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CL Workshop 1 —— 数字音频滤波

Introduction

这两年深度学习大火,Cuda跟着吃红利,OpenCL发展也很快。虽然OpenCL不是事实上的标准,但是作为开放标准,适应性是很强的,除了显卡之外,CPU/FPGA上都可以执行。

第一个OpenCL Workshop的具体目标就是编写一个音频文件升频工具,用来给PCM编码的WAV文件四倍频,把升频结果写到一个新的WAV文件里面。

用于升频的主要方法,数字滤波,可以广泛用于数字音频的处理。

首先会用传统的C语言编写单线程升频算法,然后用OpenCL编写并行加速版本,最后用CodeXL比较两者性能差距。

OpenCL Fundamental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OpenCL并行开发的基本思路。

  • OpenCL总体设计

OpenCL程序是分为Host和Device两端的,Host一般来说就是CPU,而Device可以是CPU/GPU/FPGA/ASIC加速器等。

Host的功能主要是调用CL提供的API,对Device进行配置、命令,以及内存操作,本质上就是一个可执行程序;Device负责执行CL Kernel核函数,进行具体的计算,Kernel一般是在运行之前编译以保证设备无关性(但是也可以针对设备预先编译,提高执行效率)。

Kernel是用OpenCL Kernel C语言编写的(2.2版OpenCL带来了OpenCL C++ Kernel语言),基本上语法就和C语言一致,但是算法上要根据设备的不同有所调整(否则性能得不到优化),这块在Workshop实作中会有所体现。

  • 并行计算体系

OpenCL的最小计算单元是Processing Element(PE),对应CPU的线程、N卡的Cuda Core、A卡的ALU;多个PE组成一个Compute Unit(CU),对应CPU的Core、N卡的Stream Multiprocessor、A卡的Compute Unit(对,A卡这一层就叫CU)。

PE和CU是OpenCL中相当重要的两个概念,CU是指令单位,而PE是数据单位,由于CU是由多个PE组成的,这也就构成了SIMD(单指令多数据)的并行架构。

在PE上执行的程序单元叫做work item,在CU上执行的叫做work group,不难看出work group是由work item组成的。

这个work item,其实就是执行起来的核函数,所以核函数其实就类似于多线程编程中的线程函数,对于有HT(超线程)能力的CPU来说,一个核心可以同时执行2个线程(但是我们可以分配很多个线程给核心,CPU自己会调度);而对于GPU来说,一个CU可以同时执行N个work item,这个N取决于CU里有多少个PE(同样我们可以分配很多个work item给work group,CL自己会调度)。如同线程有线程号一样,work item也有自己的全局编号,从0到work group size - 1,实际上有的时候work item就叫做thread。

总结一下对应关系:

work group ->  CU -> CPU Core / AMD CU / NV SM

Kernel -> work item -> PE -> CPU Thread / AMD ALU / NV Cuda Core

可以看到CU和PE这两个抽象概念,把具体的软硬件概念粘合起来了。

DSP Background

音频升频的方法,属于数字信号处理(DSP)的范畴。升频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把DAC(数模转换)的量化噪音提高到更高的频率,这样对于DAC之后的模拟低通滤波器的要求就低得多(因为有更大的频率范围来滚降,滤波器级数可以比较小)。

假设我们有一段44.1kHz/16bit的音频数据,做4倍频的方法:

  1. 给每个采样之前插入3个0,得到176.4kHz采样率的数据
  2. 用一个转折频率20kHz的LPF(低通滤波器)滤除插0带来的高频信号

上面的方法可行是因为,插0不会在原始音频带内插入信号,故而可以用LPF滤掉插入的高频信号,即可得到原来的音频带信号(但是采样频率变成了4倍)。用傅立叶变换查看频谱即可证明,请看官老爷自行实验。

对信号做低通滤波,频域上描述很简单,就是把经过快速傅立叶变换(FFT)的频谱信号,转折频率以上的频谱系数直接乘0,再做傅立叶逆变换得到时域信号。但是实际上,我们不会在频域上变换(因为有傅立叶-傅立叶逆变换的开销)。

