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车和换行

回车和换行简述

首先这里说的回车指 回车符,不是键盘上的回车。

回车(Carriage return),常缩写为CR,是指将定位设备重置到文本行首的控制字符或过程,用以把一设备的位置重设到一行字的开头。

换行(newline),或称为Line break或end-of-line(EOL),是一种加在文字最后位置的特殊字元,在换行字元的下一个字元将会出现在下一行。

回车和换行来历及区别

在计算机还没有出现之前,有一种叫做电传打字机(Teletype Model 33)的玩意,每秒钟可以打10个字符。但是它有一个问题,就是打完一行换行的时候,要用去0.2秒,正好可以打两个字符。要是在这0.2秒里面,又有新的字符传过来,那么这个字符将丢失。
于是,研制人员想了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在每行后面加两个表示结束的字符。一个叫做“回车”,告诉打字机把打印头定位在左边界;另一个叫做“换行”,告诉打字机把纸向下移一行。
这就是“换行”和“回车”的来历,从它们的英语名字上也可以看出一二。
后来,计算机发明了,这两个概念也就被般到了计算机上。那时,存储器很贵,一些科学家认为在每行结尾加两个字符太浪费了,加一个就可以。于是,就出现了分歧。
Unix系统里,每行结尾只有“<换行>”,即“ ”;Windows系统里面,每行结尾是“ <回车><换行>”,即“ ”;Mac系统里,每行结尾是“<回车>”。一个直接后果是,Unix/Mac系统下的文件在Windows里打开的话,所有文字会变成一行;而Windows里的文件在Unix/Mac下打开的话,在每行的结尾可能会多出一个^M符号
windows创建的文件是 结束的, 而linux,mac这种unix类系统是 结束的。
所以unix的文本到windows会出现换行丢失(ultraedit这种软件可以正确识别); 而反过来就会出现^M的符号了(这里的'^M'并不是按键shift + 6产生的^和字母M,,它是一个字符,是ascii中的' ',回车符,是16进制的0x0D,8进制的015,十进制的13。生成它的办法是先按CTRL+V, 然后再回车(或CTRL+M))。

不同系统中回车换行所用字符

系统类型 回车换行所用字符
Linux/Unix = Newline = 0x0A = 10 = LF =Line Feed = 换行 = Ctrl + J
Mac = Return = 0x0D = 13 = CR = Carriage Return = 回车 = Ctrl + M
Windows/Dos = 0x0D 0x0A = CR LF = 回车 换行

解决方法

在Linux中打开Windows下编写的文件:

  1. 用命令 tr-d"15"< myfile.txt >myfile_new.txt ,将其中^M去除掉。其中15中的015是八进制的15=十进制的13=十六进制的0x0D。
  2. 用dos2unix工具处理,dos2unix file_name

在Windows中打开Linux下编写的文件:

  可以使用Notepad2,Notepad++,UltraEdit等工具

注:虽然在Linux中打开Windows下编写的文件,可以正常显示,但是因为格式不对,往往一些编写的脚本不能执行,出现类似 bash: ./test.ksh: /bin/ksh^M: bad interpreter: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的错误,所以最好在编辑后用 UltraEdit 等工具保存成 Unix 格式,再上传到 Unix或Linux系统。Windows下同理。

参考资料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uxiaoqi/p/3478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