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2博客作业

此作业的要求参见https://edu.cnblogs.com/campus/nenu/2018fall/homework/2101

博客作业1

建博客https://home.cnblogs.com/u/zhushenying123/

博客作业1

(1)回想一下你曾经对计算机专业的畅想

最初选择计算机专业是14年高考之后,4年前信息化时代已经很普遍了,互联网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可观。一方面是为了考虑到以后就业问题,另一方面是喜欢。我本科学的是网络工程,可我过去接触到的课程不是很符合我的期待,太难了,远比我想象中困难很多,举步维艰。计算机是我喜欢的领域,却不是我擅长的领域。本科时候不认真学习,现在能看懂的代码都是考研期间现学的,可以说我现在是零基础,什么都不会,因此我并不擅长。但我喜欢这个领域,最初是觉得做点小程序很好玩,结果实际与之相反,我什么都做不出来,虽然如此,但我可以从现在开始,认真学习。

(2)考取研究生,对照前人们走过的路和描述未来发展,现在的你自我感觉你已经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有哪些?离成为一个合格的计算机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能力上还差距哪些?

我现在只能看懂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代码,这些也是在考研学习期间才学会的,也只是皮毛很浅显,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都严重欠缺。对编程语言也不是很熟悉和了解,使用也存在困难。需要学习并简单的掌握一门语言。

(3)每天都是一个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学术研究、工程项目、社会实践 (?) ,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努力方向。
对照以上你阅读的前人们的经历,你的选择是什么?

我的选择是学术研究,趁着学生时代,尽可能的选择可以在学生时期做的事情,工程项目,社会实践可以放在以后的工作中再努力,现在大部分的时间还是选择学术研究,可以分出来一部分时间进行工程项目和社会实践,主次分明。 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努力方向,确切地说是侧重点。本学期希望自己可以简单的掌握一门编程语言。

(4)你对这门课的期待是什么?
你打算平均每周拿出多少个小时用在这门课上?

我最大的期待是,通过这门课程,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做事情有规划。通过完成作业,我发现,我平均每周需要拿出24个小时来完成作业,作业不仅仅是完成任务,也是一种态度,学习不能只求量不求质,底子差的我,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博客作业2

  1. 团队合作中,实力沟通哪一个更重要?

如果领导者的能力有限,团队该如何进行下去?第5-板驱动流程的问题

 

  1. 验证单元测试好坏的标准。100%的代码覆盖率并不等同于100%的正确性,是否能达到100%的正确性,如何才达到。第2-好的单元测试的标准不等同是不是意味着可以做到,但并不是每一个都能做到100%

 

  1. 成功的团队更能创新,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如何选择较为正确的创新?怎么判断自己的创新是否切合实际?第16-创新迷思,毕竟自己提出来的创新自己都认为这是合理的,具有可行性可是为什么被否决

 

  1. 用户需求和优化后的软件发生冲突,该如何选择?遵循顾客至上理念吗?第8

优化后肯定是要用户的需求好一些,有些用户的需求并不适合于这个项目是否可以舍弃这个需求

 

  1. 成员授权和信任有关的问题,当有能力的人离职或其他原因不能继续工作,在此期间遇到技术难题,长时间未解决或无人解决该怎么处理?7各司其职对项目共同负责,因为每个人明确自己的职责,但是如果有的人离职了,那他负责的部分怎么来解决

 

博客作业4

请给出你超出朋侪的特殊技能,并告诉我们,你如何通过何种努力、花了多久获得这样的成就

 

我认为我的特殊技能是可以连续通宵,尤其是熬夜学习,可以通宵,并且第二天仍然可以继续,连续3天没有问题,而且越学越精神。

这种技能是在我考研期间挖掘出来的,那时候心态特别不好,可我又不允许自己一天不学习,白天烦躁的时候,我就熬夜学习,通宵是常有的,在凌晨学数学,越学大脑越亢奋,实际上这样并不好,不是个健康的做法,但是,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熬夜学习,实际上他是不需要努力,不需要训练的,它靠的是强大的自制力和意志力。你所有的成功都只来自于你自己强大的内心。

 

博客作业5

采访毕业生

:当时的项目有多少用户,给用户多少价值?现在有人用吗?

毕业生:当时的项目用户8000多人,估计会6000多人使用。价值不好估算,项目款大约是300万,现在还在被使用。这个项目是给长安民生物流有限公司开发的工作系统,他们公司的人都在使用

:这个项目能否给我们团队继续开发源代码/文档还有吗?

毕业生:不能继续开发,启明的版权;源代码和文档都还在

我:项目开发有什么经验教训?

