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为什么爱攀比?

女人为什么爱攀比?

心理学家说,女人的一生基本上都在攀比中度过了。
  在攀比的光环背后,透露着女人内心的满足或不满足,安宁或不平,喜乐或怨恨。攀比渗进女人的骨髓――为了攀比而活。
  男人们期待着,如果有一天,女人们不攀比了,这世界就清静许多了。
  
  25岁,比谁打扮漂亮
  这个年龄阶段的年轻女子深信一个“真理”:再高的学历再珍贵的工作都比不过一副好面孔。对她们来说,姣好的外表是任何难关当前的敲门砖。“我比她皮肤白”“我比她衬衣服”“我比她会化妆”“我比她洋气”这样的攀比比比皆是。
  
  30岁,比谁身边的男人多
  30岁,基本上都在爱情的漩涡里浴了一遭,因此更有资本说,我比嫩女更有阅历。到这个岁数,手中握着几个男人的名单,身边有几个追求者;30岁熟女的魅力无可抵挡,感性兼具理性,成熟兼具激情。可以长相平凡,但不能没有气质;可以穿着简洁,但不能不是品牌。这就是女王,傲视一切。
  
  35岁,比谁的车好谁的房子大
  35岁了如果还与人比脸蛋那纯属傻瓜。即使是越老越吃香的张曼玉到35的时候,再与小辈们比也会思考一番。于是,35岁的女人开始比起家境。谁开的车子好,谁住的房子大,都成为她们攀比的内容。
  
  45岁,比谁嫁得好
  也许有人说,怎么35岁的时候不比,偏偏45岁再比呢?女人们这时比的更多的是老公多疼自己。45岁,女人失去了25岁的脸蛋,享受过了35岁的虚荣,人老珠黄的她们,老公正事业有成,面对着外界无数25、35们的诱惑。什么高大帅气、什么事业有成都已成过眼云烟,45岁的女人渴求风雨过后,老公体贴如初。
  
  55岁,比谁的孩子混得好
  55个春秋,即使当初美丽,即使当初奢华,即使现在夫妻恩爱,一切已成定局。女人们开始把目光放到了孩子的身上。与其他女人谈论最多的话题是自己的孩子怎么能干,怎么帅气!
  
  65岁,比谁遛弯时间长
  风霜雨雪过后,老胳膊老腿的,就看谁能多逛会公园,多溜会弯了。望着朝气蓬勃的、奇装异服的年轻人们,想着自己也曾年轻过,而且年轻的时候也如此张狂。45岁开始想游山玩水,65岁的时候,计划能将中外的名胜都浏览一遍。
  
  75岁,比谁的身边还有伴
  一生陪自己走得最长的就是自己的爱人了,无论恩爱一生还是打闹一生,多则50少则40载的陪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75岁,奶奶们炫耀的多是自己的老伴还硬朗,即使半身不遂了,两个人还可以互相搀扶着出出进进。爷爷奶奶们都想说:我们一辈子一起下地干活,一起回家做饭,从来没分开过。
  
  85岁,比谁还能喘气
  人到70古来稀,85岁的人只能努力多喘口气,多留在这个花花世界一些时日,对其他的奢求早已减退。于是,此时唯一能攀比的就是:“我身体还好着呢!”“我一天医院都没进过!”“我还要等着抱重孙呢!”
  每个女人从出生开始就有个美好的心境,攀比是让自己变得完美而不是让自己变得卑微,希望每个女人攀比一生之后,胜也好败也罢,都能淡定渡过……
  
  |分析|
  
  朱文波
  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硕士。
  成都蓝色港湾心理咨询中心专家。
  成都多家企业、报纸、电视台心理顾问和情感专家。
  
  25-30岁女性攀比,主要来自择偶竞争的需要。不得不承认,女性以取悦男性审美要求,内化了自我价值认同,以自我在现实人群中的表现来确认自己的择偶价值。
  35-45岁的攀比,是以对生存状态的理解,确认自我对婚姻状态的满意度。尽管已婚,但择偶竞争的心理诉求是如此强烈地贯穿影响着女性的整个生育期,因为容颜老去,美丽不再,便转而诉求物质化条件,渴望通过外在的物质条件来弥补生理的弱势。这是扬长避短的策略而已。在这个年纪攀比心越强烈,越表达了自我的满意度极低,只以他人或外在标准来对照自己,无法在婚姻关系中获得真实和独特的感受。但是她们忽略了一个事实,任何物质化条件一方面具有可衡量可攀比性,另一方面还具有可替代性,而婚姻中最重要的满意度却来自情感的独特体验和独特的依恋方式,是冷暖自知的独一份,不可替代。
  55岁的攀比,当女性完成生命中的重要属性――生育后代以后,便会把攀比的重心转移到孩子身上。她们需要结合孩子的天分来评估自己后代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力。这其实是攀比自己生育的能力和基因优势,变相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65-85岁的攀比,表示生命进入衰老期,却没有理解到生命的意义,无法活出自在的自己,无法获得对生命过程的满足,还在期望通过和他人相比获得一点自我安慰。这种攀比,可能招致更多的失望、沮丧乃至绝望。
  
  现象1:家长交流会每天都上演
  比成绩
  A妈:“我家孩子这次期末考试考得了全班第一,十校统考哦!”
  B妈:“我家小子从来不屑于什么统考,他只挑战‘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这种人中龙凤的选拔。去年,那小子第一次参加‘楚才杯作文大赛’就拿了第一名,学校还开了表彰大会,可风光了!”
  C妈:“风光又不能当饭吃,风光又不能保送重点。我家小敏就很成熟,心思根本不往这块放,一心争取保送名额。这不,保送外国语学院就仨名额,咱家小敏就争取到了!”
  
