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的辩证(一、卫气营血辩证)(刘景源)

温病的辩证(一、卫气营血辩证)(转载)

温病的辨证纲领,有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大系统,它们对温病的辨证,各有各的指导意义。

一、卫气营血辩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的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来的,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它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叶天士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大凡看法”,是讲规律性,也就是说,温病的辨证规律是卫分证之后才是气分证,营分证之后才是血分证。这句话的重点不在卫与营,而在气与血。也就是说,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实际上是气血辨证,把温病分为气病与血病两大部分。因为这两大部分范围太宽了、太笼统了,所以在“气”前面又衍生出“卫”,在“血”前面又衍生出“营”,从而把温病分为四个阶段,这样就使辨证过程更为精细、准确了。实际上,从总体上来说他强调的是气血辨证。为什么这么说?他的立论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不用别的名词,不用别的辨证,而特意选择了卫气营血,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的。要讲叶天士为什么用气病与血病来辨证温病,首先应该复习一遍卫、气、营、血的生理概念。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1.卫气营血的生理概念

卫、气、营、血的生理概念主要在气与血,气中包括卫,血中包括营。

(1)气  要谈这个问题,首先要讲“气”。中医学所讲的气,作为人体来讲,应该说首先想到是人体一身之气,这个气称为“真气”,也称“正气”,还有人称为“原气”、“元气”、“真元之气”从人体一身之气的生成来说,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先天的气,是受之于父母,与生俱来的气。就是说,在人没有降生之前,还没有见天日的胚胎时期已经存在了,所以称之为“先天之气”。一个是来源于自然界的气,也就是呼吸的清气。婴儿一降生,首先就要呼吸,所吸进来的氧气来自于自然界,所以称之为“自然之气”。一个是来源于饮食的气,小孩要吃奶,长大了以后要吃食物,因为人类维持生存的营养物质来自于饮食物,所以称之为“水谷之气”。人体的一身之气就由这三种成分所构成,这三种成分从来源上看是三个途径,但是它们在人体内是混在一起相互化生、密不可分的。气是很微细的物质,虽然用肉眼看不见。但是因为它的三种构成成分都是物质,所以应该承认它是物质。气在人体内是不断运动的,永远不会停息,气的运动停止了,人的生命也终止了。人们常说的生命不息,运动不止,就是指气在运动。当然,液态物质也在运动,但是血、精、津、液的运动都要靠气的推动,正因为气在运动,才推动了其它物质的运动。因为气在不断地运动,全身各部位无处不到,所以说它是活力极强的物质,它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就是说,人体的构成没有气是不可能的,它是人体构成成分之一。同时,人体生命活动也需要气来维持,人由生到死,都是气所产生的功能在起主导作用。

气生成之后,分布到五脏、六腑、经络而形成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络之气。这些气与人体一身之气是什么关系?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络之气,实际上就是一身之气的功能活动在不同部位的具体体现。

“心气”,也是由先天之气、自然之气、水谷之气所构成,所以它就是一身之气。一身之气作用于心脏,就称为心气,就产生了心的功能.心脏的功能是主血脉。就是说,心气能够推动血液在经脉中运行。因为血液运行是有轨道的,是在经脉之中运行,所以心不仅主血,而且主脉。至于心主神志,是因为心主血脉,而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这是由主血脉而派生的功能。

“肺气”,就是一身之气作用于肺脏而产生的肺的功能,具体来说就是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朝百脉这几方面。这几方面的功能是通过宣发、肃降的形式来实现的。

“脾气”,就是一身之气作用于脾脏而产生的脾的功能,具体来说就是主运化,是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而敷布周身,所以说脾的运化功能是以“升清”的形式来实现的。

“肝气”,就是一身之气作用于肝脏而产生的肝的功能,具体来说就是主疏泄、主藏血。主疏泄,是指疏通气机;主藏血,是指贮藏血液与调节血盘。

“肾气”,就是一身之气作用于肾脏而产生的肾的功能,具体来说就是藏.精气,主骨生髓,主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主水液。

六腑之气,就是一身之气作用于六腑而产生的各腑的功能。如“胆气”主疏泄胆汁;“胃气”主受纳、消磨水谷,主通降;“小肠气”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大肠气”主传导糟粕;“膀胱气”又称“脬气”,主贮藏津液、排出尿液;“三焦气”主通行阳气与水液。

