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c编译器

最简单的C语言开发环境
一个C语言编译器和一个写代码的软件。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int main(){
 printf("第一个C程序 ");
 system("pause");
 return  0;
}


gcc.exe d:/1.c -o  d:/1.exe



编程语言里面,代码部分的符号全部使用英文半角符号。


32位应用程序.

在C语言中,大小写字母被看作不同的字符.另外,C语言不关心程序在文本中的开始位置!
我们可以在任意位置输入程序.

但为了能够让代码看起来赏心悦目,大家可以使用Tab键缩进某些行,这样写出的程序容易阅读.
不管EditPlus或其他代码编辑器.


printf的缩写是Print Format  格式化输出
stdio.h的意思是Standard Input  Output Head
"(标准输入输出)
stdlib.h的意思是standard library  Head (标准库)

不难发现,这几乎是考验大伙的词汇量.
不管怎么样,记不住,先知道发音,哪怕下次出来,知道怎么样发音.
多看几次就不知不觉记住了.



不瞒大家说,我的英语也是一个渣水平,一起努力吧.
假如把C语言翻译成中文
代码意思如下:

#载入<标准输入输出.头文件>
#载入<标准库.头文件>
整数 主函数(参数为空){
     格式化输出("编程很快乐");
     系统("暂停");
     返回 0;
}



#include <stdio.h>

是预处理,啥?啥是预处理?  预先处理的意思嘛.
C语言包含一些许多功能.



当编译器编译之前,发现了#include,会把那个文件的代码拷贝过来和当前这个文件合并在一起.
下面的代码就能正常使用里面的功能了,这个过程虽然我们眼睛看不到,但确确实实发生了.

不信的话,如果大家去掉#include这一行代码,代码无法正常运行了.
C/C++所有的程序中,都会出现这种语句.

下面的这一行程序>

int main(){}    函数返回值   函数名称(函数参数){...具体函数功能..}
定义了一个名字为main的函数,这个函数的返回值的整数型.
整数型integer在C语言中被缩写为int.

main是一个特殊的函数,当程序运行的时候,首先会从main函数开始执行.
()表示main函数不需要任何参数
而main函数到底要做什么,就用大括号{}包围起来的语句来表示.
大括号里面三条语句.
第一条语句调用了一个printf的函数,并把一个字符串传递给它.
这个字符串如下:

printf函数是C语言标准输入输出库(stdio.h)里面的一个函数.
这个函数把传递给它的参数打印在屏幕上.
字符串最后的两个字符,是反斜线和字母n,合起来被称为换行符.
系统在处理输出的时候,如果遇到换行符,会切换一行.

C语言要求所有的语句以分号结尾.
在main函数中,调用printf函数的那一行一句后面就有一个分号.
第二条语句是
系统("暂停"); 这也是一个函数.
意思是程序执行到这一行,代码就停止运行.
如果不加这一行,有一些编译器编译的程序运行完毕会自动结束,无法看到程序输出结果就没了.

return 0;
这个语句将结束main函数的运行,并向操作系统返回一个整数0,作为程序的结束状态.
一个程序返回值不必一定为0,实际上,任何整数都可以作为返回值.
不过按照惯例,如果程序返回0,代表运行一切正常.
而0之外的其他数字,可以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错误情况.




有两种方法可以在C语言中加入注释.
第一种方法,可以使用/*开始一段注释,写完注释后,在结束的地方加上符号*/来完成.

在这两个符号之间的内容,C语言的编译器都会把它当做注释而忽略.
一般注释是多行文字组成,通常使用这种形式.

这种注释也成为段落注释.

还有一种是文字只有一行,只需要在文字前面加连续的//即可.
这两个斜线之后的内容,直到一行结束,都被编译器当作是注释.

在上面的代码中,除了第一条有用以外,其他都是为了说明使用注释而人为加上的.
(实际上,在程序中加入过多的注释,程序的可读性不当不会增加,反而会下降)

在程序中合理的使用注释非常重要.
不然过一段时间后,看自己的代码会发现想不起来当初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屡见不鲜.

如果在合适的地方有一个注释,将会大大缩短程序员重新理解某段程序逻辑的时间.
写注释有以下2个好处:
1.当我们正在编写程序的时候,脑子里的程序逻辑还很清楚,这个时候写注释比其他时候写要容易.
2.如果有了注释,调试程序的时候,注释可以帮助定位和解决逻辑问题.


$(FilePath) -o $(FileDir)/$(FileNameNoExt).exe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iaodaxiaonao/p/7341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