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学习7—函数定义、参数、递归、作用域、匿名函数以及函数式编程

python学习7—函数定义、参数、递归、作用域、匿名函数以及函数式编程

1. 函数定义

def test(x)
    # discription
    y = 2 * x
    return y

  返回一个值,则返回原本的object;  

  过程与函数的区别,过程无return返回值,但是python会自动赋予一个None返回值。

def test(x)
    # discription
    y = 2 * x
    print(y)

  若返回多个值,python会将多个元素包装成一个元组,并返回。即实际上仍然只返回一个值。

  函数只要碰到第一个return就会结束调用。

2. 传参数的方法

  位置参数,一一对应

  关键字参数,不须一一对应

test(x=5)

  混用位置参数与关键字参数时,位置参数必须位于关键字参数前面,且同一个形参不能传多个值。

3. 参数组

  可变长短的参数,*args,**kwargs

  *的作用就是for循环取参数

def test(x,*args)
    print(x)
    print(args[1])

test(1,2,3,4,5,6)
test(1,[2,3,4,5])  #传入整个列表作为一个整体
test(1,*[2,3,4,5])  #传入列表中的单个元素

  **kwargs处理键值对,字典

def test(x,**kwargs)
    print(x)
    print(kwargs)

test(1,y=2,z=3)

  连起来用,*args必须位于**kwargs前面

def test(x,*args,**kwargs)
    print(x)
    print(args)
    print(kwargs)

test(1,2,3,5,66,y=2,z=3)
test(1,*[1,1,2,3],**{'y':1})

 4. 默认参数

  如果定义函数时指定了默认参数,则在调用时可指定该参数,也可忽略该参数。

def test(x,y,z=2):
    print(x,y,z)

test(1,2)

test(1,2,5)

5. 递归函数

  递归类似函数递推公式:

# recursion
def calc(n):
    print(n)
    if int(n/2) == 0:
        return n
    else:
        return calc(int(n/2))

calc(10)

  函数递归调用过程如下图所示,递归函数重复调用自身,相当于重复调用子函数,当最终嗲用结束时,最内层的子函数返回值逐层返回给各个子函数

 6. 函数作用域

  一个函数在调用时,不管在哪里调用,都只与该函数在定义时有关系。嵌套定义的函数必须从外层到内层逐层调用,不可只运行嵌套定义的子函数。

def foo():
    name = 'abc'
    def bar():
        name = 'xyz'
        print(name)
        def tt():
            print(name)
        return tt
    return bar

print(foo()()())

7. 匿名函数

  匿名函数使用lambda关键词定义,需将lambda赋值给一个变量才能调用该匿名函数,lambda会自动将冒号后面的内容return返回给函数句柄。

# the next two functions are of the same function
# first
def calc(x):
    return x+1
# second
func = lambda x:x+1
# lambda(10) is wrong
print(func(10))
  1. lambda匿名函数的定义相当于一个值,如果不赋值给一个变量,则此匿名函数会在定义后在内存里立即被释放
  2. lambda函数不能返回复杂逻辑,只能返回一行,一个确定的最终的结果
  3. 若需要返回多个值,则需要手动组成一个元组,这里与用def定义的函数不同
lambda x,y,z:(x+1,y+1,z+1)

 8. 编程风格(方法论)

  1. 面向过程编程
  2. 函数式编程
    1. 不用变量保存状态,不修改变量
    2. 函数即变量地址
    3. 高阶函数:函数接收的参数是函数名,或函数的返回值中包含函数
    4. 尾调用优化:函数在最后一步调用另一个函数
  3. 面向对象编程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angjingxuan/p/11678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