在时域上完成滤波,用DSP设计软件得到LPF的系数数组(物理上相当于单位冲击响应的幅度),直接与插0值后的数据做卷积,这就在时域上完成了低通滤波。

做卷积的时候有个优化,就是每个原始数据都会插入3个0,这些0与LPF相乘还是0,所以可以不计算。优化的具体方法是把LPF系数重排成一个四行矩阵,假设原来LPF系数是[w0, w1, ... w4n-1],重排之后变成:

[
  [w0, w4, ... w4n-4],
  [w1, w5, ... w4n-3],
  [w2, w6, ... w3n-2],
  [w3, w7, ... w4n-1]
]

然后用这个4行矩阵与原始(非插值)数据构成的列向量做卷积,每个原始数据会算出4个值,这就是4倍插值后的结果了。这种矩阵叫做coeficient banks。

这样优化总的来说节约了75%的计算量。

LPF的性能越好,它的单位冲击响应就越长,滤波器系数数组也就越长。对于通带纹波0.0001dB、阻带衰减-120dB,通带最高频率20kHz、阻带最低频率22.05kHz的LPF来说,需要的系数长度为596(正好可以被4整除,方便我们生成4倍升频的coeficient banks):

这个滤波器指标比所有DAC和DF(数字滤波)芯片内置的滤波器都要好。

我们完全可以实现通带纹波0.00001dB、阻带衰减-139dB(32bit极限)的滤波器,只需要增加系数长度(相应的计算量也会增加)。

Implementation

首先是Wav的读取和写入,这里我们限定只处理44.1kHz/16bit的双声道PCM编码WAV文件。

需要一提的是8bit的PCM数据是用无符号整数编码的,而16bit则是用二进制反码编码的。我们主要关心16bit的情况,对应的CL Host数据类型是cl_short,在Kernel中直接使用short即可。编写CL程序的时候,用cl_*数据类型可以保证数据长度始终是固定的(与32/64bit平台无关,与设备无关)。

另外WAV文件是把左右声道的数据交错放置的(左1 右1 左2 右2... 左N 右N),处理的时候需要单独取出一个声道的数据,最后保存的时候再次交错放置。

  • 单线程实现

下面来看看C语言单线程的升频代码:

int16_t* overSampling(int16_t* data, int sampleCount, float** banks, int tapCount, int osRatio) {
    // add tapCount-1 0s before data
    int tempSize = sampleCount + tapCount - 1;
    int16_t* tempData = (int16_t*)malloc(tempSize * sizeof(int16_t));
    memset(tempData, 0, tempSize * sizeof(int16_t));
    memcpy(&tempData[4], data, sampleCount * sizeof(int16_t));

    int osSampleCount = sampleCount * osRatio;
    int16_t* osData = (int16_t*)malloc(osSampleCount * sizeof(int16_t));
    memset(osData, 0, osSampleCount * sizeof(int16_t));

    int bankSize = tapCount / osRatio;
    int osIndex = 0;
    for (int i = 0; i < sampleCount; i++) {
        for (int j = 0; j < osRatio; j++) {
            float* bank = banks[j];
            float sum = 0;

            for (int k = 0; k < bankSize; k++) {
                sum += bank[k] * tempData[i + k];
            }

            osData[osIndex] = sum;
            osIndex++;
        }
    }

    free(tempData);

    return osData;
}

banks就是前述的四行LPF系数矩阵,tapCount是LPF系数的个数。这段代码首先给原始数据前面补充了tapCount - 1个0,这是为了刚好可以计算得到4倍采样。然后为计算结果分配了内存。

接下来的for循环就是计算卷积的具体过程。对于每个采样,我们都与系数矩阵做了卷积,求出了4个值。

  • 并行实现思路

OpenCL改造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运算分配到PE上。我们观察上面的单线程算法,实际上对于不同的i,计算结果是互不影响的。