毕业生:经验和教训就是开发源代码的时候一定要模块化,否则改起来的时候真的是很麻烦,常用代码一定要编入时装方式,代码一定要备份。否则出现问题一天的工作都是白费。由于突发事情太多,所以任务进度一定要赶。单元测试一定要用心,切记要测试好了,保证无误之后再上传,一定要重视测试这个环节

:对学软件工程有什么建议

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代码量,要有灵活的头脑和思维,还要细心,耐心。写完的代码一定要备份,任务进度尽可能要提前完成,留有一部分预留时间来解决突发问题。测试一定要认真对待。Bug要解决,而不能选择性忽略,学好软件工程非一日之工,要不断的积累和练习,每天进步一点点,熟能生巧。

 

博客作业6

你目前的代码量是多少?

你认为优秀的和一般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根据你的理想选择以下两问中的一个)为了有资格入职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需要多少代码量?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呢?

你计划在本课程结束时,完成多少代码量?这些代码量分布在整个学期中,每周应完成多少代码量?

我目前的代码量是0.本科期间没有做过什么项目,写的代码也都是为了交期末作业而绞尽脑汁写的,质量也很低。编程能力极差,可以说是完全不具备编程能力。我认为入职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至少也需要熟练掌握5000代码量,,这个数量是咨询了我的本科做过项目的同学给出的数值。我计划在本课程结束时,完成熟练掌握1000行代码量,基础太差,进行的起来会有些困难,前期可能会有些举步维艰,后期随着不断的学习,计划可以完成2000行代码量。

博客作业7

                         

(1)就我个人本科的听课状态来说,和文章中提到的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也会有不喜欢的老师,不喜欢的课程,也会因此就不听课,期末考试全靠背题和突击学习。久而久之,就缺乏了集中精力的能力了,大学每堂课的时间是高中的2倍,是一个锻炼集中注意力的最好环境。

而且,聚精会神在这个时代已经是稀缺能力,大学应该打好基础习惯性的不认真听课,玩手机,聊天,做一系列和学习无关的事情,久而久之,也就很难聚精会神的做一件事了。就会发现一件事情做一会之后,就开始分心,就想做别的去了,很难静下心来。出来混都是要还的 自己会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每一堂课,它的存在都是有价值和意义的。认真听讲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与生俱来的理解能力,更多的事自己的自控力,不分心,不走神,培养的是一种专注的能力。课程讲的不好、课程无用就不听课,实际上,不听课影响不了老师,归根结底,吃亏的是自己。                      说老师课程讲的不好,实际上,就是给自己不想听课找个理由和借口。也许存在我不喜欢这个老师,我就不听课,到头来,自己什么都不会,你不喜欢这个老师也无济于事,他依然还是老师,而你却一事无成。

大学,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能力,管理自己的能力,听课是表象,实际上,内在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管理能力”,心理上的管理:克服自己对课程的厌恶,对老师的不屑,对自己的自负。行为上的管理:管住自己玩手机的手,开小差的心。谦虚,也是一个大学生必有的,否定课程的价值,否定老师的水平,每一个老师,他之所以能站在五尺讲台上,说明,他一定在课程教学上比你强,既然没有超过他的能力和水平,那就没有理由去不听课。

所有不听课的理由,追溯到根源只有一个:因为不想听课。换句话说,学生不学习干嘛呢。无聊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真的就想学习了。

跟上老师的节奏,梳理你的思路,这是最快的进步。老师不仅仅有技术还有经验,跟着老师的步伐,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同时还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样才可以进步,而不是一位的复制粘贴前人走过的路。

(2)学生更偏向于(哥们/哥们)的关系,这种相处模式会更随和一些,老师没有老师的架子,而学生,在尊敬老师的基础上,可以更“轻松一些”,有些老师偏向于认真负责;有些老师偏向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用一个不是很恰当的词语“不难为学生”。在很多老师眼里,大学是有很多时间可以学习的,实际上,是如此也非如此,每个人的生活目标不同,奋斗的方向也不同。

其实,最好的关系是这些关系的结合体,每种关系都兼具,视情况而定,因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老师之间有不同的相处模式,一种模式并非适用于全部的学生。

做中学,理论联系实际。正所谓:光说不练假把式。感兴趣的同学,自然会跟上老师的步伐,不感兴趣,不论老师讲的多么生动形象也都是无动于衷。

在有机会被老师培养学习能力的时候,一定要紧跟老师的步伐,这样才能进步的更快,完事开头难,坚持下来,就一定会成长。

因人施教。对于压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心理承受能力好的,会迎难而上,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可能会崩溃或者放弃,放弃不是懦夫,。

学生的收获,不论做什么,喜欢与不喜欢,到最后都是收获的,都会进步,都会成长。喜欢,会继续深入研究,最后有所成就,不喜欢,硬着头皮去做,到最后收获的是一种心态,一种磨练和忍耐。学什么都不白学。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ushenying123/p/9657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