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28):自保

  这种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生活态度大大限制了一个区域的经济的大发展,使本地区经济的结构千百年来以消费为主,经济积累较差,人们不热心于投资,也不情愿去冒险。
  尽管这种生活态度与现代的生活方式相差甚远,但在古代,它却是一幅十分令人羡慕的生活画卷。

  人们虽然不会大富大贵,但也少有因生存的威胁而苦苦奔波,还可经常有闲暇时间来关心国家大事,以显示出蜀人少有的胸襟天下的气度。
  了解到这些背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刘璋为什么会是这种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受的性格了。
  或许刘璋心里还纳闷呢:我好好的没招你没惹你,我关起门来过我自己的小日子,你们害我干啥呀?
  可是,这是乱事啊,这是个人吃人的年代。仅仅保平争胜是不够的,需要全攻全守。仅仅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不行的,需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需要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
  刘璋生于悲剧性格,这就导致他最大的问题:盲目自卑,引狼入室。
  刘璋所处的益州是个什么地方?天府之土,民殷国富,兵精粮足,人才辈出,猛将如云。
  这是多么好的条件啊,不要说自守,还可以成就一番霸业。但刘璋却感受不到这些,相反,忧患意识却日益严重。
  所以,只要一打仗,他就想着搬救兵。打张鲁,他求救曹操;曹操产生威胁,他又去找刘备。
  这不但是刘璋对自己的信心不足,更是对手下将士的侮辱。按照西蜀的人才,抵御个把坏人何足挂齿呢?刘璋至于这么惊弓之鸟吗?
  退一步说,就是找救兵你也有点儿眼光啊。刘备曹操这都是善茬吗?你能驾驭的了他们吗?
  导致时人视刘璋“暗弱”、“不武”的原因,除了刘璋为人宽柔,温仁,性格懦弱外,更与其身处推崇“人谋”的乱世之秋却不努力“人谋”有密切关系。
  说好听点儿,是这人太厚道,太老实,不会耍心眼;说难听点儿,就是这家伙是个窝囊废,人家把他卖了他还蒙在鼓里,帮人数钱呢
  保据益州,坐观天下,是刘璋之父刘焉定下的方针。这无疑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王夫之《读通鉴论》卷9中评论曰:“焉虽受命作牧,而汉之危亡,风波百沸,焉勿 问焉。割土自擅,志士之所不肖事也。”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的刘璋基本遵循其父“坐保”政策。在一定意义上,“坐保”有它的合理性,如可以避免自身力量在 纷争之中作无谓的消耗。然而,在汉末割据兼并的时代,满足于“自保”,没有远大的目标与积极的行动,最终只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在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刘璋只不过是“守户之犬耳”,只想着看好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不求上进。这显然是点到了问题的实质。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刘璋最起码该做到这一点吧?可惜,没有。
  刘璋的坐保,导致了他行动的保守和落后,黯于天下大势。当刘备处心竭虑谋夺益州时,刘璋还茫然不知,反而开门揖盗,最终葬送基业。
  除了性格造成的悲剧外,刘璋的眼光也很成问题。很多人打死也搞不清楚,为什么刘璋那么喜欢和信任张松呢?周围那么多忠臣良将都苦苦相劝,他就是不听,张松究竟用什么把刘璋迷惑住了?
  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刘璋考察干部很有意思。他把个别谈话、征求意见、民主测评、专项调查等繁琐费劲程序全免了,代之以自己简便易行的独门绝技。张松就是摸透了其中的环节和奥妙,才将刘璋彻底蒙骗了。
  这天,刘璋召集大臣议事,正说到关键处,他猛然握住自己的一个手指,脸现痛苦状,惊愕地说手指上的指甲丢失了,并左顾右盼四下寻找。
  古时的人都习惯留长指甲,尤其是小拇指,据说是为了掏耳屎方便。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还有人在继承。
  大臣中还真有敢于“献身”的,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张松。在别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已经割下了自己的指甲,对刘璋说:“大王,别找了,是不是这个啊?”
  韩昭侯的脸立马由阴转晴,由苦转喜,乐呵呵地笑纳了张松的指甲。从此,张松在刘璋心中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刘璋对他言听计从。
  这场滑稽剧,表面上看是“逗你玩”,其实却是刘璋为考察干部而精心设计的假戏,他在考验臣子们关键时刻的表现以及对自己的忠诚度。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uekai-to-sharp/p/3625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