换个方向考虑, 这就说明每个采样的升频结果都是互不影响、互不依赖的——这其实并不一定,有DSP背景的看官老爷应该知道,这其实是FIR(有限冲击响应)型滤波器的特点。还有一种IIR(无限冲击响应)型滤波器,是要用前面计算结果累加到后面的。这里就不展开讨论,只要在设计滤波器时,选择FIR型,就可以运用以上算法实现,保证结果之间互不依赖。

总之,也就是说这里我们可以把第一层for循环展开成为并行处理的方式。用OpenCL的话说,就是把第一层循环内的代码写成Kernel,而循环里面这个i,就是前面说过的work item的global编号(Kernel里可以调用get_global_id(0)获取)。

OpenCL Kernel在GPU上的主要优化在于:

  1. 全局内存的合并读写。global_id相邻的work item尽量访问相邻的全局数据,计算卷积的时候,根据global_id计算的输入数据偏移是相邻的,输出数据也是直接写入相邻的全局内存,所以CL会自动进行读写合并。
  2. 局部内存避免bank conflict,计算卷积的时候是不需要LDS的,所以不存在bank conflict。
  3. Kernel尽量避免分支,同样,计算卷积是不需要分支的。

所以FIR的计算是很适合在GPU上并行加速的。而IIR的计算,需要累加之前计算出来的结果,在GPU上并行实现会复杂很多。

  • Host端实现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OpenCL实现中Host端的准备代码:

    cl_platform_id platform = getPlatform();

    cl_device_id device = getDevices(platform);

    cl_context context = clCreateContext(NULL, 1, &device, NULL, NULL, NULL);

    cl_command_queue commandQueue = clCreateCommandQueue(context, device, 0, NULL);

    cl_program program = getProgram(clProgramPath, context, device);

    printClBuildingLog(program, device);

    cl_kernel kernel = clCreateKernel(program, "fir", NULL);

以上代码很清晰的展示了OpenCL Host端的准备流程:

  1. 获取Platform。基本上Platform是按照各个公司划分的,Intel、NV、AMD等,对应他们各自的OpenCL实现(一般是在驱动内实现),一个系统内同时装多个Platform不会互相影响。AMD的Platform可以支持AMD、Intel的CPU作为Device(当然还有AMD自家的GPU),而Intel的Platform就只支持它自家的CPU和GPU,NV的只支持自家的GPU。
  2. 获取Device。选定了Platform之后就可以获取到该平台下支持的所有设备,这里我们只选择一个设备(但是也可以选择多个设备)。
  3. 创建Context。Context可以包含多个设备,并且CL会自动在Context中的Device之间分享数据,不需要用户操心。
  4. 创建CommandQueue。CommandQueue是针对单个设备的,对于设备的指令就是通过CommandQueue发布的(换句话说从用户的角度看Kernel的执行是以单个Device为单位的)。
  5. 获取CL Program。这里就是读取磁盘上的CL Kernel文本了,并且会把文本编译成可以在Device上执行的代码。后面我们用了一个工具函数来打印编译日志,方便查看编译过程中是否有错误等。
  6. 从CL Program中抽取需要执行的Kernel。一个CL Program可能定义了多个Kernel,这里就是指定需要执行的Kernel名字。

以上代码中像获取Platform都是编写了工具函数,为了突出步骤,就不写出实现代码。具体的实现就请看官老爷自行查阅文后附带的项目源码。

前面有提到work group的概念,如果把所有的work item放进一个work group,那Device上就只会有一个CU执行,这明显效率不高。所以我们需要合理的设置work group大小,让work item尽量平均分配到CU上。同时,每个work group又不能太小,否则CU里面的PE又不能充分的并行起来。

如果对于硬件不是非常了解,或者不想针对某种硬件设置work group,那么可以不指定work group size,让CL自动分配,一般来说,CL是可以达到CU/PE的最大利用率。

接下来Host端还需要负责内存分配和指定参数,以及向CommandQueue发布命令:

