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学习4时序差分TD

之前讲到强化学习在不基于模型时可以用蒙特卡罗方法求解,但是蒙特卡罗方法需要在每次采样时生产完整序列,而在现实中,我们很可能无法生成完整序列,那么又该如何解决这类强化学习问题呢?

由贝尔曼方程 vπ(s)=Eπ(Rt+1+γRt+2+γ2Rt+3+...|St=s) 推导可得 vπ(s)=Eπ(Rt+1+γvπ(st+1)|st=s),由此给我们的启发是,可以拿下一个状态的价值函数来表示当前状态的价值函数,即t+1时刻表示t时刻,这就引入了时序差分。

这样只需要两个连续的状态,就可以尝试解决强化问题了。

同蒙特卡罗一样,时序差分也可以解决预测和控制问题

从表现形式上对比分析TD与MC

1.时序差分不需要完整的状态序列

  // 也就是说,时序差分可以在知道结果之前学习,或者说在没有结果时学习,还可以在持续进行的环境中学习 ;

  // 而蒙特卡罗只能在知道结果时学习

2.蒙特卡罗是在真实的实验中用少数几次的值来近似真实值,而时序差分并没有真实的实验,而是完全瞎猜,即用随机数来初始化V (当然你也可以通过试验初始化)

3.正常情况下,蒙特卡罗的更新方式是 V(St)=V(St)+1/N(St(GtV(St)),而时序差分没有N(状态s在完整序列中出现的次数),估只能用V(St)=V(St) (GtV(St)) 来更新

  // 此处 Gt=Rt+1+γvπ(st+1),称为St状态的TD目标值,vπ(st)是估计值,Gt-vπ(st)叫误差,α就是学习率,这里类似梯度下降。

4.蒙特卡罗使用实际的收获来更新状态价值,是某一策略下状态价值的无偏估计;

   而时序差分使用TD目标值,即基于即时奖励和下一状态的估计值来替代当前状态的收获,属于状态价值的有偏估计

  // 常用 vπ(st) 表示当前状态的实际价值

  // 常用Vπ(St) 表示当前状态的预估价值

  // 一般为书写方便,随便写了

通常来讲,时序差分更加灵活,在主流的强化学习解决方法中,都是基于时序差分。

接下来我们看看时序差分解决预测问题

1.输入{S A R  π γ}

2.生成两个连续状态

  // 由于时序差分用下一个状态更新当前状态,故首先要有2个状态,或者先初始化一个状态,此时再取下一个状态

3.计算TD目标值,并更新当前状态价值

4.取下一个状态,直至终点

5.重新从起点开始迭代

  // 当然第五步中不一定必须从起点开始迭代,可以随机取状态

  // 第四步中也不一定要取下一个状态,也可以随机取状态  (后续会讲到q learning 和 sarsa时用到此点)

  // 具体可以参考实际情况

6.直至收敛

实例对比TD和MC求解预测问题的不同

假设我们的强化学习问题有A,B两个状态,模型未知,不涉及策略和行为。只涉及状态转化和即时奖励。衰减因子为1。一共有8个完整的状态序列如下:

① A,0,B,0 ②B,1 ③B,1 ④ B,1 ⑤ B,1 ⑥B,1 ⑦B,1 ⑧B,0

1.对于MC

大体思路:MC是每次生成完整序列,然后计算该序列中每个状态的价值,最后根据完整序列个数进行累积均值更新。

换个更简单的说法,每个完整序列中该状态的价值,求和,再求平均

状态价值采用 Gt=Rt+1+γRt+2+γ2Rt+3+...γTt1RT

那么上例中 A 只存在于1个完整序列中,估v=0/1=0,B存在于8个序列,故v=(0+1+1+..+0)/8=6/8

2.对于TD

大体思路:找到当前状态的下一个状态,然后用下一个状态的预估值和即时奖励来更新该状态的价值,再取状态

换个更简单的说法,用下一个状态来更新当前状态,之后再取一个状态,迭代,求平均

状态价值采用 vπ(s)=Rt+1+γvπ(st+1)

由于B没有后续状态,故v=所有回报/总个数=6/8,v(A)=R+γv(B)=6/8

N步时序差分

上面讲到用后一个状态来表示当前状态,那么能不能用后两个状态来表示呢?后三个呢?N个呢?都是可以的

相应TD目标值是

后一个 Gt(1)=Rt+1+γvπ(St+1)                        TD(0)

后两个 Gt(2)=Rt+1+γRt+22vπ(St+2)                      TD(1)

后三个 Gt(3)=R+γR+γRt+1t+22t+3+γv(S3πt+3)

后N个  Gt(n)=Rt+1+γRt+22Rt+3+...+γn-1Rt+nnV(St+n)

...

