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ll基础-ech0,cat,history,alias,unalias,bash快捷键,wc,执行结果写入文件

1 系统所支持的shell存放于 /etc/shells 文件中,shell脚本的开头 #!/bing/bash 是指定使用的脚本类型 不能省略,省略之后有些文件可以执行,但容易出错 这行不是注释

2 执行shell脚本的方法:

  方法1:赋予权限755 直接写文件名 即可执行

  方法2:bash 文件名

3 echo命令

  echo [选项] 输出内容

  作用:输出信息

  输出内容中有空格时必须用引号引起来,没有空格时可以不用引号,当有感叹号时只能用单引号''

  加 -e 支持 控制的字符 即转义字符

  echo -e "e[1;31m abcd e[0m"   用指定的颜色输出指定的字符

      颜色值说明:30m->黑色  31m->红色  32m->绿色 33m黄色 34m->蓝色 35m->杨红 36m->青色 37m->白色

  e[1;表示颜色输出开始             e[0m表示颜色输出结束          31m表示颜色值           abcd是要输出的内容

4 cat -A 文件名 

  作用:加-A时连同文件的换行符一起查看,不带-A时不显示换行符


5 dos2unix 文件名

  作用:将windows格式转化为linux格式

  需要安装软件dos2unix  可使用yum安装  yum -y install dos2unix

6 history [选项]

  作用:查看使用过的命令

  参数:

  -c 清空历史命令

  -w 把缓存中的命令保存到文件中 文件存放在~/.bash.history中  其中~代表家目录

  说明:历史命令默认保存1000条 当超过1000条时会删除开始的历史命令 记录下新的命令 ,默认设置在 /etc/profile 中

  echo $HISTSIZE 可以查看历史记录的当前设置的条数

7 alias 别名='原命令'

  作用:设置别名

  别名设置存放在文件 ~/.bashrc 中 ,修改这个文件可永久生效 ~表示家目录


8 unalias 别名 删除别名

9 bash中常用的快捷键

  Ctrl+A   把光标移动到命令开头

  Ctrl+E   把光标移动到命令行尾

  Ctrl+C   强制终止当前命令

  Ctrl+L   清屏 相当于clear命令

  Ctrl+U   删除或者剪切光标之前的命令

  Ctrl+K   删除或者剪切光标之后的命令

  Ctrl+Y   粘贴Ctrl+U和Ctrl+K剪切的内容

  Ctrl+R   在历史命令中搜索,按下Ctrl+R之后就会出现搜索界面,只要输入搜索内容就会从历史命令中搜索

  Ctrl+D   退出当前终端

  Ctrl+Z   暂停并放入后台

  Ctrl+S   暂停屏幕输出

  Ctrl+Q  回复屏幕输出

10 将命令执行的结果写入文件中

  命令 > 文件  说明:以覆盖的方式写入文件中   命令和> 和文件之间都有空格

  命令 >> 文件  说明:以追加的方式写入文件中  命令和>> 和文件之间都有空格

  错误命令 2> 文件  说明:将错误命令执行的结果写入文件中 需要注意2和> 之间不能有空格 >和文件之间有空格

  错误命令 2>> 文件  说明:将错误命令以追加的方式写入文件中 需要注意2和>>之间不能有空格 >>和文件之间有空格

  命令 >  文件  2>&1  说明:将命令执行的结果以覆盖方式插入到文件中 其中2>&1 是固定语法 不管有没有错误都写入文件中

  命令 &> 文件   效果同上一条(命令 > 文件 2&1) &>中间不能有空格 >和文件之间有没有空格都可以

  命令 >>  文件  2>>&1  说明:将命令执行的结果以追加方式插入到文件中 其中2>&1 是固定语法 不管有没有错误都写入文件中

  命令 &>> 文件   效果同上一条(命令 > 文件 2&1) &>中间不能有空格 >和文件之间有没有空格都可以

  命令 &> /dev/null  说明:将执行结果方式回收站

  命令 >> 文件1  2>>文件2   说明:以追加方式将命令的执行结果放入文件1中 ,错误信息放入文件2中

  命令 > 文件1  2>文件2   说明:以覆盖方式将命令的执行结果放入文件1中 ,错误信息放入文件2中

11 wc [选项] 文件

  作用:统计文件信息

  参数:

  -c 统计文件的字节数

  -w 统计文件的单词数

  -l 统计行数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aolili/p/5254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