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教授之家项目的思考 && 中国互联网+大赛培训

  最近在做中国互联网+竞赛相关的项目,有一点思考在这里记录下来,算是一份经历,日后可以再回顾,这也是我真正参加的一个大型比赛,作为技术人员可能更多的是从事技术,但是在其他方面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是不错的,对个人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需求分析:

1. 目标客户是谁?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目标客户当时老教授。第一:因为我们的出发点在于老教授的子女大多不在身边,自身活动不便,所以需要我们交大学生可以提供帮助,同时也给学生讲一讲人生的经验。第二:如果把这个人群扩散到了一般的人群而不仅仅是老教授,我认为可行性是不够的。 因为即使他们非常需要帮助,但是交大的学生去帮助了之后,可以获得的和从老教授那里一样多吗? 学生还会愿意吗? 因为我们的目标客户虽然是老教授,但是另一个也非常重要的就是学生群体了,即使老教授的需求再高,可是如果没有学生,那么也是无济于事的。 第三: 老教授的素质和个人的经济基础都是非常不错的,所以对于平台和学生的盈利都是极有可能的,因为一个项目要生存下去,盈利是非常重要的。即可行性是这里主要考虑的一个点。

 所以我认为目标客户是老教授而不能任意扩展为一般人群,至少在现阶段是这样。

2. 什么是目标用户最头疼的地方? 

  目标用户最头疼的地方就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抓住了老教授的最核心的需求才能对症下药。 当下我们的观点认为老教授的核心需求在于以下两点,第一: 生活方面需要的帮助,比如快递到了,由于身体的原因无法去取,这时可能就需要学生的帮助了,又如到了夏天,该开风扇了,但是风扇上落满了灰,他们自己清理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孩子又比较忙,这时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自然是不二人选。 第二: 老年人可能大多数时候是孤独的,不仅仅是没有人陪伴的孤独,更多的是内心的孤独,如果学生去帮忙的时候可以和他们聊聊天,那么这就会很好了。

 即生活上的帮助和聊天的慰藉。

 但问题是这些真的是他们最头疼的地方吗? 这只是我的想法而已。因为老年人真的会用微信等app吗? 他们会绑定银行卡来进行支付吗?  所以企之学姐提出去和老教授们聊天进行调研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想法,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到用户的需求。

3. 我们是否能在目标用户上成为第一或者唯一?

 这里就要谈到我们的优势了,大家都是自愿报名参加的,都希望可以做好, 只要我们齐心协力, 抓住用户的需求,我们来搭建平台提供,就一定没有问题。

存在的问题:

1. 老教授是否会用微信、APP? 

  可能性较大。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老教授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2. 学生发布自己的信息,如果保证老教授的安全? 学生前去帮忙,学生的安全又如何保证?

3. 学生是否真的有时间且愿意去做这样一件事情? 

几个关键点:

1. 知己知彼

对对方的了解要全面、细致。 

2. 不要迷信模板

这有可能会使自身的特色消散于所有相同的模板之中。

3. 数字说话

即对于自己的产品要有数据的支撑,增加可信度。比如对老教授的调研:有多少老教授愿意接受这样的帮助;又如对学生的调研: 有多少学生愿意牺牲个人时间做这样的活动?

4. 对标分析

目标用户的全面分析。

5. 初期卖团队

即如果表达、销售自己的团队。

我们的优势:

1. 作为交大学生,可以对老教授的生活上的困难进行调研, 更加方便。

2. 项目的特色在于老教授可以获得帮助,给学生将从前的故事,排解孤独; 学生可以从中受益。 

我的一些建议:

1. 可以将学生帮助老教授的每一次活动算到志愿者工时或另行开一个计划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 对于学生部分可以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增加项目的可行度、可实施性。

 总之,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项目,全力以赴!


2017年5月10日补充: 今天看了大家的个人介绍,发现很多人都是比较厉害的,包括大赛获奖,学生会主席,工作室总监等等。 而自己的资历只有创业公司实习。 其他全面发展的经历没有,感觉真的差距很大,所以在这个项目中,一定要做的很好。加油! 这么多优秀的人,一定要加油!

中国互联网+大赛培训

补充于2017年5月11日  

  今天组长在校内答辩, 结果似乎不太理想,其实也是可以想到的,毕竟大家都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 除了技术人员外,那么多的策划、市场、运营真正干事的也就两个人吧,并且从项目开始到现在也不过一个星期的时间,所以失败时必然的。 但是这并不等于没有机会了。还是要加油的。 

  下午大家都很忙,对,12人里11人都很忙,所以排了一个搞技术的,恩,就是我,去参加培训,当然,这也是我应该做的事情,毕竟是可以从中学到东西的,于是,昨天只睡了4个小时的我又拖着疲惫的身子来到了科学馆101参加会议。

  首先是副校长发表了致辞,毫无疑问,是关于名族、社会、国家、前途命运云云。

  下面就是蒋楠发表了题为相信才能看见的演讲。主要谈了第三届比赛同前两届相比变化之处和不变之处。 

 (1)变化

  • 新增一种类型
  • 新增一种参赛组别
  • 明确了项目的股权比例
  • 增加了协办单位
  • 线下对接
  • 线上对接
  • 新增了两项大赛周期活动

 (2)不变

  • 鼓励科技成果产业化
  • 鼓励师生共创

 (3)放下比赛,去比赛! 

 (4)取得好成绩的关键点

  • 重视。
  • 心态。 不要为了比赛而比赛。
  • 备战。 方法、团队、资料、路演。

 (5)金奖应该是什么样的

  • 对创意组而言,应当是万事俱备之前东风。 即虽然没有注册公司,但是团队应该做到就差创建公司了。
  • 对初创组而言。。。。

 (6)细说备战

  • 方法。 对大赛整体相关活动的策划、组织等。
  • 团队。 跨学科、跨背景、跨校, 目标愿景一致。
  • 资料。 商业计划书PPT(重要)、word、视屏。
  • 路演。

 (7)工程化、产业化

  

  接下来是王蔚做了一些介绍(人已经走了大半)。 

  他也说了一些共享单车ofo、慧淬等项目,对他们表示了肯定。 并且对华科非常的认同,因为华科占用了全国创业基金的1/3,并且去年拿了四个金奖。 且华科人会说话办事、会与人打交道、他们都会学习道德经、并且为人谦逊。 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最后我想说的是,千万不要把自己只当做一个程序员,而是要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比如向产品经理方向发展、比如开始想着创业、比如把英语掌握的很好,总之,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人生这才刚刚开始。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uzhenwei918/p/6828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