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访问者

访问者模式


设计原则:遵循倾斜的开闭原则
常用场景:作用于一个数据结构之上的操作经常变化
使用概率:5%
复杂度:高
变化点:数据结构之上的操作
选择关键点:数据结构是否稳定以及操作是否经常变化
逆鳞:数据结构的不稳定

常用场景:
假如一个对象中存在着一些与本对象不相干(或者关系较弱)的操作,为了避免这些操作污染这个对象,则可以使用访问者模式来把这些操作封装到访问者中去。
假如一组对象中,存在着相似的操作,为了避免出现大量重复的代码,也可以将这些重复的操作封装到访问者中去。
但是,访问者模式并不是那么完美,它也有着致命的缺陷:增加新的元素类比较困难。通过访问者模式的代码可以看到,
在访问者类中,每一个元素类都有它对应的处理方法,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元素类都需要修改访问者类(也包括访问者类的子类或者实现类),
修改起来相当麻烦。也就是说,在元素类数目不确定的情况下,应该慎用访问者模式。所以,访问者模式比较适用于对已有功能的重构,
比如说,一个项目的基本功能已经确定下来,元素类的数据已经基本确定下来不会变了
,会变的只是这些元素内的相关操作,这时候,我们可以使用访问者模式对原有的代码进行重构一遍,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不修改各个元素类的情况下,对原有功能进行修改。

主要思想:
要操作一个类的属性,但是又不想在这个类里加很多和这个类逻辑关系不大的代码,就可以再写一个类去完成
访问者优点,我可以定义多种类访问者,比如访问属性1,再来一个访问属性2干嘛干嘛的
但是缺点这些访问者的访问是基于基本的元素来的,因此原元素类想改变扩展什么的就不太好进行了


public interface Visitor {
    public void visit(Element element);
}



public class Element {

    //属性1
    private String pro1;

    //属性2
    private String pro2;


    public String getPro1() {
        return pro1;
    }

    public void setPro1(String pro1) {
        this.pro1 = pro1;
    }

    public String getPro2() {
        return pro2;
    }

    public void setPro2(String pro2) {
        this.pro2 = pro2;
    }

    public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
        visitor.visit(this);
    }

}



public class VisitorImplement implements Visit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visit(Element element) {
        //在访问者中获取属性 进行复杂操作
        //也可调用原元素一些业务方法再处理等等
        System.out.println("获取属性1"+element.getPro1());
    }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aojj/p/7800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