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1. 概述

  1. 简述 markdown 相关的标记

2. markdown

1. markdown

  1. 概述

    1. 简单的标记语言
    2. 用作快速排版
  2. 使用

    1. 使用标记对文章样式进行描述
    2. 通过专门的引擎读取, 可以展示简单的样式
  3. 常见用途

    1. github 上的描述文档
  4. 常见工具

    1. idea 的 markdown 插件
    2. 有道云笔记
    3. vim

3. 语法

  1. 概述
    1. 简单记录一下语法

1. 标题

# 一级标题
## 二级标题
### 三级标题

2. 列表

1. item1
2. item2
3. item3

- item1
- item2
- item3

3. 代码行

`quote`

4. 代码块

两个 ``` 包围代码块

5. 链接

  1. 例子

    1. 博客园
  2. 格式

[title](URL)

6. 图片

  1. 例子

    1. 博客园
  2. 格式

    # 路径可以相对, 也可以绝对
    ![picName](picUrl)
    

7. 字符样式

8. 表格

  1. 例子

    title1 title2 title3
    1 2 3
  2. 基本格式

    # 1. 类似代码块, 要合上面的格式之间, 保持一个空行, 否则格式容易坏
    # 2. 表头
    title1 | title2 | title3 |
    # 3. 分割线, 这个必须得有, 不然格式也会坏
    - | - | - |
    # 4. 内容
    1 | 2 | 3 |
    # 5. 其他
    ## 1. 表格需要上下对齐, 不会暂时没有合并单元格之类的骚操作
    ## 2. 内容尽量避免格式符号
    
  3. 拓展1: 内容对齐

    1. 对齐

      1. 表格的对齐, 还是很影响美观的
    2. 关于标题

      1. 标题的对齐

        1. 默认是 剧中对齐
        2. 怎么调整, 目前我不太清楚
        3. 字体会 加粗
      2. 下面主要说的, 是内容的对齐

    3. 默认对齐

      1. 每种 markdown 引擎的解释规则, 可能有区别
        1. 博客园默认是 左对齐
        2. github 默认是 左对齐
    4. 调整

      1. 对 分割线 做调整

        靠左对齐:   :-
        居中对齐: :-:
        靠右对齐:   -:
        
    5. 例子

      靠左对齐 居中对齐 靠右对齐
      内容 内容 内容
  4. 拓展2: 列宽调整

    1. 列宽

      1. 整理的宽度
      2. 还是挺影响美观的
    2. 默认

      1. 自动调整
    3. 调整

      1. 给 表头/内容 加上 带有 style 属性的 div 元素

        # 这样
        <div style="[长度]">[单元格文本]</div>
        # 这样也可以
        <div style="[长度]"/>[单元格文本]
        长度单位可以是 pt, px, cm
        宽度定好了, 会自动换行
        
    4. 例子 - 直接借用了 ref2 里的例子...

      a b d
      1
      very very very very very lonng long long long long text
      3
    5. 后续

      1. 宽度元素的元素

        1. 我建议加在 表头
      2. 宽度单位

        1. 我不太清楚 pt, px, cm 的区别
      3. 宽度方式

        1. 我不太清楚 绝对宽度 和 相对宽度 的区别
      4. 自定义 css

        1. ref2 里还介绍了 自定义css, 来调整 列宽 的思路
        2. css 我不太熟, 就不多说了...

ps

  1. ref
    1. Markdown 表格
    2. Markdown 技巧:如何改变表格宽度(列宽)
    3. Mastering Markdown
尽量尝试解释清楚; 自己校对能力有限, 如果有错误欢迎指出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y14/p/11333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