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TCP/IP读书笔记(三)

第三章.数据链路

数据链路层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内容。
数据链路层的协议定义了通过通信媒介互连的设备之间传输的规范。

一、数据链路相关技术

1.MAC地址

关于MAC地址的几个要点:

①MAC地址长度为48比特

MAC地址位数 含义
第1位 单播地址(0)/多播地址(1)
第2位 全局地址(0)/本地地址(1)
第3~24位 由IEEE管理并保证各厂家之间不重复的厂商识别码
第25~48位 由厂商管理并保证产品之间不重复的厂商内识别码(OUI)

MAC地址都是唯一的,在全世界都不会重复。
例外情况:1.微机板上可以自由设置自己的MAC地址。2.一台主机上如果启动多台虚拟机,由于没有硬件的网卡只能由虚拟软件自己设定MAC地址给多个虚拟网卡,很难保证MAC地址独一无二。

2.共享介质型网络

共享介质型网络指由多个设备共享一个通信介质的一种网络(如最早的以太网和FDDI)。基本上采用半双工通信(独占通信介质发送数据,也就是说,不能同时接收和发送数据)。
 
两种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方式 特点 缺陷 改良
争用方式(CSMA,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先到先得” 如果多个站同时发送帧,则会产生冲突现象。 CSMA/CD方式,要求每个站提前检查冲突,一旦发生冲突,尽早释放信道,再重新争用介质。
令牌传递方式 沿着令牌环发送“令牌”特殊报文,只有获得令牌的站才能发送数据 因为一个站没有令牌就不能发送数据,所以数据链路的利用率在网络不拥堵时也达不到100% 早期令牌释放、令牌追加、多个令牌同时循环等方式

3.非共享介质网络

非共享介质网络是指不共享介质,是对介质采用专用的一种传输控制方式。网络中每个站直连交换机,由交换机转发数据帧,发送端和接收端不共享通信介质。大部分情况下使用全双工通信方式(同时收发)。

致命弱点:交换机一旦出现故障,与之相连的所有计算机之间都将无法通信。
  

4.根据MAC地址转发

两个重要点:转发表、自学过程

交换机的自学原理:

5.环路检测技术

原因:数据帧在环路中可能会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持续转发,而一旦这种数据帧越积越多将会导致网络瘫痪。
两种方式:1.生成树方式;2.源路由法。 

6.VLAN(Virtual LAN)虚拟局域网

作用:1.通过VLAN技术可以不需要通过实际修改网络布线就可以实现分散网络负载、变换部署网络设备的位置等操作;2.VLAN技术附加到网桥上,可以实现过滤多余的包,提高网络的承载效率。

VID标签:在交换机中传输帧时通过该标签决定将数据帧发送到哪个网段。

二、以太网

在众多数据链路中最为著名、使用最为广泛的莫过于以太网(Ethernet)。

1.以太网的分类

例子:10BASE-T(10代表10Mbps,T代表传输介质为双绞线)。

2.以太网帧格式

图解是最直观的表示方式。

前14字节(目标MAC地址、源MAC地址和上层协议类型)构成以太网首部。
FCS作用:检测帧是否有所损坏。

三、无线通信

分类 通信距离 标准化组织 相关其他组织及技术
短距离无线 数米 个别组织 RF-ID
无线PAN 10米左右 IEEE802.15 蓝牙
无线LAN 100米左右 IEEE802.11 Wi-Fi
无线MAN 数千米~100千米 IEEE802.16、IEEE802.20 WiMAX
无线RAN 200千米~700千米 IEEE802.22 ——
无线WAN —— GSM、CDMA2000、W-CDMA 3G、LTE、4G、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

IEEE802.11比较

方式 802.11 802.11a 802.11b 802.11g 802.11n
最大速度 2Mbps 54Mbps 11Mbps 54Mbps 150Mbps
频率 2.4GHz 5GHz 2.4GHz 2.4GHz 2.4Ghz/5GHz

四、PPP

PPP(Point-to-point Protocol)是指点对点,即1对1连接计算机的协议。PPP相当于位于OSI参考模型第2层的数据链路层。

PPP属于纯粹的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没有任何关系。

PPP中两个协议:
1.LCP协议(Link Control Protocol,不依赖上层),主要负责建立和断开连接、设置最大接收单元、设置验证协议以及设置是否进行通信质量的监控;
2.NCP协议(Network COntrol Protocol,依赖上层,上层为IP是叫做IPCP),IPCP负责IP地址设置以及是否进行TCP/IP首部压缩等设置。

PPP连接身份验证协议:
1.PAP,用户名和密码验证,明文传输密码;
2.CHAP,使用一次性密码,较为安全。

PPPoE:在以太网的数据中加入PPP帧进行传输的一种方式。
作用:利用PPP的验证等功能使各家ISP可以有效地管理终端用户的使用。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iaoYu3328/p/5005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