人体的经络系统由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以及它们的大大小小的分支即络脉所构成。经络之气就是运行中的脏腑之气。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通过经脉输送气血,把脏腑互相联系起来,使人体构成了有机的整体。所以经络中的气就是运行中的脏腑之气,也就是运行中的一身之气。奇经八脉虽然与脏腑没有络属关系,但是它们像水库一样,对气血有调节蓄溢作用。蓄就是贮存,溢就是排放。就是说,十二经的气血充盛了,奇经八脉有贮存作用,十二经的气血不足了,通过奇经八脉的调节,可以向十二经排放。可见,奇经八脉的功能是通过其蓄溢作用,来调节十二正经的气血。全身的经络像网络一样遍布全身,输送一身之气,所以说经络之气就是运行中的一身之气。

综上所述,脏腑经络之气实际上就是一身之气。在不同的生理活动中给其冠以不同的名称,就出现了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络之气的名称。

除了脏腑经络之气外,中医学中还有宗气、中气、元气、卫气、营气等名称。这些名称所表述的是综合概念,是一身之气的功能在五个大方面的体现。也就是说,把人体一身之气的功能分为五个大系统,又分别给它们冠以五个名称。

“宗气”,积于胸中,在上焦的膻中部位,它的功能是“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贯心脉,就是指推动血液运行;行呼吸,就是指调节呼吸。按具体脏器来说,宗气的功能就是心、肺两脏功能的练和。因为心与肺同居上焦,它们两脏,在功能上密切相关,比如血液运行要靠心气推动,同时也要靠肺气来辅助,所以就把它们两脏的功能综合起来称为宗气。宗气也是由先天之气、自然之气、水谷之气所构成,所以说宗气就是一身之气,它涵盖了心、肺两脏的功能,是循环、呼吸两大系统功能的综合。

“中气”,居于中焦,是指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就是牌、胃的功能。脾与胃一脏、一腑,胃主受纳、主消磨,脾主运化,它们在水谷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物质的输布过程中相互配合得非常密切。这种消化吸收、运输精微的功能单用脾气或胃气都难以完全概括,所以综合起来称为中气。中气就是中焦之气,是脾、胃之气的统称,也就是消化系统的称谓。

“元气”,藏于下焦肾。元气是不是先天之气?不能这样说。因为肾所藏的元气既有先天的成分,又有后天的成分。肾所藏的元气是在贮藏先天之气的基础上,又随时在纳入水谷之气与自然之气而得到后天之气的不断补充,才能产生其生理功能。所以说它也是一身之气而不单纯是先天之气。由于元气对人体全身各个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都有激发与推动作用,而且它对后代的繁殖也起主导作用,所以就把它称为元气。元,是原始之意,不过是突出它的重要性面已。实际上它就是一身之气的功能在泌尿生殖系统与新陈代谢系统的综合体现。

“卫气”的卫字,是保卫之意。人体的一身之气对人体所产生的保卫功能,就称为卫气。卫气行于脉外,并脉而行。脉内是营气,脉外是卫气,可见只要有经脉的部位都有卫气,而人体的经脉及其分支络脉遍布全身,所以卫气就游行于全身的各个部位,内而脏腑、腔隙,外而肌肉、皮毛,无处不到。在体表,它能温煦肌肉、皮毛、抵御外邪;在体内,它能温煦五脏、六腑腔隙,从而使人体保持恒定的体温。可以说,卫气就是一身之气的功能在抵御外邪、调节体温方面的综合体现。

“营气”,是行于脉中的气。就是说,它与血液一同在脉中运行。气与血都在脉中,血液中含载着气,气推动着血液的运行,所以血中之气就称为营气。温病学中经常提到的“营阴”,是指血中津液。可以说,同用一个“营”字,它的含义不同。营气是血中之气,营阴是血中的津液,实际上是血液中的两种组成成分。因为它们都行于脉中,都是血液的组成成分,都是人体的营养物质,所以都称为营。但是就其功能与属性而言,又有营气与营阴之分。《黄帝内经》中关于“营”的解释,有三种含义。一种含义是指人体的营养物质,作“营养”解,在古代也写作“荣”。另一种含义是指“营运”,也就是指营行于脉中,它是在脉中不断运行的。第三种含义是指“营垒”,引申来说,就是指范围。《黄帝内经》中说:“塞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壅遏”就是把它限定在脉的范围里面运动,不能逃逸,也就是说脉是营气运行的管道。归纳起来说,营气实际上就是人体一身之气进入血脉,推动着血液不断地运行。在温病学理论中;“营”主要是指血中津液。

