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相关研究

一.什么是httpservletrequest

用来处理一个对Servlet的HTTP格式的请求信息。

二.httpservletrequest的作用是什么

优点:

公共接口类HttpServletRequest继承自ServletRequest。客户端浏览器发出的请求被封装成为一个HttpServletRequest对象。对象包含了所有的信息包括请求的地址,请求的参数,提交的数据,上传的文件客户端的ip甚至客户端操作系统都包含在其内。

三.如何获取httpservletrequest

一.在SpringMVC中获取request对象的几种方式

1.最简单的方式(注解法)

 

 

@Autowired

private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2.最麻烦的方法

   a. 在web.xml中配置一个监听

        <listener>  
               <listener-class>  
                       org.springframework.web.context.request.RequestContextListener  
           </listener-class>  
        </listener>  

 b.之后在程序里可以用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 ((ServletRequestAttributes)RequestContextHolder.getRequestAttributes()).getRequest();  

3.最直接的方法 

public String hello(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二.在Struts2中获取request对象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 ServletActionContext.getRequest();

四.如何用httpservletrequest

获得客户机信息

getRequestURL方法返回客户端发出请求时的完整URL。

getRequestURI方法返回请求行中的资源名部分。

getQueryString 方法返回请求行中的参数部分。

getRemoteAddr方法返回发出请求的客户机的IP地址

getRemoteHost方法返回发出请求的客户机的完整主机名

getRemotePort方法返回客户机所使用的网络端口号

getLocalAddr方法返回WEB服务器的IP地址。

getLocalName方法返回WEB服务器的主机名

getMethod得到客户机请求方式

获得客户机请求头

getHead(name)方法

getHeaders(String name)方法

getHeaderNames方法

获得客户机请求参数(客户端提交的数据)

getParameter(name):获取指定名称的参数值。这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getParameterValues(String name):获取指定名称参数的所有值数组。它适用于一个参数名对应多个值的情况。如页面表单中的复选框,多选列表提交的值。

getParameterNames():返回一个包含请求消息中的所有参数名的Enumeration对象。通过遍历这个Enumeration对象,就可以获取请求消息中所有的参数名。

getParameterMap():返回一个保存了请求消息中的所有参数名和值的Map对象。Map对象的key是字符串类型的参数名,value是这个参数所对应的Object类型的值数组

 调用RequestDispatcher.forward 方法的请求转发过程结束后,

浏览器地址栏保持初始的URL地址不变。

HttpServletResponse.sendRedirect方法对浏览器的请求直接作出响应,响应的结果就是告诉浏览器去重新发出对另外一个URL的访问请求;

RequestDispatcher.forward方法在服务器端内部将请求转发给另外一个资源,浏览器只知道发出了请求并得到了响应结果,并不知道在服务器程序内部发生了转发行为。

RequestDispatcher.forward方法的调用者与被调用者之间共享相同的request对象和response对象,它们属于同一个访问请求和响应过程;

而HttpServletResponse.sendRedirect方法调用者与被调用者使用各自的request对象和response对象,它们属于两个独立的访问请求和响应过程。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anduanduan/p/5948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