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link和close关系

今天看到nginx用文件锁实现互斥的实现方案时,发现,unlink文件后还可需用fd,很是纳闷!于是搜索到此文,并自测了下,涨姿势了~分享给大家~

原理:

  每一个文件,都可以通过一个struct stat的结构体来获得文件信息,其中一个成员st_nlink代表文件的链接数。
      当通过shell的touch命令或者在程序中open一个带有O_CREAT的不存在的文件时,文件的链接数为1。

      通常open一个已存在的文件不会影响文件的链接数。open的作用只是使调用进程与文件之间建立一种访问关系,即open之后返回fd,调用进程可以通过fd来read 、write 、 ftruncate等等一系列对文件的操作。
      close()就是消除这种调用进程与文件之间的访问关系。自然,不会影响文件的链接数。在调用close时,内核会检查打开该文件的进程数,如果此数为0,进一步检查文件的链接数,如果这个数也为0,那么就删除文件内容。

      link函数创建一个新目录项,并且增加一个链接数。
      unlink函数删除目录项,并且减少一个链接数。如果链接数达到0并且没有任何进程打开该文件(close了都),该文件内容才被真正删除。如果在unlilnk之前没有close,那么依旧可以访问文件内容,当然文件名不存在了,fd还是可以访问的嘛。
  
      综上所诉,真正影响链接数的操作是link、unlink以及open的创建。
      删除文件内容的真正含义是文件的链接数为0,而这个操作的本质完成者是unlink。

  close能够实施删除文件内容的操作,必定是因为在close之前有一个unlink操作。

验证:

#include<stdio.h>
#include<sys/types.h>
#include<sys/stat.h>
#include<fcntl.h>
#include<unistd.h>
int main()
{
    int fd;
    char buf[32];
    struct stat buff;
    struct stat buff2;

    if((fd=open("temp.txt",O_RDWR|O_CREAT|O_TRUNC,S_IRWXU))<0){
        printf("create file error!
");
    }
    if(write(fd,"temp",5)<0){
        printf("write wrror!
");
    }//后面unlink到0后,目录里没有文件了,但是fd还可以访问其中内容!,因为本进程还没有close,如果close之后就啥都没鸟~
stat("temp.txt",&buff); printf("temp.link=%d
",buff.st_nlink); link("temp.txt","test.txt"); stat("test.txt",&buff); printf("after link the tem.link =%d
",buff.st_nlink); if(unlink("test.txt")<0){ printf("unlink error !
"); } stat("temp.txt",&buff); printf("after unlink tem.link=%d
",buff.st_nlink); if(unlink("temp.txt")<0){ printf("unlink error !
"); }
//此处我们改用fstat函数而非stat,因为unlilnk已经删除文件名,所以不可以通过文件名访问
//但是fd仍然是打开着的,文件内容还没有被
真正删除,依旧可以使用fd获得文件信息 fstat(fd,&buff); printf("after unlink tem.link=%u ",buff.st_nlink); if((lseek(fd,0,SEEK_SET))==-1){ printf("lseek error! "); } if((read(fd,buf,5))<0){ printf("read error! "); } printf("%s,then ,close fd ,reopen ",buf);
if((lseek(fd,0,SEEK_SET))==-1){
        printf("lseek error!
");
    }
    if((read(fd,buf,5))<0){
        printf("read error!
");
    }
 printf("%s after reopen 
",buf);
return 0;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aoyl/p/4043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