在掌握了气的生成、分布与功能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掌握气与脏腑的关系。人体一身之气的生成以及输布必须依赖于脏腑,可以说,没有脏腑的功能活动就不存在气的生成与输布。反过来,脏腑的功能活动又是靠气的激发、推动而产生,是一身之气的功能在具体脏腑的活动中的体现,也可以说,没有气就不可能有脏腑的功能活动。由此看来,气与脏腑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辩证关系。

叶天士为什么用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呢?其中的气病又是指什么病理变化呢?气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它包括所有脏腑经络的功能。那就是说,凡外感热邪导致人体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病变,统称都是“气分证”,都属气病。气分证可以涉及到一个脏腑,可以涉及到两个脏腑,也可以涉及到多个脏腑。如果用脏腑辨证,只能个脏腑一个脏腑地辨,而热邪侵袭人体涉及的范围很广,它有时可以同时涉及几个脏腑,脏腑辨证就木适用了,而用气病就能够概括,因为几个脏腑功能失调,统称都是气病。温病初起,邪气在表,并未入里,还没有影响到脏腑功能,只是导致人体的卫外功能失常,就称之为卫分证。其实卫分证也属气病的范畴,但它比气分证要轻浅,病在表,不在脏脏,所以把气病分为卫气证与气分证两个阶段,因此就有了“卫为气之表”的说法。

(2)血  血是在血脉中不断流动的红色液体,它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它在人体的运行形式就是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所谓血病,实质上就是热邪影响到血液的组成成分与运行所发生的病变。在温病中,血的病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耗血,一种是动血。耗血,是指热邪消耗血液而导致血液粘稠,进而凝聚成瘀;动血,是指热邪鼓动血液,使血溢出脉外。所以临床中血的病变主要是血瘀与出血两种类型。在血病的初起病情较轻,没有严重到耗血、动血的程度,只是血中的水液被热邪所消耗而见血中津液不足的表现,就称为营分证。营分证与血分证的病变部位都在血脉中,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程度的轻重却有不同。为了把血病中的轻证与重证区别开,所以就把血病分为营分证与血分证两个阶段,因此有了“营为血之表”的说法。这里所说的“表”,不是指表证,是指营分证是血分证的轻浅阶段。

为了使气血辨证更便于指导临床实践,叶天士在气病与血病两大阶段的每个阶段前面又增加了一个轻浅阶段,气前加卫,血前加营,于是就形成了卫气营血辩证。

2.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

叶天士说:“大凡看病,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这句话中气与营之间没有连接词,只有语气的停顿。卫与气同列,营与血同列,就是申明卫与气是一个阶段,营与血是一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其实是两个阶段,卫与气都是功能时常的病变,统称为气病;但卫与气又有所区别,气分证是脏腑功能失常。卫分证是指人体体表的保卫功能失常。总而言之,无论是脏腑功能失常还是卫外功能失常,都属功能时常范畴,所以分而言之有卫、气之别,统而言之都属气病。温病涉及到营与血,都是实质性的损伤,也就是对人体内有形的液态营养物质的损伤。这种损伤的程度又有轻重的不同,血的损伤称为血分证,或是血瘀、或是出血,都是血液严重受损的病变。但在它的前期,没有达到那么严重的程度,损伤的仅是血中的津液,就称为营分证,营与血都行于脉中,营是血的组成部分,所以分而言之有营、血之别,统而言之都属于血病。