后∞个  Gt(∞)                                     MC  

常定义为n-步收获(n-step return) 

1. N步学习的价值更新公式

V(St)=V(St)+α(Gt(n)-V(St))

2. N步学习 策略评估 步骤

首先,牢记这个公式  Gt(n)=Rt+1+γRt+22Rt+3+...+γn-1Rt+nnV(St+n)

  // t=0时,Gt(n)=R1+γR22R3+...+γn-1RnnV(Sn)

  // n步,其实是从0走到n-1,就能得到Rn和V(Sn)

  // 习惯上我们把 n步链条认为从0到n,只是方便理解

 

输入:{S A R π γ α}  n为步数,T为回合终点,初始化状态价值表

输出:状态价值表

1. 循环  生成片段(从某点开始,到终点,一般从起点开始)

2. 对于片段中的每一步 t=0,1,2...n-1,n...T   

  . 初始状态S根据π选择A,得到R和S'

  . τ=t+1-n  

    // 这步首先是计数,看看t走到哪里了,够不够n步

    // 如果t=0,n=1,0+1-1=0,状态比步数少1,所以+1,当前时刻的下一步就够n步

    // 刚开始肯定是负数

  . 当τ>=0  (当t=n-1时,τ=0,从这一刻起,每个状态都可以往前推n步了,而此时需要从R1开始算,而τ+1=1)

    .. 计算GR,GR=Σi=τ+1 min(τ+n, T)γi-τ-1Ri (这就是TD目标值的全部R)    

    .. 如果τ+n<T,G=GR+γnV(Sτ+n)  (这就是TD目标值,如果τ+n >T,说明片段已超过终点,不存在这种情况)

    .. V(Sτ)=V(Sτ)+α(G-V(Sτ))  

    .. 直至终点             (实际上只需到终点即可,无需判断τ+n<T,因为在终点之前,都是τ+n<T)

3. 直至v收敛

那么到底n取多少合适呢?

貌似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确定,即使这个问题确定了,另外的问题不一定适用,所以索性取1到∞,于是引入了TD(λ)。

TD(λ) λ€[0, 1]

这种方法其实是综合考虑了所有N步收获,但是如何综合?一般情况下是加权平均。

引入参数λ

1. λ 收获

  // λ 收获 Gtλ 综合考虑了1到∞的所有步收获,给每一步收获一个权重 (1-λ)λn-1  这样 Gtλ=(1-λ)Σ1λ(n-1)Gt(n)

2. λ 预测

  // Vπ(St)=Vπ(St)+α(Gt(n)-Vπ(St)  

  // 各步收获的权重分配图,图中最后一列 λ 的指数是 T-t-1。T 为终止状态的时刻步数,t为当前状态的时刻步数,所有的权重加起来为1。(最后一列的权重不是按上述权重公式计算,而是需要权重和为1,即1-前面的权重和)

  

  当λ为0时,退化为TD(0), 只有第一列

  当λ为1时,退化为MC,只有最后一列

3. TD(λ)对于权重分配的图解

  

  // 例如对于 n=3 的3-步收获,赋予其在 λ 收获中的权重如左侧阴影部分面积,对于终止状态的T-步收获,T以后的所有阴影部分面积。而所有节段面积之和为1。这种几何级数的设计也考虑了算法实现的计算方便性。

  TD(λ)的设计使得每个回合中,当前状态的的状态价值与后续所有状态的价值有关,也就是说当前状态的价值影响了之前所有状态的价值。只是影响的权重不同,距离越远,权重越小。

前向认识TD(λ)

注意这里的前向的方向是从当前状态到后续状态

当我们拿着望远镜从当前状态向后续状态看,发现需要每个状态的价值,也就是需要走完整个回合,这和MC一样,需要完整序列,所以TD(λ)具有和MC一样的劣势。

后向认识TD(λ)

先看个例子,并引入一些概念

示例解释TD(λ) -- 被电击的原因

当老鼠听到3次响铃和看到1次亮灯后,被电击

那么老鼠被电击是因为响铃呢还是因为亮灯?还是两者兼有?兼有的话哪个更重要呢?

