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你想象中的软件产业

下面这篇文章是我发在《程序员》第1期上的文章。其实是去年10月份为了练笔而写的,一点个人感想而已。大家千万别当真。

  这不是你想象中的软件产业

  王咏刚,2004年10月

-----------------------------------

  北京时间早晨6:30,大四学生赵甲子拎着刚从食堂买来的油饼和棒子面粥,站在女生楼下仰头大喊:“下来吃饭了!”楼上娇滴滴地回道:“你送上来!”楼下喘着气说:“楼长今天起得早,就守在门口。你就行行好下来吧,八点钟我还要赶到上地面试呢!”
  北京时间上午10:00,人事经理钱乙丑正在参加公司里的电话会议。电话那头儿,技术总监不紧不慢地叮嘱:“老钱啊,上午那批参加面试的学生里,除了成绩单上有不及格的以外,男生统统都要,就放在软件研发部,女生你看着办吧。”
  北京时间中午12:45,软件工程师孙丙寅满脸灰尘地从税务总局计算中心的机柜后面钻出来,对项目经理说:“中午还吃盒饭呀?在客户这儿,咱这白领怎么都混成灰领了?”项目经理把手指竖到嘴边说:“嘘——小声点儿,当心被客户听见。”
  北京时间下午15:30,产品经理李丁卯西装革履走上了ERP项目招标现场的讲台,站在蓝色背景的PowerPoint幻灯片面前慷慨陈辞。台下客户方的领导小声对左边说:“这小伙子做技术的吧,领带都打错了。”左边点头道:“这公司没啥底气,讲标用的都是国产笔记本。”
  北京时间晚上23:50,副总经理周戊辰和“搜神网”总裁一起围着浴巾憋在桑拿房里下象棋。周戊辰说:“看在我让您俩马一炮的份儿上,您就别分包了,把门户改造的活儿全交给我得了。”对面陈吟半晌,拿起棋子说;“将!我这棋虽臭,眼力可不臭。就你们养的那几个程序员,我要不再弄家公司进来,新网站开张恐怕就得等到明年了。”
  在上面这几个情境里,你看到软件产业了吗?你听到软件产业了吗?你感受到软件产业了吗?
  软件产业无处不在,软件产业无影无形,软件产业既让人百感交集,又让人捉摸不透。

-----------------------------------

  一个电影编剧通常不会把自己酝酿中的剧本同整个娱乐产业关联起来,但一个制片人却多半会将出色的剧本创意视为资金筹措、导演物色、演员遴选、电影摄制、市场推广、收益分摊等相关产业环节的源动力。
  软件产业同样如此,因为从整个产业的运转机制看,无论软件产业这个庞然大物身上附着了多少寄生的、借宿的、粘连的价值链,推动产业发展的源动力都始终是程序员辛勤劳动的成果——软件代码。
  但从相反的角度考虑,如果程序员只把视野局限在程序、代码、平台或组件的范围内,而对产业整体结构及相关的内外部要素视而不见,我们就会陷入当局者迷的窘境,永远都不能窥见软件产业的全貌。