由上面所讲的内容可以看出,卫气营血辩证学术思想的核心是气血辩证,也就是功能失常与实质损伤这两大病变类型。可以说,由卫分到气分这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虽然是由表入里,由轻转重,但都属于功能失常的病变,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变化,所以属于渐变、量变的过程。由营分到血分这个阶段的发展变化,是由损伤血中津液,进一步发展到损伤血液的过程,虽然程度加重了,但其本质还都是血液成分的变化,所以也属于渐变、量变的过程。而由气到营这个阶段,是由功能失常到实质损伤的变化,就不是量变而是突变、质变了。叶天士在气与营之间不用连接词,是为了加重语气,强调气病与血病是两个本质不同的阶段。为了更清楚地表明温病的发展变化过程,又在气前加卫,在血前加营,构成了四个阶段,这样就把温热邪气侵犯人体由衷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由实致虚、由功能失常到实质损伤这五个方面的变化标示得清清楚楚。

卫气营血辨证中的卫、气、营、血四个字分别代表着四类不同的证候,所以下边都加“证”字,分别称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为什么用“分”字呢?它是多音字,读作色,又读分,在这里读作分,但是含义同佰,就是分界的意思,引申为界限,再引申为阶段。就是说,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者的发展阶段不同,证候类型不同,治法也不一样。它们四者之间是有分界的,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简称为“四分”概括地说,卫分证是温热邪气侵袭体表,导致卫外功能失常的病变,它是温病的初起盼段。气分证是邪气入里,导致脏腑功能失常的病变,一般来说是温病的高热阶段,或称为极期阶段。营分证是热邪深入血脉,热邪盛而致血中津液损伤,因邪实而导致正-壶实夹杂阶段。血分证是热邪深入血脉,耗血、动血,导致血液瘀滞或出飞盅器差茎阶段。卫、气、营、血四个阶段虽然各自表现为不同的证侯类型,而且在发展过程中还可能发生各种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每一个阶段的特征、主症,就可以明确地做出辨别。卫气营血辨证的问世,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了临床范例,对临床实践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所以后世称叶天士为开创温病学派的一派宗师,原因就在于此。

下面就分别讲述卫气营血四类证候。

(1)卫分证候  卫分证,是温热邪气侵袭体表,导致人体卫外功能失常的病变阶段。其病机是温热袭表,卫外失司,肺失宣降。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辨证要点是发.热,微恶风寒。

所谓辨证要点,就是抓主症。主症,又称为必有症,它是对证候作出判定的最主要依据,其它症状则称为兼症,也称为或有症。卫分证的主症是发热与微恶风寒同时存在,简称为寒热并见。如果只发熟而不恶风寒,那就不是表证。新感温病初起先见表证,就是指发热与微恶风寒同时出现,这就是常说的“有一分寒热,则有一分表证”。从病机来分析,卫分证是外感温热邪气而发,邪气在表,正气就要驱逐邪气,于是就因正邪相争而导致功能亢奋,具体表现就是体温升高,临床中称为发热。这种热势一般不高,多呈中等度以下的热,在38℃左右,同时伴随着轻微的恶风寒。产生微恶风寒的原因,是因为温热邪气开泄腠理,邪气要从皮毛向里进,阳气要从体内向外敷布,邪气阻滞了卫阳之气敷布的道路所致。皮毛就像房间的门一样,外面有入要进来,里面有入要出去,门虽然敞开着,但是里出与外进互相顶撞,就造成了进出不通畅的局面。同样道理,温病的卫分证是温热袭表,邪气要向里进,阳气要向外宣,邪气与体内的阳气在体表互相顶撞,体表的气机当然不通畅,所以温病初起虽然不是“表闭”,但却有“表郁”由于邪气郁阻了体表的气机,导致卫阳之气的宣发障碍而卫外功能失常,所以就出现恶风寒的症状,但它毕竟是表郁而不是表闭,皮毛并没有完全闭塞,所以它恶寒轻微。卫分证的主症是发热与微恶风寒•并存,这是邪气袭表的重要标志,是辨证的关键。如果把微恶风寒这个症状去掉,即使其它症状都存在,也不能诊断为卫分证。

(2)气分证候   气分证,是邪气在里,导致脏腑功能失常的病变阶段。其.病机是正邪激争,热炽津伤,脏腑功能失常。气分证的范畴相当广泛,其病变可以涉及肺、胃、肠、脾、肝、胆、胸膈筹诸多部位,所以证候类型较多。气分证的共同特点是: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甚:量~力。辨证要点是壮热恶热,渴喜冷饮,舌苔黄。

