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面向对象设计

1.设计活动:

1.基础:分析模型。

  目的:实现类建模、协作建模、组件建模、部署建模、持久建模和用户界面原型。

  阶段:1.系统设计: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并将系统划分为数个子系统,从而建立整个系统的体系结构。

2.详细设计:细化原有的分析对象,确定一些新的对象、对每一个子系统接口和类进行准确详细的规格说明。

2.原则:

     1.模块化:降低复杂性。

     2.低耦合、高内聚:耦合度:表示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程度。

                       内聚性:表示子系统内部的关联程度。

                 目的:提高软件的可理解性和可维护性。

3.复用性:软构件:具有一定集成度并可以重复使用的软件组成单元。

2.软件设计体系结构

        涉及软件系统的总体组织、全局控制、数据存取以及子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

        大体思路就是一个存储结构和一个或一些处理数据的子系统。

3.系统设计:识别》存储》部署》评审。

            存储策略:1.数据文件2.关系数据库3.面向对象数据库。

              2与3的不同:后者将对象与关系一同存储,提供了继承和抽象数据类型。

4.详细设计:包括方法建模、属性建模、状态建模、关系建模。

5.应用设计模式:描述了系统设计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

      1.Abstract Factory模式:

           目的:封装具体的平台,从而使其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运行。

2.Adaptor模式:

           目的:封装遗留系统的代码,方便用其他组建代替。

      3.Bridge模式:

           目的:将一个类的接口与具体实现进行分离。

4.Façade模式:

目的:用简单的统一接口封装子系统,降低类之间的相关性。

6.用户界面设计:

      1.原则:1.用户控制式2.一致性3.个性化4.宽容性5.反馈6.审美和可用性。

      2.WEB界面设计:简洁性、导航性、一致性。

      3.用户支持:提供清晰地系统提示和反馈信息。

7.设计文档:面向对象设计的产物、成果。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untianblog/p/4284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