-----------------------------------

  经济学家常说,数字是反映产业状况的最客观、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参照系。
  我不是经济学家,也不大精通概率统计。尽管我和其他程序员一样,先天就对数字的表现形式(比如科学计数法)、存储位置(比如栈式存储)、引用方式(比如间接寻址)等基本属性感兴趣,但对于见诸报端的各种统计数字,我仍持谨慎的怀疑态度。
  “今年第四季度我市经济运行情况持续好转……×××软件园创造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在××××家软件企业中,有××××家实现了资产规模和纳税额同时翻番;本季度软件进出口总额达到××亿元;软件园吸纳留学归国的高级人才共计××××名……”
  “在全球IT泡沫破裂,软件产业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大陆软件产业异军突起,连续三年创造××.×%的高增长率,软件产业规模突破×××亿美元大关,软件产业已经成为推动……”
  在普通程序员中,没有谁能否认,但也同样没有谁能证实上述数字的客观性。如果一定要用数字来说明问题的话,我倒宁愿使用下面这一组和程序员息息相关的数字:
  在一家60人左右的软件公司里,一名月收入6000元的Java程序员2003年到客户现场出差7次,共计251天,出差期间,在60%以上的工作日里加班到22:00,在45%的法定节假日里因工作原因无法正常休息。该程序员在出差期间可获得每日60元的伙食补助,每月300元的通信费报销额度以及符合劳动法规定的加班工资。——这些数字和软件产业有关吗?无关吗?也许这只是些针对程序员个体的统计数字,但软件产业不正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个体支撑起来的吗?
  两位某大学计算机系的退休教师从上午9:00到下午16:00,在7个小时内“仔细”考察并测试了某软件公司自主研发的5套电子商务软件平台,其间应公司总裁办经理之邀,赴酒店用了价值670元的“工作餐”。两周后,该公司获得了××高新技术开发区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资质证明,并由此获得了三年内增值税减免××%、所得税减免××%的优惠条件。——经过这样的程序,该公司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经济学家们评估国内软件产业规模时的统计对象之一。
  大连某软件公司的程序员小G平均每周的工作量为:阅读76页用日文编写的软件规格说明书,严格依据规格说明书的要求编写2170行COBOL语言代码和940行C语言代码,测试同伴编写的5个软件特性和14个界面窗体,提交工时日报5份。——小G的工作是大连常见的对日软件外包项目的一部分,这些工作及其创造的价值构成了国内软件出口业务的主体之一。
  一家有国外投资背景,曾一度致力于Linux系统下的盒装桌面软件开发的公司于2003年末决定,将其72%的营销资源和53%的研发资源转移到服务端软件的开发和销售上来,并另行招聘40名技术支持和业务咨询人员,以针对客户的具体业务需求定制软件解决方案。——观察公司内部资源结构的变化情况,这是了解产业动态和产业规律的有效手段。
  还需要列举其他的数字吗?我想,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类似的方法,把身边和软件产业相关的数字列举出来,并以此考察软件产业的方方面面。

-----------------------------------

  如果你认为中国大陆的软件产业像某些主流媒体所报道的那样一派繁荣景象,如果你相信中国大陆软件产业的规模很快就会像手机或PC制造业那样跻身于世界前列,那么,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你,这不是你想象中的软件产业。
  如果你觉得软件产业是技术爱好者的天堂,并希望找到一个理想中的,纯粹“为技术而技术”的工作岗位,如果你希望一生只和自己喜欢的代码、算法、方法、模型打交道,那么,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你,这不是你想象中的软件产业。
  相反,如果你对大陆的软件产业彻底丧失了信心,如果你认为软件产业因充斥了“交易”、“权力”、“骗局”、“欺诈”、“敷衍”等字眼而一无是处,或者,如果你坚信只有凭借投机和钻营才能在软件产业中获利,那么,我也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你,这不是你想象中的软件产业。