气分证的病机是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激烈相争。病人之所以出现壮热,从邪气的角度来讲,当然是邪气盛。但是在气分阶段正气还没有受到严重,的损伤,所以说正气不衰。应当注意的是,邪气盛而正气不衰这句话,不能改为邪盛正盛。这是因为,在气分高热正邪相争的过程中,人体的津液和阳气必然会受到消耗,已经不像健康人那样充盛了,但是损伤尚不严重,仍然有抗邪.能力,所以称为正气不衰,可以说正气不衰是处于盛与衰的中间状态。由于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气与邪气就激烈相争,从而导致人体的功能活动极度亢奋,就出现壮热壮热就是高热,也称为大热,体温一般在39°C以上,这个阶段就不恶寒,反恶热了。不恶寒是因为邪不在表,反恶热是因为体内有高热,内环境温度高,就需要外环境温度低,才能使里热外散。如果外环境的温度高于体温,里热不能外散,病人当然难以忍受,所以就恶热。如果体温是40°C,外环境是20°C,就容易散热,病人就感觉舒服。如果外环境是42°C,比体温还高,病人当然难以忍受,这就称为恶热,这种病人的表现是不喜穿衣,不喜盖被,而喜冷饮,喜枕冰袋。

渴喜冷饮,是因为热邪消耗了津液,津液不足就需要饮水来补充,这是“引水自救”,是人体自己救助自己的本能反应。不仅喜饮,而且喜冷饮,是因为体内有热,饮冷水可以降温,这与恶热喜冷的道理相同,都是自救的需求。

舌苔黄,是因为热邪熏蒸。像烤面包一样,面包是白色的,烤了以后就变黄,再烤就糊了,变灰、变黑。温热病的舌苔变化一般来说是白——黄——灰——黑的发展变化过程。

至于气分证是不是一定有大汗,应该说是不一定,这要视邪气所在的部位而论。比如说,热邪在手太阴肺与足阳明胃的气分,就有蒸蒸汗出,如笼屉蒸馒头一样,向外冒热气,出大汗,这种热型称为蒸腾之热,是热邪从里向外蒸腾津液的表现。但是也有的病人里热很重,小便黄而少,口渴,舌红苔黄,却不见汗出,这是热郁在肝胆气分,由于肝胆失于疏泄,气机不畅,热郁于体内发散不出来,津液也就不能向外泄,所以就没有汗,虽然高热而无大汗,这种热型称为郁闭之热。这里之所以强调有汗与无汗的问题,就是要说明温病的气分证不一定都有大汗,也就是说大汗出不是气分证的主症。

气分证大多表现为里实热证。气分有没有虚证呢?可以肯定地回答说有。气分证是热邪在里,导致脏腑功能失常的阶段。功能失常,既可以表现为功能亢奋,也可以表现为功能衰竭。功能亢奋,是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激争所致,它表现出的当然是里实热证。里实热证如果持续不解,在正邪激争持续高热的过程中,既诮耗津液,又消耗阳气。如果津液阳气大伤,正气就开始出衰败了,抗邪能力也就下降,甚至无力抗邪了,这时还能呈现高热吗?体温高达40℃,说明邪气盛病情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体温能够高达40℃,也说明病人正气不衰,有抗邪能力。如果正气衰败,就不能与邪气抗争了,就不能维持高热了。临床上有的病人持续高热大汗,骤然间体温就急剧下降,甚至降到比正常人体温低,不仅体温骤降,还伴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微欲绝,这是因为高热消耗正气,导致津气欲脱。再发展就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而亡阳的危重证。津气欲脱与亡阳都是功能衰竭的表现,属于气分的虚证。由此可见,在温病过程中,气分证以实热证为多见,是主流。但是气分高热持续.不解,其发展趋势有两种,一种是入营分,伤营阴,或窜入血分;一种是仍在气分,由气分的实证转为气分的虚证,也就是功能由亢奋而转入功能衰竭。这两种发展趋势都属于前面讲过的由实致虚的范畴。

(3)营分证候  营分证,是热邪深入血脉病变的初期阶段。其病机是热灼营阴,心神被扰。临床表现是: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或斑点隐隐,口反不甚渴或竞不渴,舌红绛苔少或无苔,脉细数。辨证要点是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

