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阅读和思考

问题1:关于当初

专业的决定

最初在进行专业选择时,我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寥寥无几,只有医学和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能提起那么一些兴趣。于是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首先我填下临床医学,接着填上了数个计算机学院下的专业,然后把“软件工程”作为第六志愿填了上去,最后我作为一名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的学生开始了大学生活。我对计算机的兴趣源于从小学接触到电脑的经历,但当时的兴趣仅停留在利用电脑娱乐,最多利用互联网上他人已经写好的ghost重装电脑系统,没有进一步深入理解计算机与软件的原理,直到大学我才开始真正对软件工程相关知识的学习。

过去的学习

博客B的作者写道,“加强实践与执行力。不要欠生活,不要欠工作。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你不会的知识,你懒于想通的东西,总是会在一个必要的时候提醒你、惩罚你。将没有搞懂的、希望做到的东西,写在纸上、贴在面前,认真实践,当你做到的越来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来越自信,你的层次会提高的。相信我,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很大,原因在于自我控制力有差距。”我十分同意,但令人惭愧的是,我正是属于自控力不强的一类人,虽然道理我都懂,但理论没有被实践。在已经过去的大学超过两年半的时间里,我看过的与专业相关的书籍,除了课本之外,还看过《C++ Primer》,但没有看完;学习的编程语言有C语言和Java,了解一点C++和python,但假如要完成某项任务,我会不假思索地用C语言完成,倘若该任务涉及到用户界面,则会用MFC实现。到目前为止我完成过的项目有:一个贪吃蛇的小游戏,这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的任务,独立完成,开始时十分头疼,进展缓慢,直到知道了EasyX这个C++图形库后,在百度贴吧教学贴的指导下才完成了这个项目;在大一下学期的专业实训中,我和其他数名同学作为一个小组用MFC完成了一个RPG游戏,我参与了游戏脚本写作和游戏战斗系统的实现;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中,我和其他数名同学作为一个小组用JAVA实现了一个相册管理系统,我完成了数据库部分。另外我写过一点汇编程序作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作业, 用C语言写过一个数独小游戏作为数据结构课程的作业。大二下学期专业实训期间,与其他同学组队利用开源项目完成一个车牌识别的程序。在大三上学期用python实现了简单视频编辑和基于图像的校园卡智能终端键盘磨损程度评估的小程序作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作业,在GitHub上既有项目和多个博客帖子以及pdf书籍等资料的指导下,利用flex,bison以及LLVM,使用c++构造了一个C语言子集的编译器。

迄今写过的代码和最复杂的项目

到目前为止,我写过的代码恐怕不到一万行,我自己也觉得太少了,看过的代码有数万行。我做过的最复杂的项目是大三上学期实现的小编译器。在用C语言独立完成过词法语法分析的程序后,我重新用flex和bison实现该功能,在网上已有资料的指导下完成了项目。当时如果没有网络资料的指导,怕是不能按时完成这个项目作业。这个小编译器实现了自拟语言的编译功能,自拟语言模仿C语言,实现了C语言的主要语言成分,数据类型包括char类型、int类型、float类型和double类型,基本运算实现了算数运算、比较运算、自增自减运算和复合赋值运算,控制语句实现了if语句和while语句,而且利用clang将生成的目标文件和含有输出函数的cpp文件联合生成可执行文件后,可实现输出。


曾经写过的都是为完成作业而写的小程序。从邹老师的博客了解到,通常一个真正的产品是为了解决目标用户的痛苦, 他们需要 Need , 但是现有的方案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需求,我们有独特的办法 Approach, 它能给用户带来好处 Benefit, 远远超过竞争对手 Competitor. 同时,我们有高效率的 Delivery 方法,能很快地让大部分用户知道我们的产品,并进一步传播。一般经由NABCD这个流程而制作的软件才有真正能用的价值。更多的细节还需要深入理解。


问题2:关于未来

未来选择

对于未来,短期目标是考研,现在已经在准备(祈祷大三下学期和大四开设的课程不会太麻烦,消耗太多的精力)。博客L的作者写道,“我们不害怕转行,害怕的是自己对自己缺乏认识,害怕的是小猫钓鱼,害怕的是一山望比一山高。”我深以为然。人啊,认识你自己!一生中的重要问题便是认清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由他人把握),很多问题需要多年求解,但这不是无目的地到处乱窜。因为我想要更深入地学习,因此我选择考研,而长期的选择是进入计算机游戏行业。

优势与劣势

不过,相比其他同学,以目前自身条件而言,我恐怕找不出什么优势,充其量除了大一上学期体育课以外没有课程不及格,而劣势是在过去的数年我没有钻研技术,因而在技术储备上不如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在求职时仅凭在纸面上的虚无缥缈的学习能力恐怕不能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我的加权平均成绩仅有80+,这是一个极其平庸的成绩,有望保研的同学的排名大约是年级前二十名,我肯定是指望不上了,而直接去工作的话,我现在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另外我希望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因此这些优势劣势在考研的紧迫前反而相对不那么重要了,是我在考研结束后下大力气解决的事物。