-----------------------------------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软件产业,这是一个所有程序员都无法置身其外的“围城”。
  一方面,无数身心疲惫的“城里人”逢人便哭诉软件产业中的悲哀与不幸,但每天上午九点,他们又总会出现在电脑屏幕前,为着个人或家庭的生计,为着心底里残存的一丝兴趣和激情,继续编写没有尽头的程序代码。另一方面,更多踌躇满志的“城外人”大批大批地涌入城内,却似乎从不考虑自己是否具备了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一方面,无数跨国软件企业的首脑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公众宣布,世界上最大的潜在软件市场在中国大陆,世界上最有发展潜力的软件产业在中国大陆。另一方面,许多老牌跨国企业很早就在中国设立的分支机构至今都没有在纯软件领域盈利,更多的国外软件企业则在谨慎地试探了中国软件市场环境后悄然退出。
  一方面,软件企业不断用最高的嗓音向大众呼吁:要购买正版产品!要支持国产软件!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软件企业都在自己的开发环境中安装了未经合法授权的Visual Studio或者JBuilder。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新新人类打着“自由”或“开源”的旗号,反对一切专有的、独占的软件行为。另一方面,大多数“自由”或“开源”软件人在周一到周五的时间里,仍要到生产专有软件的企业里打卡上班,为着月底的薪水和年终的奖金辛劳、奋斗。
  一方面,无数新成立的软件学院在大学扩招、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仍源源不断地向社会供应经过快速充电和强化培养的软件“蓝领”。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力资源经理和技术总监却时常抱怨:招程序员更难,招能上手的程序员更难,招一个有潜力、有才华、有创新精神的程序员真是难上加难。
  ……
  每当谈到软件产业里的某种现象或某种趋势时,我们几乎总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出一个证据确凿的反例来驳斥它。
  世界本就错综复杂,如果你一定要像小孩子识别“好人”、“坏人”那样给大陆软件产业一个单纯、明确的定义,那么,要不了多久,你就会为自己的冒失和武断付出代价了。

-----------------------------------

  一位朋友说,中国大陆的软件产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间件”。他的意思其实是:软件产业本就不是发源于中国,大陆软件产业在此前的二十多年里也从没有在全球产业环境中占据过任何可资宣扬的位置;当软件产业中一次又一次的技术浪潮光顾的时候,中国大陆的软件产业却总是固守着自己的“中庸”之道,躲在中间犹豫不决。
  PC时代,当Apple的艺术家和Microsoft的实践家把桌面应用变成现实的时候,中国大陆的软件产业躲在法律和技术的缝隙里,酝酿并制造了影响深远的“盗版文化”。
  网络时代,当Yahoo、Amazon等巨人经历了大悲大喜的经济泡沫并一步步走向成熟的时候,中国大陆的软件产业躲在电子商务和行业软件的中间左右为难,除了制造了几个最小也最脆弱的泡沫以外,并没有在技术或商务上留下多少振聋发聩的声音。
  娱乐时代,当韩国人把网络游戏变成新的摇钱树时,中国大陆的软件产业躲在青少年道德教育和国产游戏研发中间,成就了游戏玩家里的“哈韩”一族。
  开源时代,当IBM以老牌企业的身份为开源社区提供强大的支援时,中国大陆的软件产业躲在商业利益和黑客精神中间,无意中催生了一批肆意破坏开源规则的“伪黑客”。
  外包时代,当印度人凭借着语言和文化上的优势早早抢占了全球软件外包制高点时,中国大陆的软件产业躲在知识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间,既丧失了无数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机会,也没有捞到多少外包服务的实惠。
  ……
  没错,中间件!也许这才是大陆软件产业的原貌!中间件,你看到了吗?在程序员的指尖,在项目经理的眼前,在技术总监的桌面上,在大学毕业生的简历里,中间件无处不在①!

-----------------------------------

  这是一个空虚和躁动并存的软件产业。
  这是一个失望和希望兼备的软件产业。
  有人说,这是一个中空的,缺乏底气和凝聚力的软件产业;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理解,中空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比如,《老子》中就说: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②。
  中国大陆的软件产业正处于“有”和“无”的胶着、反复之中,在哲学家看来,这种“中空”的状态最容易释放活力,也最容易催生奇迹。
  也就是说,中国大陆的软件产业还远没有达到稳定和清晰的状态,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商业机会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把握——当然,这件事的前提是,我们不会在目标或方法上出现太大的偏差,因为处于“中空”阶段的软件产业同样有可能滑入气血两亏、一蹶不振的深渊。

-----------------------------------

  我们期盼着中国软件产业的真正崛起。但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在整个产业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也许,对于程序员来说,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并在一个又一个挑战面前始终保持乐观和坚定,这就已经是最大的幸福了。
  
① 这个句式出自一家著名IT企业的广告语。
② 这几句是《老子》第十一章的白话译文,引自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iaomaohai/p/6157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