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Code Jam 2021 Qualification Round 题解(P1

AC代码

Reversort

模拟。

Moons and Umbrellas

Test Set 1 & 2

由于(x, y ge 1),所以要尽可能地少让CJJC出现。

对于连续的一段?,肯定是都填相同的字符,代价最小。原因是可以证明这样填至多产生一个新的代价。

如果其两端为相同字符,或者其中一端是开头或者结尾,那么可以不产生新的代价。

如果其两端为不同字符,那么新产生的代价其实是固定的,比如C???J,全填C的话需要额外(x)的代价,全填J也需要额外(x)的代价。J???C同理。

遍历一下分类讨论就完事了。

Test Set 3

此时,由于(x, y)可能是复数,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尽可能多的让CJ或者JC多出现。

感觉这其实是比较明显的DP题。(dp_{i, j})表示仅考虑前(i)个字符,第(i)个字符为(j)的最小代价。转移方程为:

[dp_{i, j} = min_k {dp_{i -1, k} + cost(k, j)} ]

Reversort Engineering

Test Set 1

可以直接(O(N!))枚举所有排列,再用T1中的方法看当前排列的操作数是否和(C)相同。

Test Set 2

首先,每次翻转操作数至少为1,所以(C ge N - 1)

其次,每次翻转操作数至多为(N - i + 1),所以(C le frac{(n+2)(n - 1)}{2})

假设现在执行第(i)次操作,剩余操作次数为(K),当前操作长度为(L)

那么要给之后的每次操作至少留(1)的余量,所以(L le K - (N - 1 - i))

又因为剩余长度为(N - i - 1),所以(L le N - i - 1)

为了防止后续操作多用不完的情况,且已经保证了后续操作足够多,所以让(L)尽可能地大,取(L = min(K - (N - 1 - i), N - 1 - i))

现在知道了每一步的操作长度,且知道了最终的数组,那么逆序操作一遍就可以得出原来的数组。

Median Sort

可以通过一个类似快排的过程求解。期望的次数大概是(O(Nlog_3N)),实际测试的时候大概是在160次左右。

Sort

假设当前需要排序的数组为(a)。如果(|a| le 2),那么(a)已经有序了,只是方向不确定,可以直接返回。

利用所给操作实现一个Partition方法,将待排序数组分成前中后三段,段内元素可以乱序,但段间是有序的。

然后就可以递归对3段分别进行排序。

现在是3段段内有序且段间有序的数组,但是每段的方向并没有确定。此时以中段的方向为标准,对前段和后段的方向进行校准。

最后将3段用向有序的段拼接起来就得到了一个有序数组。

Partition

此时,(|a| ge 3)

(a_0)(a_1)为Pivot,对(a)中其余元素(x),执行(r = Query(a_0, a_1, x))。根据返回值的不同可以确定(x)在哪一段。

方向校准

下面以前段为例。

(|P| le 1),那么其方向并没有意义。

否则,令(r = Query(P_0, P_1, a_0)),若(r e P_1),则说明(C)(P)方向不同,需要将(P)翻转。

Cheating Detection

Test Set 1

作弊者的分数应该会倾向于更高,可以认为最高分的人是作弊者。

这样就能过Test Set 1了。

Test Set 2

逆推选手Skill

假设没有作弊者。那么对于一个选手而言,他的分数越高,他的Skill应该也越高。根据这个就可以推测选手的Skill。因为本题选手的Skill是随机生成的,不妨将选手按分数排序,然后将([-3, 3])区间以均分成(N)分,依次赋给选手。

由于作弊者会以0.5的概率作弊,所以根据上述方法推作弊者的Skill,其Skill相比真实值会偏高。

类似地,问题的Difficulty也可以这么处理推出。

现在,可以根据逆推出的值计算选手作对题目的概率。

检测

如果一个选手做对一道题的概率很高,但是他却没有做对,这样其实是不太正常的,即选手的Skill可能偏高了。如果上述情况发生较多次,那么有理由怀疑这个选手是作弊者。

定义一个选手的可疑程度为他大概率能做对,但却做错了的题数。如果选择最可疑的选手为作弊者,准确率能够达到70%左右。

有的时候,可能作弊者本身的Skill也比较高,导致推测的Skill相比真实Skill差别不大。这个时候每个选手的可疑程度相近,上述方法检测出来的可能不是作弊者。但是,这个时候作弊者的分数应该会非常高,所以可以取分数最高的选手为作弊者。现在就能过了。

多调调参,总能卡过去的。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engzk/p/14587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