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1-python-文件基础操作

每日测验

1、集合内元素的三个特征
    必须为不可变类型
    无序
    不重复
2、集合的用途是什么?
    关系运算
    去重
3、举例说明关系运算
    交集
        s1 & s2
    并集
        s1 | s2
    差集
        s1 - s2
        s2 - s1
    对称差集
        s1 ^ s2
    父子集
        父集:
            s1 >= s2 成立,即s1包含s2,s1是s2的父集
        子集
            s1 <= s2 成立,即s1被s2包含,s1是s2的子集

4、基于集合对列表去重l=[1,1,1,1,2,3,'a']
   简述集合去重的局限性
        1、无法保证被去重对象的顺序
            l=list(set(l))
        2、从被去重对象中取出的元素必须都为不可变类型
            set(l)


5、如何解决python2乱码问题
    # coding:与文件存的编码格式一致
    x=u"上"

6、如何解决python3乱码问题
    # coding:与文件存的编码格式一致

7、编码encode、解码decode
    x="上" # str类型=》被存成unicode
    print(x)
    x.encode('gbk')


8、补充(了解)
    文件头(只需针对主文件加文件头即可)
    #!/usr/bin/env python
    # -*- coding: utf-8 -*-

今日内容概要

open()功能的使用
1、模式介绍
    控制文件读写内容的模式
        t文本
        b二进制/bytes

    控制文件读写操作的模式
        r只读模式
        w只写模式
        a只追加写模式
        +:r+、w+、a+

2、基本操作流程
    打开文件
    读/写文件
    关闭文件

3、资源回收与with语法


4、详细介绍文件模式t、b、r、w、a、+

今日内容详细

文件模式介绍

1、什么是文件

文件是操作系统提供给用户/应用程序操作硬盘的一种虚拟的概念/接口

用户/应用程序(open())
操作系统(文件)
计算机硬件(硬盘)

2、为何要用文件

用户/应用程序可以通过文件将数据永久保存的硬盘中
即操作文件就是操作硬盘

用户/应用程序直接操作的是文件,对文件进行的所有的操作,都是
在向操作系统发送系统调用,然后再由操作将其转换成具体的硬盘操作

3、如何用文件:open()

控制文件读写内容的模式:t和b

强调:t和b不能单独使用,必须跟r/w/a连用

t文本(默认的模式)
    1、读写都以str(unicode)为单位的
    2、文本文件
    3、必须指定encoding='utf-8'

b二进制/bytes
    控制文件读写操作的模式
    r只读模式
    w只写模式
    a只追加写模式
    +:r+、w+、a+

文件基本操作流程

1、打开文件

	windows路径分隔符问题
	open('C:a.txt
bcd.txt')
	
	解决方案一:推荐用r取消转义
	open(r'C:a.txt
bcd.txt')
	
	解决方案二
	open('C:/a.txt/nb/c/d.txt')


	f = open(r'aaa/a.txt', mode='rt')  # f的值是一种变量,占用的是应用程序的内存空间
	print(f) # <_io.TextIOWrapper name='aaa/a.txt' mode='rt' encoding='cp936'>

2、操作文件

读/写文件,应用程序对文件的读写请求都是在向操作系统发送系统调用,然后由操作系统控制硬盘把输入读入内存、或者写入硬盘

res = f.read()
print(type(res))
print(res)

3、关闭文件

f.close()  # 回收操作系统资源
print(f)
f.read()  # 变量f存在,但是不能再读了

del f     # 回收应用程序资源

with上下文管理器

什么是上下文管理器

这是一个简单的协议(或接口),自定义对象需要遵循这个接口来支持with语句。总的来说,如果需要将一个对象作为上下文管理器(context manager),需要做的就是向其中添加__enter__和__exit__方法。Python将在资源管理周期的适当时间调用这两种方法。

上下文管理器深度学习请查看《深入理解python特性》这本书11页。这里只摘要其中的关键要点

1、with语句通过在所谓的上下文管理器中封装try...finalyy语句标准用法来简化异常处理
2、with语句一般用来管理系统资源的安全获取和释放。资源首先由with语句获取,并在执行离开with上下文自动释放
3、有效地使用with有助于避免资源泄露的问题,让代码更加易于阅读
with open('a.txt', mode='rt') as f1:  # f1=open('a.txt',mode='rt')
    res = f1.read()
    print(res)


with open('a.txt', mode='rt') as f1,
        open('b.txt', mode='rt') as f2:
    res1 = f1.read()
    res2 = f2.read()
    print(res1)
    print(res2)

    # f1.close()
    # f2.close()

指定字符编码

'''
强调:t和b不能单独使用,必须跟r/w/a连用

t文本(默认的模式)
1、读写都以str(unicode)为单位的
2、文本文件
3、必须指定encoding='utf-8'

'''
# 没有指定encoding参数操作系统会使用自己默认的编码
# linux系统默认utf-8
# windows系统默认gbk
with open('c.txt', mode='rt', encoding='utf-8') as f:
    res = f.read()  # t模式会将f.read()读出的结果解码成unicode
    print(res, type(res))


