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OM 介绍

  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即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是医学图像和相关信息的国际标准(ISO 12052)。它定义了质量能满足临床需要的可用于数据交换的医学图像格式。
  DICOM被广泛应用于放射医疗,心血管成像以及放射诊疗诊断设备(X射线,CT,核磁共振,超声等),并且在眼科和牙科等其它医学领域得到越来越深入广泛的应用。在数以万计的在用医学成像设备中,DICOM是部署最为广泛的医疗信息标准之一。当前大约有百亿级符合DICOM标准的医学图像用于临床使用。
  自从1985年DICOM标准第一版发布以来,DICOM给放射学实践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X光胶片被全数字化的工作流程所代替。就像Internet成为信息传播应用的全新平台,DICOM使“改变临床医学面貌”的高级医学图像应用成为可能。比如在急诊科中,心脏负荷测试,乳腺癌的检查,DICOM为医生和病人服务,是医学成像有效工作的标准。
 

历史

在1970年代,随着以CT为代表的数字成像诊断设备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美国放射学院(ACR)和国家电气制造协会(NEMA)在1983年成立了一个联合委员会,以制定相应规范达成以下目的:
--推动不同制造商的设备间数字图像信息通信标准的建立。
--促进和扩展图片归档及通讯系统(PACS),使它可以与其它医院信息系统进行交互。
--允许广泛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的诊断设备创建统一的诊断信息数据库。
ACR-NEMA联合委员会于1985年发布了最初的1.0版本(ACR-NEMA Standards Publications No.300-1985,又分别于1986年10月和和1988年1月发布了校订No.1和校订No.2。1988年该委员会推出2.0版本(ACR-NEMA Standards Publications NO.300-1988),到1993年发布的DICOM标准3.0,已发展成为医学影像信息学领域的国际通用标准。
 

资料格式

在所有的用途上都是使用相同的格式,包括了网络应用和档案处理,和其他格式不同的是它统合了所有的资讯在同一个资料内,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张胸腔X光影像在你的病人个人资料内,这个影像决不可能意外地再从你的病人资料中分离。
DICOM的档案是由标准化且自由型式的开头再加上一连串的影像数据,单一个DICOM的物件只包含一张影像,但是此影像可能会有多个套图,这是为了能储存动态影像以及其他复图形式的资料,影像资料可以经压缩用在其他的格式上,包括了JPEG, JPEG Lossless, JPEG 2000, LZW and Run-length encoding (RLE)。
 

DICOM服务

DICOM是由多种支援服务结合而成,大部分和网络上的资料传输有关,下面的这些处理过程和它只是小有关系。
 

储存

DICOM的储存服务是用在传送影像或是将其他的持续物件(persistent objects)(例如整理过的病历报告)传送到PACS的工作站。
 

储存确认

DICOM的储存确认是一种为了确定影像储存在特定地方(可能是硬盘或是其他的支援媒界,如烧在光碟内)的服务,此等级的用户端(机器设备或是工作站等)用从服务供应器(储存站或原始端)发出的资讯来确认,以确保原始端的影像可以放心地删除了。
 

影像获得

此项功能让工作站可以找到影像列或是其他的PACS物件,如此便可取得影像。
 

工作列表

此项功能让一个图像设备(a modality)可以以电子方式接收到病人的详细信息和计划对此病人进行的检查,以此避免重复输入信息以及在重复输入信息中产生错误。
 

原始端执行进程记录

原始端工作列的附加服务,可以让原始端送出有关此项检查的其他资料,如获得的影像数还有剂量的输出数等等。
 

打印

DICOM的打印服务是将影像传送至DICOM印列机,大部分是输出x光影像,有一套标准的校正程序,以确保在不同的显示装置(包括数位复制)中仍保有一致性。
 

离线支援

DICOM限制DICOM上的支援设备名称有8字元的名字(很多人都错误地用8.3,但那是不合法的),研发者没有小心地注意这个限制通常都是问题产生的来源,要和旧的系统久远保持相容性是相当重要的,DICOM也改修了档案定位的方式,就是DICOMDIR档案,它提供了媒体形式的导引和结论等资讯,DICOMDIR资料对每一个档案可以存放的资讯比其他的档案类型都大得多,有时就不需要有意义的档案名称。
 

