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寄售业务模式(转)

这个话题源于SAP群里的一场讨论,一位顾问准备给客户讲寄售的方案,在群里咨询有没有好的应用案例。

什么是寄售,简单说就是东西在库房里,生产线可以随时领用,但是这个库房里的东西还是供应商的,只有在领用后才算是工厂自己的。体现在财务账面上就是,原辅材料的入库和消耗是同步发生的,有领用才有入库,即时库存是零,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零库存管理。

寄售模式最早从精益生产中衍生而来,并逐渐被企业所接受并喜爱,有两个直接原因:

  • 减少仓储成本。交货提前期,交货计划、仓储成本等都由供应商考量,工厂只需要在需要的时候去领用即可。

  • 加快存货周转。在入库的同时就已经出库,不存在库存积压和存货资金占用问题 ,改善了企业整体的存货周转速度。

看起来似乎很美妙,通过寄售模式,企业提升了对采购环节的管理能力,真是这样吗?

零库存管理的真谛是提高企业对生产过程中的预测能力,通过对物料需求计划的分解,对交货提前期、交货周期的估计,能够得到准确的采购计划。同时,零库存管理也要求企业内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高效协作。这样一来,寄售模式其实是零库存管理的外延,在要求企业高效协作、精准预测的同时,也要求供应端提供响应速度。

但是,现在很多企业采用寄售模式,并不是管理能力的提升,而是借助采购环节的谈判能力,强制要求供应商按照寄售模式供货,某种程度上说,这也算是一种对供应商的压榨,或者说是将采购风险转嫁给了供应商。短期来看,对企业是有利的,但长远一点,并不会有大的成本改善,要知道,供应商也需要利润空间才可以生存,在资金占用方面得到的利益,很可能需要用采购价格的劣势来弥补。

所以我想,对企业现状的了解,对希望通过寄售模式达到的管理效果的评估,是在系统实现前优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并不是因为系统有这个功能,或者这个功能看起来很美好,就一定要用。

SAP的寄售流程并不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步骤

采购价格:这是寄售与普通采购最大的区别,普通采购在采购合同或采购订单环节确定采购价格,而寄售业务的价格是提前与供应商约定的,体现在SAP系统中,就是先维护采购信息记录,确定物料的采购价格。

寄售订单:寄售订单没有金额,但有具体的物料及物料,寄售订单可以理解为工厂反馈给供应商的一个发货约定。

寄售入库:实物的验收入库环节,在实际业务中,会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供应商在工厂设置有库房并设有库管人员,这样通常入库就由供应商自行管理,对工厂而言,寄售入库只是一个过渡步骤。另一种方式则是,供应商发货到工厂的一个代管仓库,由工厂验收入库,这样一来,就需要工厂先进行寄售入库,入库后,数量会体现在库存,但不体现金额。

实际领用:生产实际需要时,从供应商的库存中进行领用。针对领用业务,SAP有两种记账方式,直接从供应商库存领出至成本费用,凭证分录通常就是,借: 制造费用-物资耗用 贷:应付账款-暂估。另一种方式则是先从供应商库存转移至工厂库存,然后再领用出库,会多一笔分录,先是 借:原材料 贷:应付账款-暂估,然后才是,借:制造费用—物资耗用 贷:原材料。按照会计准则要求,多数企业会选择第二种方式,需要过渡存货科目,无形中,也是增加了采购流程的操作步骤。

结算:系统会提供明细领用清单,可以用该清单与供应商进行结算。

从企业的实际应用效果看,SAP寄售模式也有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比较典型的是采购价格。寄售订单本身没有价格,价格来源于采购信息记录,也就是说价格应该是提前谈判好的,如果价格在事后还会有变化,尤其是供应商的结算价格还波动很频繁,可能就意味着之前的入库成本是有差异的,结算价格也需要调整,这对系统处理就会很麻烦。

备品备件类的小批量种类繁多的采购,也不太适合用寄售模式,价值本就很小,随机性很强,关键是种类繁多,如果还需要提前维护价格,只会让整个采购流程拉长,反而增加管理成本。

其实不太可能有所谓的完美解决方案,信息化应用最重要的是对业务的梳理,然后才是用系统匹配业务,如果用软件生搬硬套业务,可能就变成削足适履了。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oumeng/p/12553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