# 内存:utf-8格式的二进制-----解码-----》unicode
# 硬盘(c.txt内容:utf-8格式的二进制)

文件操作模式详解(T模式)

以t模式为基础进行内存操作

1、r(默认的操作模式)

只读模式,当文件不存在时报错,当文件存在时文件指针跳到开始位置


with open('c.txt', mode='rt', encoding='utf-8') as f:
    print('第一次读'.center(50, '*'))
    res = f.read()  # 把所有内容从硬盘读入内存
    print(res)

# with open('c.txt', mode='rt', encoding='utf-8') as f:
    print('第二次读'.center(50, '*'))
    res1 = f.read()
    print(res1)


# 案例

inp_username = input('your name>>: ').strip()
inp_password = input('your password>>: ').strip()

# 验证账户和密码
with open('user.txt', mode='rt', encoding='utf-8') as f:
    for line in f:
        # print(line,end='') # egon:123

        username, password = line.strip().split(':')
        if inp_username == username and inp_password == password:
            print('login successfull')
            break
    else:
        print('账号或密码错误')


应用程序 == ==》文件
应用程序 == ==》数据库管理软件 == == =》文件

2、w:只写模式

当文件不存在时会创建空文件,当文件存在会清空文件,指针位于开始位置

with open('d.txt', mode='wt', encoding='utf-8') as f:
    f.read()  # 报错,不可读
    f.write('擦勒
')

强调1:
在以w模式打开文件没有关闭的情况下,连续写入,新的内容总是跟在旧的之后
with open('d.txt', mode='wt', encoding='utf-8') as f:
    f.write('擦勒1
')
    f.write('擦勒2
')
    f.write('擦勒3
')

强调2:
如果重新以w模式打开文件,则会清空文件内容
with open('d.txt', mode='wt', encoding='utf-8') as f:
    f.write('擦勒1
')
with open('d.txt', mode='wt', encoding='utf-8') as f:
    f.write('擦勒2
')
with open('d.txt', mode='wt', encoding='utf-8') as f:
    f.write('擦勒3
')

案例:w模式用来创建全新的文件
文件文件的copy工具

src_file = input('源文件路径>>: ').strip()
dst_file = input('源文件路径>>: ').strip()
with open(r'{}'.format(src_file), mode='rt', encoding='utf-8') as f1,
        open(r'{}'.format(dst_file), mode='wt', encoding='utf-8') as f2:
    res = f1.read()
    f2.write(res)

3、a:只追加写

在文件不存在时会创建空文档,在文件存在时文件指针会直接调到末尾

with open('e.txt', mode='at', encoding='utf-8') as f:
    # f.read() # 报错,不能读
    f.write('擦嘞1
')
    f.write('擦嘞2
')
    f.write('擦嘞3
')

强调 w 模式与 a 模式的异同:

1 相同点:在打开的文件不关闭的情况下,连续的写入,新写的内容总会跟在前写的内容之后
2 不同点:以 a 模式重新打开文件,不会清空原文件内容,会将文件指针直接移动到文件末尾,新写的内容永远写在最后


案例:a模式用来在原有的文件内存的基础之上写入新的内容,比如记录日志、注册
注册功能
name = input('your name>>: ')
pwd = input('your name>>: ')
with open('db.txt', mode='at', encoding='utf-8') as f:
    f.write('{}:{}
'.format(name, pwd))

了解:+ 不能单独使用,必须配合r、w、a

with open('g.txt', mode='rt+', encoding='utf-8') as f:
    # print(f.read())
    f.write('中国')

with open('g.txt', mode='w+t', encoding='utf-8') as f:
    f.write('111
')
    f.write('222
')
    f.write('333
')
    print('====>', f.read())


with open('g.txt', mode='a+t', encoding='utf-8') as f:
    print(f.read())

    f.write('444
')
    f.write('5555
')
    print(f.read())

作业

#一:今日作业:
#1、编写文件copy工具

#2、编写登录程序,账号密码来自于文件

#3、编写注册程序,账号密码来存入文件

#二:周末综合作业:
# 2.1:编写用户登录接口
#1、输入账号密码完成验证,验证通过后输出"登录成功"
#2、可以登录不同的用户
#3、同一账号输错三次锁定,(提示:锁定的用户存入文件中,这样才能保证程序关闭后,该用户仍然被锁定)


# 2.2:编写程序实现用户注册后(注册到文件中),可以登录(登录信息来自于文件)
提示:
while True:
    msg = """
    0 退出
    1 登录
    2 注册
    """
    print(msg)
    cmd = input('请输入命令编号>>: ').strip()
    if not cmd.isdigit():
        print('必须输入命令编号的数字,傻叉')
        continue

    if cmd == '0':
        break
    elif cmd == '1':
        # 登录功能代码(附加:可以把之前的循环嵌套,三次输错退出引入过来)
        pass
    elif cmd == '2':
        # 注册功能代码
        pass
    else:
        print('输入的命令不存在')

    # 思考:上述这个if分支的功能否使用其他更为优美地方式实现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dw20191029/p/14553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