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输出设备-显示器-概述

2020-06-09

一、最早的显示器

在十八世纪,人类对电的研究渐渐成熟,而电在图形学方面的应用却还是一个空白,除了在世纪初的时候,电弧光灯率先被发明,它打开了人类对光的探索。人类开始猜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一个活动的景象,通过电来传送并且复现。

开始的时候,行扫描概念被提出,也就是可以把一幅图像,分成一行一行进行扫描,传真装置因此诞生。之后,有一个人提出,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图像分为栅格的形式,也就一个一个小格子,每个格子显示一个颜色,拼接起来,就是完整的一幅图像,这个学说被沿用至今。而光有行扫描栅格图像还不够,因为虽然学说有了,但是还是没有把图片数字化。而在同一时间,光电管被发明,这种装备可以实现光和电的互相转换。另外一个哥们在这些基础上,结合电磁波载波,发明了电视,而那时候的显示,只能达到每秒5帧,每帧(关于帧,下面会进行说明)30行。

二、显示器如何显示图像

显示器材质不同显示图像的原理也不相同。

CRT显示器成像原理:

通过将高能电子激活屏幕上的荧光粉显示色彩,传统用三枪三束显示管(激活红绿蓝荧光区的三束电子流分别用三根发射枪管控制),也有sony独创的单枪三束显示管(特丽珑管),定位更准,所以画质精度更高,

等离子显示器:
在显示屏上排列上千个密封的小低压气体室,通过电流激发使其发出肉眼看不见的紫外光,然后紫外光碰击后面玻璃上的红、绿、蓝3色荧光体发出肉眼能看到的可见光,以此成像。

液晶显示器(LCD)成像原理:
通常在两片玻璃基板上装有配向膜,液晶会沿着沟槽配向,由于玻璃基板配向沟槽偏离900,液晶中的分子在同一平面内就像百叶窗一样一条一条整齐排列,而分子的向列从一个液面到另一个液面过渡时会逐渐扭转900,也就是说两层分子的排列的相位相差900。一般最常用的液晶型式为向列(nematic )液晶,分子形状为细长棒形,长宽约1-10nm (1nm=10Am),在不同电流电场作用下,液晶分子会做规则旋转90度排列,产生透光度的差别,如此在电源开和关的作用下产生明暗的区别,以此原理控制每个像素,便可构成所需图像。

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

三、 CRT显示器

在十八世纪末的时候,有一个更牛逼的哥们发明了一件装备,它能把电信号转化为光信号。听着像上面提到的光电管,然而并不是,它被称为阴极射线管,英文名CRT(Cathode Ray Tubes)。此后诞生了一系列电子显示器(CRT显示器),在开始详细介绍它之前,先来看一组图片。

别看这些大块头,现在觉得很Low又笨重。事实上,在高中的时候我们机房用的都是这种显示器。它奠定和引导了显示器的突飞猛进,它同时也证明了一个定理,一个新事物只有起步的时候是最难的,你若坚持,此后一帆风顺。

好了,现在来看一下CRT的原理图,它是了解和处理视频数据的基础。

 
CRT的原理图

这个就是CRT,看着像手电筒,其实并不是。手电筒产生的是散光或不均匀光,而CRT产生的是均匀光。它的原理是通过电子枪发射“一束”电子,通过聚焦、偏转等手段,打到涂有荧光层的屏幕上进行发光。在前面的栅格图像学说的理论之下,由一束电子点亮的屏幕一点,称为一个像素。而CRT无重叠的打到屏幕上的最多点数称为分辨率,如我们熟知的1280X1024,它表示屏幕上最多有1280X1024个点可以被点亮。

好的显示器,在同样的物理尺寸的情况下,像素点更小,能够显示的点数更多,分辨率更大,因而画质更细腻。

 
CRT显示器的扫描原理

这张图是CRT显示器的扫描原理,也是著名的光栅扫描显示器(光栅一词来源于光学,它的本意是,由大量等宽等间距的平行狭缝构成的光学器件。而CRT显示器一行行扫描,形成的图案,类似光栅)。典型的CRT采取逐行扫描的方式,当然也有隔行扫描随机扫描的方式,不过在本文中不做研究。

在电子束沿每一行扫描的时候,它的强度要不断变化,从而生成一幅图像。这个图像的图形定义,也就是每一个像素的亮度、颜色等信息,保存在帧缓存(刷新缓存/颜色缓存)里面,帧是指整个屏幕。电子束从首行开始,到扫完尾行完成一幅图案的显示,这称为一帧。CRT每完成一帧,自动返回到左上角,开始扫描下一帧。

人眼在每秒25帧的情况下,能自动把图片视为连续的动画,30帧以上,会觉得不卡。现在普遍的显示器,每秒都能打到60帧以上,大多数能达到100多帧。例如随便搜个显示器,如下图

 
某显示器参数

它的响应时间(点亮一像素所需要的时间)为5ms,每秒最多能显示1000ms/5ms=200帧。

二、三来源:
作者:金架构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7392dc5a4e05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四、等离子显示器

 

五、液晶显示器

 

六、LED

 参考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angchao0515/p/1307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