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数据简单生态的部分认知随笔

YARN架构

一: 1 RM(ResourceManager) + N NM (NodeManager)

ResourceManager的职责:一个集群active状态的RM只有一个, 负责整个集群的资源管理和调度1)处理客户端的请求(启动/杀死)

2)启动/监控ApplicationMaster(一个作业对应一个AM)

3)监控NM

4)系统的资源分配和调度

二: NodeManager:整个集群中有N个,负责单个节点的资源管理和使用以及task的运行情况

1)定期向RM汇报本节点的资源使用请求和各个Container的运行状态

2)接收并处理RM的container启停的各种命令

3)单个节点的资源管理和任务管理

三: ApplicationMaster:每个应用/作业对应一个,负责应用程序的管理1)数据切分

2)为应用程序向RM申请资源( container),并分配给内部任务3)与NM通信以启停task, task是运行在container中的

  1. task的 监控和容错

四: Container:

对任务运行情况的描述: cpu、 memory、 环境变量

YARN执行流程

1)用户向YARN提交作业

  1. RM为该作业分配第一个container(AM)

  2. RM会与对应的NM通信,要求NM在这个container.上启动应用程序的AM4) AM首 先向RM注册,然后AM将为各个任务申请资源,并监控运行情况5) AM采用轮训的方式通过RPC协议向RM申请和领取资源

  3. AM申请到资源以后,便和相应的NM通信,要求NM启动任务

7)NM启动我们作业对应的task


Hive 的概念

通常用于进行离线数据处理(采用MapReduce )

底层支持多种不同的执行引|擎

支持多种不同的压缩格式、存储格式以及自定义函数

Hive底层的执行引擎有:

MapReduce、Tez、SparkHive on MapReduce

Hive onTez

Hive on Spark

压缩: GZIP. LZ0. Snappy BZIP2 .

存储: TextFile. SequenceFile RCFile. ORC. Parquet

UDF:自定义函数

Hive的优点

简单、容易上手(提供了类似SQL查询语言HQL)

为超大数据集设计的计算/存储扩展能力(MR计算, HDFS存储)

统一的元数据管理(可与Presto/Impala/SparkSQL等共享数据)


Spark生态圈的概述

http://spark.apache.org/ 官网首页描述对spark的概述

speed

Ease of Use

Generality

Runs Everywhere

MapReduce的局限性:

1)代码繁琐;

2)只能够支持map和reduce方法;3)执行效率低下;

4)不适合迭代多次、交互式、流式的处理;

框架多样化:

1)批处理(离线) : MapReduce、Hive、 Pig2)流式处理(实时) : Storm、 JStorm

3)交互式计算: Impala

spark 对比hadoop生态系统 : BDAS

BDAS

BDAS

Spark对比hadoop

hadoop 对比 Spark BDAS

spark对比Hadoop : MapReduce对比Spark


源码搭建Spark

两种方式的编译

mvn

看看官网

编译中的坑

./dev/make-distribution.sh

--name custom-spark --pip --r

--tgz -Psparkr -Phadoop-2.7

-Phive -Phive-thriftserver

-Pmesos -Pyarn -Pkubernetes

  1. 注意内存

  2. 注意maven库

  3. 编译scala的版本

-X 看最详细的编译信息

-U强制忽略maven库报错

编译出来的tag包拿出来

local模式

解压包 到bin目录ls 看一下

OK可以直接使用了

启动一下

./bin/spark-shell --master local[2]

自己支持的集群

Spark Standalone

sbin一般放的是服务相关的 bin一般是客户端相关的

spark-env.sh

需要设置Standalone 这个

Spark Standalone 模式的架构和hadoop和yarn的模式基本一样的

需要设置master_host

core

memory

实例等

slave 一个master 可以对应 多个worker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uhuibiao/p/13275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