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 关于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

SAP 关于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

<A style="MARGIN-RIGHT: 10px" target=_blank data-ext="{v:'1',xpt:'#{$_xpt}'}" data-abstracts="#{#main-content@innerText分享
分类: SAP 其他 2010-09-08 16:59

(1)标准成本=标准价*标准量即根据物料主数据上的标准价S*BOM上的物料数量等到标准价,一般来讲我们是通过T-codeCK24发布出来,即我们在物料主数据成本视图2看到的就是标准价。
(2)目标成本=标准价*实际量,标准价同(1),实际量的来源于T-codeCO11N的报工后的工时得到。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成本有误,一定要去查一下是否没有报工。
(3)实际成本=实际价格*实际量,因为你是采用标准价,所以出入库都是标准价格,系统本身并没有实际价格,但是在CO88结算后会结算出产品差异,即标准价+差异=实际价格。

(4)计划成本=计划价格*计划数量+作业价格*计划数量,计划成本为生产订单计划生产量*计划生产变式中定义的价格,计划成本同目标成本的差别是:目标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是企业全面预算和计划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核算的时间为计划订单产生时,当你保存订单时已计划成本会自动计算,如果你做出的更改与成本核算有关,则在你保存订单时,会重新计算已计划的成本。

 

在生产订单中实际成本的计算如下:

1、直接材料成本:是为生产订单直接领用的物料成本,等于本张订单领用物料的数量*此物料主数据中的价格,数据来源于MM模块;

2、直接人工费: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人工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人工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

3、制造费用: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制造费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制造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

 

实际成本同目标成本对比计算差异,以进行成本控制。

    

 

假定下面的场景

1. 成品A下面需要两个组件B(2个)、 C(3个);

2. 原材料B的成本视图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2元;计划价格-1.5元;移动平均价-2.2元;

3. 原材料C的成本视图也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3元;计划价格-2.6元;移动平均价-2.5元;

   注:根据核算变式中定义的存取顺序取价

4. 成本中心对应的价格为:人工-3元/H;   机器-2元/H ;(KP26中的价格-计划作业价格)

5. 工艺路线数据(只有一道工序):人工-0.5小时;机器-0.6小时;

6 .有生产订单要生成成品A50件;

7. 月末成本中心分割、价格计算、生产订单价格重估后

成本中心实际价格为:人工-6元/H; 机器-5元/H,实际工时人工0.2 机器0.3

8. 入库数量为20件

标准成本 = 50_ * ( 2*2+3*3  +0.5*3 +0.6*2)     这里标准成本的核算变式PPC1是取原材料的标准价

计划成本 = 50*( 2*1.5+3*2.6  +0.5*3 +0.6*2)   这里订单核算变式PPP1取的是原材料的计划价,这里可能修改订单组件

目标成本 = 20*( 2*2+3*3  +0.2*3 +0.3*2)      这里 是用入库的数量* 每一个的成本

实际成本 = 20*( 2*2.2+3*2.5  +0.2*6 +0.3*5)     这里数量和价格都是实际数,原材料取价根据PPP2里面定义的取数逻辑。

 

 

 1、生产成本通过分配、分摊循环(这些循环由人工自行定义),按分配分配循环中设定的标准将

成本分配分摊至各生产订单(订单也由人工预先设定,如用什么原料及取数公式等),由生产订
单运行后结算出该订单生产的半成品和产成品的成本。其中,半成品和产成品按物料统计成本,
分为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两部分。成本差异是物料形成的前些步骤层层结转后形成的。

 2、过量或吸收不足,是指将各成本分配分摊至订单时,没有分配完毕,尚有剩余未分配成本

(吸收不足);分配过多,导致分配后结余为负数(过量)。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fswff/p/4395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