标准概况

DICOM标准中涵盖了医学数字图像的采集、归档、通信、显示及查询等几乎所有信息交换的协议;以开放互联的架构和面向对象的方法定义了一套包含各种类型的医学诊断图像及其相关的分析、报告等信息的对象集;定义了用于信息传递、交换的服务类与命令集,以及消息的标准响应;详述了标识各类信息对象的技术;提供了应用于网络环境(OSI或TCP/IP)的服务支持;结构化地定义了制造厂商的兼容性声明(Conformance Statement)。
DICOM标准的推出与实现,大大简化了医学影像信息交换的实现,推动了远程放射学系统、图像管理与通信系统(PACS)的研究与发展,并且由于DICOM的开放性与互联性,使得与其它医学应用系统(HIS、RIS等)的集成成为可能。
 

标准应用范围

DICOM标准通过规定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医学成像设备的互联互通:
--对于网络通信,遵从由设备标准兼容性声明所指定的一组网络协议。
--该组协议用于交换命令的句法和语义以及相关的信息。
--对于媒介通信,遵从由设备标准兼容性声明所对应的一组介质存储服务,以及有助于访问存储于可交换介质上的图像以及相关信息的文件的文件格式和目录结构。
--其它为实现符合DICOM标准的必要信息。
DICOM标准对以下方面不做规定:
--声称符合DICOM标准的设备的功能实现细节。
--由一系列声称符合DICOM标准的设备所组成系统的整体功能特性。
--评估设备是否符合DICOM标准的测试/评估过程。
DICOM属于医疗信息领域。在该领域范围内,DICOM标准规范了医学成像设备和其它系统的信息交换。由于这些设备和其它医疗设备做交互,所以DICOM标准会与其它医疗信息领域的范围有所重叠。DICOM标准对这些领域的范围不做规定。
 

数据结构

DICOM标准的第五部分介绍它的数据结构,它定义了数据集(Data Set)来保存前面所介绍的信息对象定义(IOD),数据集又由多个数据元素(Data Element)组成。每个数据元素描述一条信息(所有的标准数据元素及其对应信息在标准的第六部分列出),它由对应的标记(8位16进制数,如(0008,0016),前4位是组号(Group Number),后4位是元素号(Element Number)确定 DICOM数据元素分为两种,即:
● 标准(Standard)数据元素,组号为偶数,含义在标准中已定义。
● 私有(Private)数据元素,组号为奇数,其描述信息的内容由用户定义
 

标准特点

a)它对于一个网络环境是可用的。前几个版本只在点对点的环境中可用;对于在网络环境中的操作,需要一个网络接口单元(NIU)。DICOM版本3.0支持在网络环境中使用标准的网络协议的操作,如OSI和TCP/IP。
b)它详细说明了声称与标准兼容的设备如何对命令做出应答和数据如何被交换。前面几个版本在传输数据上受到限制,但DICOM 3.0通过服务类别的概念,指定了命令和相关数据的语义。
c)它详述了兼容性的等级。前面的版本指定了兼容性等级的最小集合。DICOM3.0清楚地描述了一个实现者必须如何构造一个与所选的特殊选项兼容的声明。
d)它按照多部分的文档结构来组织。通过简化新特性的增加,这种结构使标准在迅速发展的环境中的演变更为容易。ISO指示——定义如何去构造多部分文档——已经加入到DICOM标准的构造中。
e)它提出了明确的信息对象,并不只是针对图象和图形,还有研究、报告等。
f)它为地识别任何信息对象指定了一个确定的技术。这促进了在网络上运作的信息对象之间的关系的明确定义。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bqjymy/p/14271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