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模型

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

  与建造大厦相同,软件也是一步一步建造起来的。在增量模型中,软件被作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来设计、实现、集成和测试,每一个构件是由多种相互作用的模块所形成的提供特定功能的代码片段构成。增量模型适用于需求比较明确,架构比较稳定的软件开发,每次增量不影响已有的架构,在已有的架构下增加新的功能。

增量模型在各个阶段并不交付一个可运行的完整产品,而是交付满足客户需求的一个子集的可运行产品。整个产品被分解成若干个构件,开发人员逐个构件地交付产品,这样做的好处是软件开发可以较好地适应变化,客户可以不断地看到所开发的软件,从而降低开发风险。但是,增量模型也存在以下缺陷:

  1) 由于各个构件是逐渐并入已有的软件体系结构中的,所以加入构件必须不破坏已构造好的系统部分,这需要软件具备开放式的体系结构。

  2) 在开发过程中,需求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增量模型的灵活性可以使其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大大优于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但也很容易退化为边做边改模型,从而是软件过程的控制失去整体性。

  在使用增量模型时,第一个增量往往是实现基本需求的核心产品。核心产品交付用户使用后,经过评价形成下一个增量的开发计划,它包括对核心产品的修改和一些新功能的发布。这个过程在每个增量发布后不断重复,直到产生最终的完善产品。

  例如,使用增量模型开发字处理软件。可以考虑,第一个增量发布基本的文件管理、编辑和文档生成功能,第二个增量发布更加完善的编辑和文档生成功能,第三个增量实现拼写和文法检查功能,第四个增量完成高级的页面布局功能。

另: 迭代与增量开发模型的共性与区别

  在关于软件过程的书籍和文章里,增量、迭代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但也带来了概念上的混淆,不知道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和区别,甚至以为是同一个概念。下面也实例来说明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假设一个软件共有A、B、C、D、E五个功能,怎么来开发呢?

    我们可以五个功能同时做,由粗到细,逐步求精,最终完成整个软件。整个过程可以是先做出A、B、C、D、E五个功能的原型,然后完成他们的基本功能,接着对这些功能进行优化,最终得到功能完整的软件。这样的开发过程就是迭代模型

    我们也可以由少多到的进行开发,先完成一部分功能,然后再完成一部分功能,直至完成整个软件。例如先开发出功能A、B,然后开发出功能C、D,最后开发出功能E。这样的开发过程就是增量模型

    先对迭代、增量有了个感性认识,我们再看一看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模型。对于一个软件来说,很难做到一步到位,就像吃东西一样,要一口一口的吃,想要把整个东西吞下去就容易噎着。于是,就出现了分阶段进行开发的模型,逐步达到目标,迭代模型、增量模型就是这样的。

    他们的共同点是,通过若干个阶段的开发,完成整个软件,每阶段完成之后,都有一个新版本发布。这就有一个好处,相对于整个漫长的开发周期来说,每阶段都会见到亮光,有利于鼓舞团队的士气,降低项目的风险。

    至于不同点,主要是阶段的划分上不太一样。增量模型是从功能量上来划分的,每阶段完成一定的功能。迭代模型是从深度或细化的程度来划分的,每阶段功能得到完善、增强。

    增量模型适用于需求比较明确,架构比较稳定的软件开发,每次增量不影响已有的架构,在已有的架构下增加新的功能。迭代模型适用于需求不甚明确、难度比较大的软件开发。

    在实际应用中,增量、迭代经常一起使用,如迭代时加入新的功能进行开发,这也是他们经常一起出现的原因。我们在开发自己的软件时,需要根据软件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增量、迭代组合,以充分利用资源,降低项目风险。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inlg/p/5017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