规划

在毕业前的这一年半时间里,我的总体规划简单直接:考研。在保证学习成绩看得过去的同时,在2018年这一年准备考研初试,若初试通过便准备复试,没有通过就只能加入求职大军了。考研的规划已经作下,“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当然,专业课和编程不会落下。


问题3:关于当下

专业喜恶,角色及能力技术

对当前专业谈不上讨厌,但恐怕离喜爱也有一段距离。少有人不渴望金钱和社会地位,而当前大火的IT行业则给千千万万来自普通家庭的小人物指明了一条看似光芒万丈的道路。互联网行业曾在本世纪初泡沫破裂而陷入一段低迷时期,但从前几年开始,互联浪潮卷土重来,风口起风了,于是各种各样的人便涌入了。于我而言,当前的专业是开端,是起始而不是终点。

虽然我就读软件工程这个专业,算是科班出身,但就专业技术和能力而言,目前我只算个“吃瓜群众”,在岸边观察互联网的风起云涌。

目前我只是粗略掌握了C语言的编程能力,离精通还差得远,至于JAVA,C++,python,我只是初步了解,能力掌握停留在写写小程序的阶段。

离合格毕业生的距离

博客B的作者写道,“计算机专业需要大量时间,需要付出大量精力,也需要极大的耐心。但大部分像我一样的80后都做不到。而做到的,现在几乎没有例外地都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对此我深以为然,任何专业想学好都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在假定专业课程安排合理,按部就班上完课程就能成为一个当前专业的合格本科毕业生,以成绩来判定,到目前为止我的表现大体合格,但需要学习的不止课堂上的内容,而在课外需要自己补充的知识上我还差很多,至于在课外是追踪前沿,学习有关大数据、深度学习等领域的知识,还是苦练基本功,进行编程算法练习,我都觉得我做得不够。但针对找工作的毕业生、保研的毕业生、考研的毕业生的标准应该各不相同。假如是保研,我够不上,假如是找工作还是考研,我已经入门,正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学校将部分专业知识教授了一遍,我将再过几遍,继续学习而无止境,技能能力虽然不多,但目前个人感觉基本的技能暂时够用,更多的技能会在考研结束之后练习或学习。

问题4:关于课程

印象深刻的课程

我印象最深的课程有大一时开设的微积分,教授的教师是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李老师。我之所以影响深刻,是因为他讲课认真、深入浅出。另有选修课艺术与审美,这是一门MOOC课程,由来自多所大学的多位老师线上进行讲授,印象深刻是因为它向我展示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的瑰丽殿堂,令人着迷。

科班和速成培训班的区别

当提到速成培训班,博客E的作者写道:“达内,青鸟!你们使多少花朵误入歧途!”虽然言论未免过激,但培训班的质量的确值得怀疑。在我看来,科班与速成培训班重大差别在于时间,然后是师资,这两点造成了学生的重大差异。科班出身的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本科四年,有时还有研究生二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时间使得学生能从容,由表及里地掌握知识,在学校能有长达数年的时间只专注于学习是奢侈的,培训班没有条件给这么多的时间,虽然网络上有很多评论抱怨中国大学教育质量差,需要学生自学,但自学也需要时间,而且质量再差也好过速成培训班的教育质量吧,单论师资力量肯定强过培训班,学生援疑质理,老师解惑,虽然戏称大学老师神龙见首不见尾,但肯定比速成培训班的老师靠谱得多。通过速成培训班学技术,在培训结束后需要学生自学的东西还有有很多很多,但此时学生已在走向工作岗位,需要艰难地匀出时间精力、历经磨难来学习了。

问题5:关于师生

在理解师生关系时,人们常以其它事物比喻师生。毕竟人喜欢比喻,它令事物更简单易懂,但比喻向来难以准确。博客O的作者认为,“师生关系是非对称的共生关系。关于师生关系,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物理学教授赫曼(IP Herman)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师生关系是非对称的共生关系,也就是说师生是互惠双赢的关系,但是双方的付出和获益的程度可能有差别,不是均等的。师生之间相互付出,师生相互获益,这应该就是师生关系的本质。”我十分认同。当谈到师生关系的时候,我期望的师生关系便是老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及时反馈,把握方向,但假如师生关系真像这么简单,那就天下太平了。我没见到过没有惰性的人,我自己作为学生常常偷懒,虽然最后一定会后悔,但还是没改过来。在高中时,高考压力下被老师们督促着学习尚好,进入大学后就松懈了,现在因为毕业压力以及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深入学习的追求而选择考研,倒是好转了一些。很多人只有在远虑近忧的压迫下才会去努力。成功的师生关系不是散漫的,它需要施加一定的压力,这迫使师生之间必须相互付出,这样师生之间才能相互获益。


[1]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3961/

[2] https://coolshell.cn/articles/4561.html

[3] https://www.cnblogs.com/geniusalex/p/4928713.html

[4] http://wap.sciencenet.cn/blogview.aspx?id=1100240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iwei97/p/8506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