    // left channel
    cl_mem banksBuffer = clCreateBuffer(context, CL_MEM_READ_ONLY | CL_MEM_COPY_HOST_PTR, sizeof(cl_float) * tapCount, clBanks, NULL);
    cl_mem leftBuffer = clCreateBuffer(context, CL_MEM_READ_ONLY | CL_MEM_COPY_HOST_PTR, sizeof(cl_short) * sampleCountPerChannel, extendedLeftData, NULL);
    cl_mem osLeftBuffer = clCreateBuffer(context, CL_MEM_WRITE_ONLY, sizeof(cl_short) * osSampleCount, NULL, NULL);

    clSetKernelArg(kernel, 0, sizeof(cl_mem), &banksBuffer);
    clSetKernelArg(kernel, 1, sizeof(cl_int), &bankSize);
    clSetKernelArg(kernel, 2, sizeof(cl_mem), &leftBuffer);
    clSetKernelArg(kernel, 3, sizeof(cl_int), &sampleCountPerChannel);
    clSetKernelArg(kernel, 4, sizeof(cl_mem), &osLeftBuffer);
    clSetKernelArg(kernel, 5, sizeof(cl_int), &osRatio);

    size_t globalWorkSize[1] = { sampleCountPerChannel };
    cl_int status = clEnqueueNDRangeKernel(commandQueue, kernel, 1, NULL, globalWorkSize, NULL, 0, NULL, NULL);

    status = clEnqueueReadBuffer(commandQueue, osLeftBuffer, CL_TRUE, 0, sizeof(cl_short) * osSampleCount, osLeft, 0, NULL, NULL);

上面的代码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

  1. 首先使用clCreateBuffer创建了Memory Object,Memory Object会自动将Host数据搬到Device(一般是Device第一次访问数据的时候才搬)。
  2. 设置Kernel参数。
  3. 发布命令,这里clEnqueueNDRangeKernel并没有指定local work group size,所以OpenCL会自动分配合适的work goup大小。命令加入CommandQueue之后是异步执行的,函数会立即返回。
  4. 读取计算结果。指定了block参数,clEnqueueReadBuffer会阻塞直到完成数据读取。

最后Host还需要执行资源回收,限于篇幅就不示出代码了。

  • Device端实现

前面已经介绍了并行实现思路,各位看官老爷可以自己试着写一下Kernel,有两个Tips:

  1. Kernel C不允许指向指针的指针,所以LPF coefficient bank需要重新组织成一维向量的形式,在Kernel中根据global id计算bank的行偏移。
  2. Kernel应该尽量减少写共享的全局变量,所以单线程代码中osIndex的处理方式需要改成在Kernel中计算结果index。

以下是Kernel参考代码,折叠起来先思考一下:

__kernel void fir(__global float* banks, int bankSize,
  __global const short* samples, int sampleCount,
  __global short* results, int osRatio) {

  int i, j, k;
  int bankOffset = 0;
  float sum = 0;

  i = get_global_id(0);

  for (j = 0; j < osRatio; j++) {
    bankOffset = j * bankSize;
    sum = 0;

    for (k = 0; k < bankSize; k++) {
      sum += banks[bankOffset + k] * samples[i + k];
    }

    results[i * osRatio + j] = (short)sum;
  }
}
View Code

Performance

Platform Device Kernel Exec Time(ms)
AMD Accelerated Parallel Processing AMD FX(tm)-8350 Eight-Core Processor (FX8350 with 32GB DDR3-2133) 4160.62048
AMD Accelerated Parallel Processing Pitcairn (R9 270X with 2GB GDDR5) 49.92667

CodeXL报告GPU的Kernel Occupancy是100%,Cache命中率68%左右,没有LDS Bank Conflict。

这里CPU也是执行OpenCL Kernel,而不是单线程代码,所以可以动用到CPU内部所有核心。使用OpenCL,即使是在CPU上,也可以轻易实现并行计算。

从Kernel执行时间来看,GPU取得了80多倍的效率提升,这是符合逻辑的。270X有1280个1080MHz的ALU,FX8350有4个4.0GHz的FPU(是的,就是4个):(1280 * 1.08) / (4 * 4.0) =  86.4。

The End

本文的完整工程代码可以从Github上获取,开发环境需要安装VS2015,AMD APP SDK 3.0。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iedidan/p/opencl-workshop-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