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协议的设计

常用的某协议设计如下:  包括帧头,命令字,帧序号,帧长度,帧数据,校验字,帧尾。

1B

1B

2B

4B

NB

2B

2B

帧头

命令字

帧序号

帧长度

  帧数据

校验字

帧尾

HEAD

CMD

FRAME_SEQ

DATA_LEN

  DATA

CRC

TAIL

一般协议解析时,定位到帧头,通过帧长度汲取一个帧。然后校验下校验字和帧尾确保本帧没问题。

然后这样设计有一个小风险,就是帧数据也包含帧头就很尴尬。

1、读取到错误的帧长度有内存溢出风险。

2、读取到错误的帧长度导致后续的帧都被误读取。

3、本帧必然发生校验字错误被丢弃。

因此,最好能对帧数据进行帧头的剔除工作。

今天翻看tcp/ip看到一节,SLIP的协议包装可以借鉴下。

如图,每段IP数据段被封装时,有个END标记“0xC0“,对数据报中的“0xC0”进行加工,翻译成“0xdb0xdc”,再对报文中的"0xdb"后面加上“0xdd”。

这样只有在数据包的首尾才有“0xC0”了。

缺点就是1、报文稍稍变长几个字节,稍微影响点带宽(取决于保卫中关键字的出现频率)

         2、需要对数据报进行逆向翻译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工作量。

但总体而言还是有意义的吧,总比报文乱序了好。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uhuajie/p/9922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