营分证是热邪深入血脉的初期阶段,热邪深入血脉,必然要消耗血中津液,其病机就概括为热灼营阴。

身热夜甚,是指24小时持续发热,但夜间体温比白天更高。比如白天是39°C,夜间就升到40°C,比白天高1°C。这是为什么?可以说,24小时持续身热是因为营分热邪盛,正邪相争,功能亢奋,所以体温升高,而夜甚,则是因为营阴损伤。人体的卫气昼行于表,夜行于里。因为白天入要活动,要消耗阳气,消耗能量,所以卫气行于表,供给入的需要。夜间静止了,不需要这么多阳气,所以卫气大部分进人体内潜藏起来。这是人类历代遗传的生理状态,健康人就是在这种运动状态下保持动态平衡而维持体温的恒定。而营分证是热邪深入于里,营热盛而阴伤,体内的阴阳动态平衡状态已经被破坏,夜间卫气入里,已伤之阴不能制约,阴阳更失于平衡,阳气相对更盛,所以夜间体温更高。就是说,夜间体温更高,是由于阳入于阴,阴不能制阳而造成的。到次日清晨阳气出于体表,体温就降下来了,但也不是降到正常。简而言之,身热是由于正邪相争,夜甚是阳入于阴的结果。

心主血脉,血脉中有热,心当然就有热。心主神志,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脉、血液、心都是热的,神志就必然被热邪扰动。比如说,把鱼放在鱼缸里,水温正常,鱼就很自由地在水里游,如果给水加温,随着水温的升高,水液因蒸发而减少,鱼就在水里乱蹦。营分证的神志失常与鱼在热水中的道理一样,血是热的,而且津液被耗,心神就不能内藏了,因而就导致心神外越而出现心烦躁扰,甚至时有谵语。其病机就概括为热扰心神。

营分证的辨证要点还有舌质红绛。叶天士说:“绛,深红色也。”气分证见红舌,是因为热邪鼓动血液,使血液运行加快而致血脉扩张,舌面充血。营分证见舌绛,是因为热邪消耗血中津液,血中的水分减少了,但血液中的红色成分并没有消耗,血液因水液减少而浓缩粘稠,颜色就转深,所以出现红绛舌,这是血液因浓缩粘稠而瘀滞的征象。在临床中只要见到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这几个主症,就可以确定热邪已入营分,这是辨证的关键。

营分证见口反不甚渴或竟不渴,是因为热邪在血脉中蒸腾血中津液,把血中津液上蒸到口腔,以致口腔反而有滑润不渴的感觉。这种口不渴与气分证.的口大渴相比较,口不渴者病情更重。气分证的口大渴是热邪损伤胃中的津液,渴而喜饮是引水自救,这就如同到市场去购物,市场上虽然没有货物了,但仓库里有储存,可以从仓库里调来补充。营分证的口不渴是热邪蒸腾了血中津液上潮于口腔,也就如同把仓库里的库存都调动出来了,看似货物充足,实际上库存枯竭了,所以病情更重,再进一步发展津液就枯竭了,最后就发展到亡阴脱液。按西医学的说法,气分证的口渴属于高渗性脱水,营分证的口不渴属于低渗性脱水。

(4)血分证候  血分证,是热邪深入血脉病变的深重阶段。其病机是热入血脉,耗血动血。临床表现是: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则昏狂谵妄,衄血、吐血、便血、尿血、非时经血、发斑,舌质绛紫,脉数。辨证要点是出血见症与舌质绛紫。

血分证的病机是耗血与动血。耗血,是指热邪消耗血中津液,使血中的津液减少而血液凝聚,出现热凝而瘀,是由血热而导致凝血。动血,是指热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导致血脉破裂而出血。这种病人往往是耗血与动血同时发生,瘀血与出血同时存在。血分证的热势很高,但由于热邪耗血而使血中津液大伤,无源作汗,所以一般是没有汗而干烫灼手。

