想法写,你用你的智力读,千万别认为我有误导你的兴趣。非要认为自己被误导了的智力半残者,对不住您了。”觉得太有道理了,觉得自己没机会与那些曲解我的人这样说,实在是太可惜了。

有些道理是突然醒悟的,在此之前,需要时间。突然有一天我惊醒了,发现自己原本的态度和想法是不对的。就算是我的某些话被曲解了,并且确实是那些少数学生自己的问题,那也不意味着,我不可以多做一些工作,提前想办法避免那些话再次出现如此被曲解的情况。我只要多一点点的耐心就好——分析一下他们为什么会那么想,而后做出相应的修正和补充。有时候多一点点的耐心并不意味着要多花费太多的时间,甚至可能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于是,我的想法改变了我的态度。每当我的话被曲解的时候,我就尝试着把自己的不耐烦先放到一边——没过多久,就开始没有任何不耐烦的感觉了——然后再冷静想想。想法改变了态度,而态度反过来会改变看法。耐心一点一点地投入,最终的结果是,我发现过去是我太过肤浅,太过粗暴。我发现过去的一些想法不再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完整全面,那我就去补充;过去的一些想法不再像过去认为的那样逻辑清晰,那我就去修正。再次体会到,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我多对学生耐心一点,最终竟然是自己获得的更多。

记下所有见过的人,需要很大的耐心;发现每个人的优点,更需要耐心。最近读到另外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提到所谓的真爱,就是耐心,而所谓的耐心,本质上就是时间的投入。无论是谁都起码应该对自己更耐心一点。任何与我们共享了某段时间的人,不论我们喜欢也好讨厌也罢,都已经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对他们还是多点耐心吧。我们做的每件事情,都因为时间这位朋友的存在,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无法剔除,对它们也还是多点耐心吧。

耐心究竟从何而来呢?首先,所有的耐心都来自于了解。

我在写作课上,反复强调最重要的一件事是“You'd better know exactly what you want”(要准确了解自己到底要什么?)其实也是这个意思。耐心不是凭空来的,是需要了解和支撑的。但是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个死循环:了解本身也是需要耐心的,没有耐心的人是没耐心深入了解任何事情的,于是,最终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耐心。

越早醒悟越好

从每个人的感受出发,时间并不是匀速的,而是加速流逝的。

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一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20%;而对一个50岁的人来讲,未来的一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1/50,即2%。所以,从感觉上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时间好像越来越快。对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讲,对这个事实的提早认知也许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了。可惜,这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才可以真正亲自体验到的经验,大多数人只有到了三四十岁的时候才真正有深刻的体会。可是,到了那个时候,这种“经验”对自己来说已经根本没有机会起太大作用了——因为最好的时光早已消逝。于是,这种特殊的经验无论多么丰富准确都不大可能给经验获得者带来什么解脱,能带来的反而可能是更加沉重的负担——懊恼将时时刻刻伴随在其后他们做每件事的过程中。

反思能力,几乎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因为人类拥有了反思能力,才慢慢拥有了另外一种能力——类比能力。而类比能力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理解能力高低之关键。于是,我们理解新事物的时候,往往通过反思类比现有的经验。类似的现有经验的存在,极可能会大大提高我们对新事物新思想的理解效率。

接下来要理解的是另外一个更重要的道理,就是这小节的标题——“越早醒悟越好”。更早的时候,我们已经讨论过人们之间心智能力的差异,究竟会带来怎样的人生差异,时间质量差异——只有这四个字来修饰才是准确的:“难以估量”。

混沌理论:初始条件的一个极小的差异将会导致最终结果的一个极大的差异。前者发生一个微小错误,后者的错误就会十分巨大。

所以,在真正能够理解混沌理论的人的心目中,所谓的命运就有了另外的解释。初始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最终天壤之别的结果。

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过去已经过去,无法更改。未来却可以更改——通过改变我们今天的起始条件。当我们真正运用心智的力量认真而又正确地反思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的尴尬时,最终会发现其中的大多数肯定是因为过去曾经做错过什么,或有意,或无意。那么,为了将来的正确,我们今天就要做到尽量不出错。今天任何一个小错误,都有可能在将来被无穷地放大。这样的认知,几乎会改变我们的一切。生活就是选择,而所谓的选择,只不过是一个人所拥有的观念对之衡量后的结果。一个人所拥有的观念,说穿了,就是心智力量的最终体现。

开启自己的心智,就等于重生。然而重生并不直接等于幸福。

知易行难。想到“想”居然是要通过“想”很多遍才能学会的,多不容易啊!在没想到之前,“想”又有什么乐趣可言呢?然而,想到之后,却马上要用最直接的方式面临痛苦——接受现实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不是我们最初以为的那个样子,也不是我们任何时候向往的那个样子。难以接受现实的同时,更难接受的是已经在现实中浑然不知地浸泡了许多年而面目全非的自己。

所以,很多人害怕思考,常常说:“想那么多干嘛,多累啊?”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大哲学家罗素曾观察到这个现象,并为之奇怪,慨叹道:“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

如若重生,就可以恰当运用心智与时间作朋友,与他一起用耐心打造新的人生。没有人能够阻挡你开启自己的心智。最神奇的是,一个人的心智的开启,竟然只需要一个挣扎的念头而已。但偏偏这一个念头却又是天下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但,还是挣扎一下吧,因为无论如何,反正我们早晚要为自己的过去买单,逃不掉的。

越早醒悟越好。

 脑图转自Process on

后记:

     完成《把时间当做朋友》一书的阅读。4.21-6.11,这是我完整做完笔记的第一本,也是我大学以来读的最慢的一本和学习无关的书。收获很大,但就像书中说的,知易行难,能够放弃现有的安逸,找准目标,努力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的路上还有很多障碍,最大的障碍在于自己。这个年纪,也陆续吃到和见识到周围人的一些由于时间上的规划和执行问题带来的苦果,而他们的反应也如书中所说,大多数不知问题出在哪里或者即使知道也不愿去做改正。很感激自己在为时未晚的时候能够开始做出改变,通过这本书认识到自己的很多不好的习惯将成为未来的隐患,目前正在改正。希望如何如何的话说了也毫无价值,just do it!

    自勉:未来的你会感激现在拼命的自己。

    改正的过程常回来看看...在这里汲取坚持的力量...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jfjava/p/6986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