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Java的位运算符详解实例——与(&)、非(~)、或(|)、异或(^)

位运算符主要针对二进制,它包括了:“与”、“非”、“或”、“异或”。从表面上看似乎有点像逻辑运算符,但逻辑运算符是针对两个关系运算符来进行逻辑运算,而位运算符主要针对两个二进制数的位进行逻辑运算。下面详细介绍每个位运算符。


1.与运算符
与运算符用符号“&”表示,其使用规律如下:
两个操作数中位都为1,结果才为1,否则结果为0,例如下面的程序段。
public class data13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129;
int b=128;
System.out.println("a 和b 与的结果是:"+(a&b));
}
}
运行结果
a 和b 与的结果是:128
下面分析这个程序:
“a”的值是129,转换成二进制就是10000001,而“b”的值是128,转换成二进制就是10000000。根据与运算符的运算规律,只有两个位都是1,结果才是1,可以知道结果就是10000000,即128。


2.或运算符
或运算符用符号“|”表示,其运算规律如下:
两个位只要有一个为1,那么结果就是1,否则就为0,下面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public class data14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129;
int b=128;
System.out.println("a 和b 或的结果是:"+(a|b));
}
}
运行结果
a 和b 或的结果是:129
下面分析这个程序段:
a 的值是129,转换成二进制就是10000001,而b 的值是128,转换成二进制就是10000000,根据或运算符的运算规律,只有两个位有一个是1,结果才是1,可以知道结果就是10000001,即129。


3.非运算符
非运算符用符号“~”表示,其运算规律如下:

如果位为0,结果是1,如果位为1,结果是0,下面看一个简单例子。
public class data15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2;
System.out.println("a 非的结果是:"+(~a));
}
}


4.异或运算符
异或运算符是用符号“^”表示的,其运算规律是:
两个操作数的位中,相同则结果为0,不同则结果为1。下面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public class data16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15;
int b=2;
System.out.println("a 与 b 异或的结果是:"+(a^b));
}
}
运行结果
a 与 b 异或的结果是:13
分析上面的程序段:a 的值是15,转换成二进制为1111,而b 的值是2,转换成二进制为0010,根据异或的运算规律,可以得出其结果为1101 即13。

&和&&

package com.b510.test;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tr = null;
if(str != null && !"".equals(str)){
//do something
}
if(str != null & !"".equals(str)){
//do something
}
}
}

我们现在可能有一些模糊不清,现在我们先看看&和&&的电路问题:

对于:&&

if(str != null && !"".equals(str))

当: str != null 的时候,接下来才会去执行: !"".equals(str)

如果: str != null为false,那么这个时候,程序是处于短路的情况,则,!"".equals(str) 是不会执行的。

但是对于:&

if(str != null & !"".equals(str))

不管: str != null 的结果如何(即true,false),程序都会执行: !"".equal(str)

电路问题总结:

对于:&   -- >  不管怎样,都会执行"&"符号左右两边的程序

对于:&& -- >  只有当符号"&&"左边程序为真(true)后,才会执行符号"&&"右边的程序。

下面来说说运算规则:

对于:&  -- >  只要左右两边有一个为false,则为false;只有全部都为true的时候,结果为true

对于:&& -- > 只要符号左边为false,则结果为false;当左边为true,同时右边也为true,则结果为true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ingxing0521/p/5384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