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入门 第一季第二章 变量和常量

这是我学习慕课网Java课程的笔记。原视频链接为:http://www.imooc.com/learn/85

2-1 Java中的keyword

PS:Javakeyword区分大写和小写


2-2 认识Java标识符

标识符就是用于给 Java 程序中变量、类、方法等命名的符号。
使用标识符时,须要遵守几条规则:
①标识符能够由字母、数字、下划线( _ )、美元符( $ )组成,但不能包括@、%、空格等其它特殊字符。不能以数字开头
②标识符不能是Javakeyword保留字(Java预留的keyword,以后升级版本号中有可能作为keyword)。但能够包括keyword和保留字。比如:void不能用。但Myvoid能够。
③标识符是严格区分大写和小写的。

④标识符的命名最好能反映出起作用。做到见名知意。

2-3 变量是什么

在Java中,我们通过三个元素描写叙述变量:变量类型变量名以及变量值






2-4 怎样命名Java变量



优秀project师的习惯:
①变量名由多单词组成时,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小写,其后单词的首字母大写,俗称骆驼式命名法(也称驼峰命名法),如myAge
②变量命名时。尽量简短且能清除的表达变量的作用,做到见名知意。如:定义变量名stuName保存“学生姓名”信息
PS:Java变量名的长度没有限制。但Java语言是差别大写和小写的。


2-5 Java中的数据类型

Java语言是一种强类型语言

通俗点说就是,在Java中存储的数据都是有类型的。并且必须在编译时就确定其类型。


PS:byte字节类型是Java中最小的数据类型,它在内存中占8位。取值范围从-128~127. 
        char字符类型在内存中占2个字节,表示一个字符,也能够使用ASCII码范围内的值来给char型的变量赋值。因为字符在内存中的取值不存在负数范围,所以取值范围从0~65535.

在Java的领域里。基本数据类型变量存的是数据本身。而引用类型变量存的是保存数据的空间地址

经常使用的基本数据类型有:




String 是一种常见的 引用数据类型,用来表示字符串。在程序开发中。非常多操作都要使用字符串来完毕,比如系统中的username、password、电子邮箱等等。

2-6 Java中变量的使用规则

①Java中的变量须要先声明后使用
②变量使用时,能够声明变量的同一时候进行初始化,也能够先声明后赋值
③变量中每次仅仅能赋一个值,但能够改动多次
④main方法中定义的变量必须先赋值,然后才干输出

⑤尽管语法中没有提示错误,但在实际开发中。变量名不建议使用中文,easy产生安全隐患,譬如后期跨平台操作时出现乱码等等

2-7 Java中的自己主动类型转换

在Java程序中,不同的基本数据类型的数据之间常常须要进行相互转换。比如:

代码中 int 型变量 score1 能够直接为 double 型变量 score2完毕赋值操作。执行结果为:82.0
这样的转换称为自己主动类型转换

当然自己主动类型转换是须要满足特定的条件的:
目标类型能与源类型兼容,如 double型 兼容 int型,可是char 型不能兼容 int型


②目标类型大于源类型。如 double类型长度为 8 字节,int类型为4字节,因此 double类型的变量里直接能够存放int类型的数据,但反过来就不能够了。


2-8 Java中的强制类型转换

语法:(数据类型)数值

执行结果:

转换时。并未四舍五入。而是直接将小数位截断

2-9 Java常量的应用

所谓常量,它的值被设定后,在程序执行过程中不同意改变。
语法:final 常量名 = 值。

程序中使用常量能够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比如。在项目开发时,我们须要指定用户的性别。此时能够定义一个常量SEX。赋值为“男”。在须要指定用户性别的地方直接调用此常量就可以,避免了因为用户的不规范赋值导致程序出错的情况。
常量名一般使用大写字符

2-10 怎样在Java中使用凝视

一般来说,对于一份规范的程序源码而言,凝视应该占到源码的1/3以上。因此。凝视是程序源码的重要组成部分。

Java中凝视有三种类型:单行凝视,多行凝视。文档凝视


我们能够通过 javadoc 命令从文档凝视中提取内容,生成程序的API帮助文档。


打开首页,查看下生成的 API 文档


PS:使用文档凝视时还能够使用 javadoc标记。生成更具体的文档信息。
@author 标明开发该类模块的作者
@version 标明该类模块的版本号
@see 參考转向,也就是相关主题
@param 对方法中某參数的说明
@return 对方法返回值的说明
@exception 对方法可能抛出的异常进行说明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utingliuyl/p/7301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