  在外面攀比了孩子以后,回到家里都在这样比――
  你能不能争口气学学人家大宝,你看他那妈长得跟个鬼似的,怎么人家孩子那么出息!你就不能也参加个什么比赛给你爹妈争脸?!
  玩玩玩!就知道玩!你看小满多有远见,你这个猪脑子什么时候才开窍?!
  哎哟,囡囡那丫头真乖,又听妈妈的话又心疼妈妈,你怎么就不像别人?!
  爸爸妈妈的脸都被你丢光了!!
  
  现象3:老公成为女人嘴里的菜
  比老公对自己的爱
  A:情人节,我老公给我送花了。
  B:我老公也给我送花了,不过,是9999朵玫瑰!
  C:那也不能说他爱你,要送,就像我老公一样,送我钻石项链!
  
  比老公挣钱多少
  A:我老公不算什么富豪,但是有钱都给了我。
  B:我老公说男人挣钱就是给女人花的,所以他拼命在外挣钱,我就拼命在家花钱,不然不给老公面子。
  C:会挣钱的男人也要会疼女人。给女人买别墅,陪女人出国游、香港购物,做男人做到我老公这样,我真的满足了。
  
  在外炫老公,在家骂老公
  小李的老公情人节给她买了9999朵玫瑰,你呢,连个屁都没放回来!
  小张的老公在家里什么活都干,小张结婚之后连厨房都没进过,那手不知有多细嫩!你看我,都成了半老厨娘了。
  小王的老公一个月给她1万块零花,你呢,连200元的衣服都没给我买过。
  小陈的老公下海没几年,又是买房买车又买别墅,你呢,靠那几个死工资算是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
  
  现象3:女人比事业更多的是嫉妒
  比谁的工资多
  A:她什么也没干,凭什么拿的比我多?
  B:我和她干的一样多,凭什么拿的比我多?
  C:我干的比她干的多,凭什么工资相差无几?
  
  比谁跟老板近
  A:她这么快就升职了,是不是跟老板有一腿?
  B:她刚来没多久,凭什么可以受到老板的器重?
  C:她又进了老板的办公室,难道是要告我什么密?
  
  比谁有成就(在这点上,女性的竞争性相对较弱一点,很少人去比谁付出的努力多,盲目的嫉妒压过了攀比)
  A:她上个月业绩排名第一,看她下个月还会不会拿第一。
  B:她成了成功女性,背后一定有男人帮她,牺牲了色相也说不定。
  C:你看她虽然成了有钱的女老板,婚姻却一塌糊涂,活该!
  
  |访谈|
  
  李劲
  武汉心天地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培训导师、资深心理咨询师
  近十年来师从十多位世界级心理大师探寻生命的意义。在个人和团队辅导经验中,尤其擅长以全然的慈悲心陪伴他人了悟生命本源,协助无数人提升生活品质。
  
  1、为什么女人更喜欢攀比?
  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男女天生的不同:男人天生具有进攻性,女人天生具有包容性,女人之间容易联系和沟通。你会看到三五闺蜜没事就会在一起有谈不完的话题:老公、孩子等等,这样的谈话自然会形成攀比。而男人在一起主要都是谈论如何把事情做成,因为他们生来都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
  (2)家庭教育模式的不同:多数家庭男孩从小被培养着要坚强、独立、有能力;女孩从小被培养着可以撒娇和依赖家人和朋友。所以,一个比男人有更多依赖的女人,会更怕失去,也就更期待在攀比中看到自己的好和存在的价值感。
   (3)社会化的影响:由于社会化的财富和地位的分配80%以上都在男人的手中,女人基本上还处于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其不稳定感会更强,所以女人会更在意已拥有的一切,自然渴望让更多人知道她有多幸福。特别是女人和女人比,如同在弱势中寻求强势,人人都在寻找自豪感。
  
  2、攀比心是怎么来的?
  攀比心来自于我们对自己价值感的怀疑。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我们身处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需要更高、更快、更强才更有价值。价值于是就体现在可物化的部分:房、车、钱、地位上。其实,这都源于我们渴望被他人承认自己多么有价值。
  
  3、怎样调节自己的攀比心?怎样化攀比成为有效的精神动力?
  攀比心有其正向积极的一面,如前所述,攀比心会引发上进心,会有更多的进取心,为创造幸福生活做更多努力,而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在进取的路上不停地滋养自己的心智,使其不会走向压力下的枯竭。
  (1)学习坦然接受他人对自己的羡慕和赞许。(有很多人会不好意思或怀疑对方这样有何企图或内心觉得自己没这么好)。
  (2)学习坦然面对他人对自己的批评与不满。(肯定是这事没做好而不是我不好,别因他人对一件事的否定而全盘否定自己。)
  (3)学习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没有不犯错的人,在错误中我们会学得更多经验。许多人失去了亲人和朋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绝不认错,因为承认错误是需要勇气的。)
  如果有这三点坦然的心态做基础,就大胆地去攀比和进取吧。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aowukonga/p/4317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