首先引入两个概念

1. 频率启发:将原因归结于发生频率最高的状态

2. 就近启发:将原因归结于最近发生的状态

再次引入一个概念

给每个状态设置一个资格迹(Eligibility Traces,ES,也叫效用迹,或效用追踪,后续会详细介绍),就是综合考虑 频率启发 和 就近启发 

资格迹对应每个状态(或者s a)

E0(s)=0      每个s的初始值为0

Et(s)=γλEt-1(s)   t时刻的ES是前一时刻ES的衰减,如果该时刻没有发生s,如第3次响铃后下一个时刻是亮灯,没有发生响铃,那么这次响铃的ES就是衰减值

Et(s)=γλEt-1(s)+1  t时刻的ES是前一时刻ES的衰减+1,如果该时刻发生了s,如第1次响铃后下一时刻是响铃,那么第1次响铃的ES就是衰减值+1

用图像来表示上面公式,一个可能的曲线图(该方法很多变种)

横坐标是时间,横坐标下的竖线代表发生了s状态;纵坐标是ES的值。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某状态连续出现时,该状态的ES会在一定衰减的基础上,有一个单位的提高,此时将增加该状态对最终收获的影响比重,

同时,如果该状态距离最终状态较远,则其对最终收获的影响越小。

其实资格迹就是一个信度分配的问题。

比如我们下棋,最后输了,到底中间哪一步负责? 或者每一步都有责任,那么每一步的责任分别是多少呢?这就是一个信度分配的问题。

再如老鼠被电击,是因为响铃还是亮灯,合理的解释是两者都有,于是老鼠为这两个事件分别分配了权重,如果某个事件 s 发生,那么 s 对应的资格迹的值就加1,如果在某一段时间 s 未发生,则按照某个衰减因子进行衰减,这也就是上面的资格迹的计算公式了。

特别的, ES 值并不需要等到完整的episode结束才能计算出来,它可以每经过一个时刻就得到更新。 ES值存在饱和现象,有一个瞬时最高上限:Emax=1/(1-γλ) 

  // ET是一个非常符合神经科学相关理论的、非常精巧的设计。把它看成是神经元的一个参数,它反映了神经元对某一刺激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神经元在接受刺激时会有反馈,在持续刺激时反馈一般也比较强,当间歇一段时间不刺激时,神经元又逐渐趋于静

   息状态;同时不论如何增加刺激的频率,神经元有一个最大饱和反馈。)

案例结束 

重新认识后向视角

后向视角引入了资格迹的概念,每个状态都有一个资格迹。我们可以将资格迹理解为权重

  // 离当前时刻越远,对价值函数的影响越小

  // 被访问的次数越少,对价值函数影响越小

TD(λ)后向视角解释:有个人坐在状态流上,拿着话筒面向经历过的状态,并根据当前状态的回报和下一状态的价值函数得到TD偏差后,此人告诉经过的状态需要根据TD偏差更新自己的价值函数,更新的程度与经过的状态和当前状态的距离有关。

假设当前状态为 St,TD偏差为 δt,那么 St-1 处的值函数更新应该乘以一个衰减因子 γλ,状态St-2 处的值函数更新应该乘以 (γλ)2,以此类推。把刚才的描述体现在公式里更新状态价值,是这样的:

δt=Rt+1+γV(St+1)-V(St)

V(S)=V(S)+αδtEt(S)

后向和前向可互推,结果一样,具体参考 https://zhuanlan.zhihu.com/p/51552679

时序差分解决控制问题

1.条件{S A R π γ} 探索率ε

2.状态动作价值

3.价值更新,选下一个状态动作

4.策略更新,可用 ε-贪心

总结

时序差分也是不基于模型的强化学习解决方法。

比蒙特卡罗更灵活,是目前主流强化学习的基本思想。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anshw/p/10392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