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个与彼得原理和责任管理有关的小故事

浅谈职场中彼得原理和责任病毒

一)故事

老王虽然今年才3年工作经验,但一直深受领导赏识,因为在大家眼里他是一个责任心特别强的人。无论是领导也好,同事也好,只要有任务安排给他,他都会非常欣然的接受,并能够非常快的完成。

尤其是最近这几个月来,老王就更加忙碌了。由于公司业务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疫情结束以来,公司已经连续签下了好几个大单,整个技术团队都被带动起来,大家憋足一股气,想要利用今年这样的风口期,好好的赚上一笔。

在业绩腾飞的背后,自然而然也是团队成员更加辛勤的工作。尤其是对老王这样优秀的开发者来说,更是每天都被工作填满了,不仅上班时间的8小时忙得不可开交,下班后还得再坚持干4个小时才能把手头上的事情忙完。

由于老王每天参与的事情越来越多,自然而然效率也越来越低,于是,陷入了严重的内卷现象:新任务不断的累加,老任务不断的拖延,按时完成任务已经成为奢望,老王再也不是那个被大家称道的高效率开发者了。甚至有时部门经理还会点名道姓的批评他,说他劳动生产力越来越低,已经开始拖团队的后腿了。

不仅如此,在老王的感情生活方面,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由于归家时间越来越晚,又经常被公司批评,最近他那个从大学起就一直交往的女朋友也越来越不满他目前的工作状态,由于长期没时间缺乏陪伴,两个人的关系已经岌岌可危了。

工作不保,后院又起火,老王每天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来回折腾,更加心力交瘁,再也找不回以前的状态。在双重压力的逼迫下,他终于成为了一个“老油条“,不再主动接受新的任务,老任务也能拖就拖,每天装模做样的加班,却迟迟没交付原本归于他的任务,有时许多问题,积压在自己的手上,等到截止日期来临,领导检查时,他才讲问题如实告知,使得项目交付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

由于老王本身并非一位学习技术特别快的优秀开发者,能够坚持到现在,全凭一颗能吃苦耐劳的精神,但现在又出现了这种状态,自然而然成为公司的负面典型,毋庸置疑,也许等待他的要么是删库跑路,要么就是被公司辞退了。

但从一位曾经扎实肯干的优秀员工,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负面典型,究竟是哪里出问题了呢。。

二)是彼得原理在作祟么

彼得原理又称为梯子定律,反应了一种职场工作的状态。当然,不仅仅是工作状态,日常生活中,也难免会收到这种状态的影响。

例如,当你为考试备考时,如果采用某种固定的复习模式,有可能成绩提升到一定程度,就会面临瓶颈,从而无法进一步提升。你试图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升你的跑步速度,但不管你怎么练习,总感觉到了某个阶段,不管你怎么练习,都无法在速度上获得新的突破。

同样如此,你在职场工作时,有存在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当你到了某个阶段时,不管你如何拼命努力的,你总会感觉你的劳动生产力一直处于恒定的状态,无法再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如果在这种状态下,你主动或被动的被安排了更多的任务,缺乏一些有效的管理方法,可能会陷入越忙越退步的状态。这是一种典型的内卷状态,就像印度尼西亚的农民在种植水稻时,由于水稻产量一直是恒定的,不管如何辛勤的劳作,其实带来的产量也不会有太大的提升。

在彼得原理中,将这种状态定义为:在组织或企业的等级制度中,人会因为某种特质或特殊技能,令他被擢升到某种不能胜任的高阶职位,相反能干的人也可能因不符合组织的章程而反被踢出,最终留下的人都会变成组织的障碍物及负资产。

例如,当一个人发展到一定层次,无法再进一步提升时于是有可能会产生几种不同的选择:1、选择离开公司,寻找新的工作机会;2、选择改善自己的工作习惯,实现劳动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3、保持现状;4、离开该行业。

往往,第一种状态或许是最常见的选择,毕竟有句话说得对,改变自己能改变的,适应自己不能改变的。当公司不能改变时,我们有时会选择改变自己,于是,换一家公司看起来是最明智的选择。

但有时也得承认,这种选择存在双刃剑,首先跳槽过于频繁是职场的忌讳,其次,如果不能在一个合适的时机跳槽,往往并不会带来直接的利益,甚至有可能到了一家新公司,反而会面临跟上家公司同样的问题,毕竟在职业生涯这座大的阶梯之上,不同的公司其实也许只是天花板不同,但对于对应工作岗位,往往总会存在一些共性的评判标准。

三)还是责任病毒的锅?

在任务面前,有时控制欲使我们要么攫取责任,把握一切,要么退求自保,放弃责任,近乎什么都不管,这些都是典型的责任病毒的状态。在《责任病毒》这本书中,将这种对于责任的态度划分为领导者和追随者。当然,同一个人有时可能在不同的状态间来回摆动,一会领导者,一会追随者,故事中讲的老王也处于这种状态。

由于没有掌握合适的沟通手段,老王对任务来者不拒,结果使自己陷入了难以脱身的困境,最终陷入严重的内卷现象,但深受其害的并非老王一人。毕竟老王是一个团队的关键参与者,在他一味的承担责任的同时,也意味着注定会有一个或多个人会放弃原本他们能够掌握的责任,于是,整个团队都陷入了很尴尬的局面。

在这个故事中,损失最惨重的明显并非老王一个人,而是老王所在部门。由于根据责任的静态守恒定律,承担过多责任的领导者和逃避责任的追随者,可以说其实谁都离不开谁。有人多承担一点,其他人也许就能少承担一点。甚至团队管理者原本也许还会以为他是在充分挖掘老王的潜力,其实却最终彻底掏空了他的潜力。然后老王离职,所有的责任又归于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在面临着巨大业绩压力的同时,还得想办法处理老王离职之前挖下的一堆泥坑。

《责任病毒》的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
不论情况如何,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掌握着制止责任病毒的力量。我们索要做的就是拒绝承担过多的责任或逃避责任。只要我们不中计,领导者也不用承担更多的 过多的责任,追随者也不会逃避责任,责任病毒自然就不会发作了。

四)结语

本文借团队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某些英雄型开发者,一味的揽下过多的责任,最终让自己身陷困境的故事,介绍了彼得原理的客观存在,以及责任病毒的危害。团队建设从来并非易事,团队既要规模扩充,更要质量扩充,组成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恰好都是密不可分的一份子。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iyuanMore/p/14279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