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内部的这份MySQL学习笔记火了,完整版首次公开!

前言

我们每天都在访问各种各样的⽹站、APP,如微信、QQ、抖⾳、今⽇头条等,这些网站上⾯都存在⼤量的信息数据,这些信息数据都需要有地⽅存储,一般这些数据都存储在哪呢?

一般这些数据都存储在数据库中。所以如果我们需要开发⼀个⽹站、app,数据库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技术,常⽤的数据库有mysql、oracle、sqlserver、db2等。 上⾯介绍的⼏个数据库,oracle性能排名第⼀,服务也是相当到位的,但是收费也是⾮常⾼的,⾦融公司对数据库稳定性要求⽐较⾼,⼀般会选择oracle。 mysql是免费的,其他⼏个⽬前暂时收费的,mysql在互联⽹公司使⽤率也是排名第⼀。资料也⾮常完善,社区也⾮常活跃,所以我们主要学习mysql。

数据库常⻅的概念

DB:数据库,存储数据的容器。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又称为数据库软件或数据库产品,⽤于创建或管理DB。

SQL:结构化查询语⾔,⽤于和数据库通信的语⾔,不是某个数据库软件持有的,⽽是⼏乎所有的主流数据库软件通⽤的语⾔。中国⼈之间交流需要说汉语,和美国⼈之间交流需要说英语,和数据库沟通需要说SQL语⾔。

数据库存储数据的⼀些特点

  • 数据存放在表中,然后表存放在数据库中

  • ⼀个库中可以有多张表,每张表具有唯⼀的名称(表名)来标识⾃⼰

  • 表中有⼀个或多个列,列又称为“字段”,相当于java中的“属性”

  • 表中每⼀⾏数据,相当于java中的“对象”

数据类型选择的⼀些建议

(1) 选⼩不选⼤:⼀般情况下选择可以正确存储数据的最⼩数据类型,越⼩的数据类型通常更快,占⽤磁盘,内存和CPU缓存更⼩。

(2) 简单就好:简单的数据类型的操作通常需要更少的CPU周期,例如:整型⽐字符操作代价要⼩得多,因为字符集和校对规则(排序规则)使字符⽐整型⽐较更加复杂。

(3) 尽量避免NULL:尽量制定列为NOT NULL,除⾮真的需要NULL类型的值,有NULL的列值会使得索引、索引统计和值⽐较更加复杂。

(4) 浮点类型的建议统⼀选择decimal

(5) 记录时间的建议使⽤int或者bigint类型,将时间转换为时间戳格式,如将时间转换为秒、毫秒,进⾏存储,⽅便⾛索引

MySQL权限⼯作原理

mysql是如何来识别⼀个⽤户的呢?

mysql为了安全性考虑,采⽤ 主机名+⽤户名 来判断⼀个⽤户的⾝份,因为在互联⽹中很难通过⽤户名来判断⼀个⽤户的⾝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ip或者主机名判断⼀台机器,某个⽤户通过这个机器过来的,我们可以识别为⼀个⽤户,所以mysql中采⽤⽤户名+主机名来识别⽤户的⾝份。当⼀个⽤户对mysql发送指令的时候,mysql就是通过⽤户名和来源(主机)来断定⽤户的权限。

Mysql权限验证分为2个阶段:

(1)阶段1:连接数据库,此时mysql会根据你的⽤户名及你的来源(ip或者主机名称)判断是否有权限连接

(2)阶段2:对mysql服务器发起请求操作,如create table、select、delete、update、create index等操作,此时mysql会判断你是否有权限操作这些指令

如何正确的使⽤索引?

学习索引,主要是写出更快的sql,当我们写sql的时候,需要明确的知道sql为什么会⾛索引?为什么有些sql不⾛索引?sql会⾛那些索引,为什么会这么⾛?我们需要了解其原理,了解内部具体过程,这样使⽤起来才能更顺⼿,才可以写出更⾼效的sql。

Mysql中索引分为聚集索引(主键索引)和⾮聚集索引

聚集索引(主键索引)

每个表⼀定会有⼀个聚集索引,整个表的数据存储以b+树的⽅式存在⽂件中,b+树叶⼦节点中的key为主键值,data为完整记录的信息;⾮叶⼦节点存储主键的值。

通过聚集索引检索数据只需要按照b+树的搜索过程,即可以检索到对应的记录。

⾮聚集索引

每个表可以有多个⾮聚集索引,b+树结构,叶⼦节点的key为索引字段字段的值,data为主键的值;⾮叶⼦节点只存储索引字段的值。

通过⾮聚集索引检索记录的时候,需要2次操作,先在⾮聚集索引中检索出主键,然后再到聚集索引中检索出主键对应的记录,该过程⽐聚集索引多了⼀次操作。

整理的这份MySQL学习笔记非常全面且详细,覆盖了 MySQL 基础学习的方方面面,非常适合初学者入门!这份MySQL学习笔记一共578页,现在分享发给大家。关注公众号:程序员追风,回复 012 免费获取这份MySQL学习笔记,

资料也按目录进行编排,每一章下面都有更具体的内容:

总结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学完一段时间之后,想要检查学习效果如何,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可自己去总结一下。比如我在学习的时候会自己做笔记,然后自己再总结,自己的做的笔记也可方便后续的复习,且都是自己的理解。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uifeng523/p/14086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