衄血、吐血、便血、尿血、非时经血、发斑,都是出血见症。血从鼻孔而出是衄血;血从嘴中而出是吐血;大便中有血或无便而肛门出血是便血;尿中有血是尿血;妇女不是月经期而阴道出血是非时经血;发斑是皮下出血,也就是肌肉部位出血瘀于皮下,西医学称为紫癜,中医学又称为肌衄。血分证所出现的各部位出血见症,是因血热动血而致。但各部位所出之血多呈紫色或紫黑色,与舌质绛紫的病机相同,都是热邪耗血导致血中津液不足而使血液凝聚的标志。由于血分证的血热阴伤程度更甚于营分证,所以血分证的神志改变也比营分证更重,表现为躁扰不安,甚则昏狂谵妄。

3.卫气营血证候的病位浅深与传变

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在病变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般来说,邪气侵犯人体,先侵犯体表,导致卫分证。卫分证不解,则气分证不解,则深入营分。营分证不解,则进一步发展为血分证。就是说,由体表的卫外功能失常,进一步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脏腑功能失常到一定的程度就消耗血中津液而深入营分,营分证再发展就要耗血、动血,深入.血分。可以说,温病的一般发展规律是按卫气营血传变而逐步深入发展。卫气营血的传变模式也不是绝对的,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变化。如有的病人卫分证未解,气分证已起,按八纲辨证来讲是表里同病,按卫气营血辨证来讲就称为卫气同病。比如一个人进门的时候,一只脚已经进入到门槛里而另一只脚还在门槛外面,这就如同卫气同病。其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微恶风寒,但热势高,口渴,心烦,舌红苔薄黄,脉数。有的病人卫分证未解,又直接传入营分而见卫营同病,也有的病人初起就是营分兼表而呈卫营同病,伏气温病就有这个特点,表现为身热夜甚,微恶风寒,心烦不寐,口反不甚渴,舌红绛,脉细数。还有气分证未罢,营分证已起,在见气分高热的同时,出现了身热夜甚,舌绛等营分证的表现,这种证候称为气营两燔。蟠,是指火旺貌,是火烧得很旺的意思。气营两燔,就是气分高热与营热阴伤并见。也有的病人在气分高热的同时突然就出现鼻衄、吐血或发斑,这是气分高热窜入血分所致,称为气血两燔。在温病中有没有气营血三燔的证候呢?这种情况是可以发生的,但是由于血分热盛就包括了营分热盛,气血两燔就包括了气营两燔,所以就没有必要再提出营字了,实际上气血两燔就是气营血三燔。

总而言之,在临床上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传变是错综复杂的,各种情况都可能出现,除了按卫、气、营、血的顺序传变外,还可能出现卫气同病、卫营同病、气营两燔、气血两燔等多种形式。但是不管怎样变化,涉及到哪个阶段必然有哪个阶段特点,比如气营两燔必有气分热盛与营热阴伤的特点。所以只要掌握了卫、气、营、血各阶段的辨证要点,就能对证候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确定治疗方法。

温病按卫-气-营-血的趋势发展,是逐步深入,病情加重。如果反过来,由血分出营分,由营分出气分,由气分出卫分,是病情越来越轻,逐渐痊愈的良好趋势。叶天士提出的“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就是指通过用药物治疗,使营分的热邪向气分透出,再透表而解,这就是用治疗手段来促进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化。

卫气营血辨证在临床应用中,对温热病与湿热病这两类温病中的哪一类更有指导意义呢?应该说对温热病更具指导意义。因为温热邪气侵袭人体后的发生发展规律往往是由表入重、由浅入深、由轻转重、因损伤气阴而由实致虚、由功能失常到实质损伤,这种发展过程,完全符合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而湿热病的病因是湿与热两种邪气,湿邪具有弥漫的特点,热邪又蒸动湿邪,热蒸湿动,往往弥漫表里,病变初起邪气虽然在表,但同时也向里弥漫,困阻脾胃。所以病变初起虽然可见发热,恶寒的卫分症状,但同时又有胸闷,脘痞,腹胀,不思饮食等气分证的表现,一般初起就呈卫气同病的态势,卫分与气分的界限不清。再者,湿热病是以湿邪为主,湿热裹结,热蕴湿中而热势不扬,湿不去则热不伤阴,一般不入营分、血分。由于湿热病初起卫分与气分的界限不清,不伤阴又不入营分、血分,由此看来,卫气营血辨证难以概括湿热病的发展变化规律,所以吴鞠通又大力倡导三焦辨证。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uchsheng/p/3738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