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心理

任何世间所取,必付出代价。雄心虽值得拥有,却非廉价之物。---- 露西.蒙格玛丽 加拿大女作家

如果愿意和我交流的,请点击这里成为我的好友 

关于受害者心理

今日在大本营翻阅各种文章,看到Leo兄提到一类人。受害者心理。

所谓的受害者心理,就是愤愤不平的说,我有能力,但是怀才不遇。都是社会不好,所以我才这么糟糕。换句话说,都是别人不好,我才这样。我是好人啊,我是大好人。我老无辜了!

其实这种认知来自于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就是说,对世界和社会的一些认识,是不正确的,扭曲的。无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的确有一部分是社会造成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是个体的原因。也就是俗话说的,一个巴掌拍不响。

本文不准备过多的讨论这些内容。也不准备批判这种思想是不是正确。更多的,是要讨论一下这种思想的成因和社会来源。也就是,找出人性的根本所在。

就好像电流一样,会从电阻小的地方通过。人也一样,趋吉避凶,趋利避害。就好像有人说,有简单的路不走,为什么要走难走的路?要抄近路,不要绕远路嘛。这种思路,来自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恐惧。准确的说,是对未知的事物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对恐惧的应激反应,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会由于恐惧这种负反馈的影响,选择一条尽可能快的解决的道路来走。解决的速度有多快,取决于恐惧的程度。

比如,死亡,人生最大的,也必须面对的恐惧。所有人都无奈的选择了接受。因为没有办法逃避死亡。

比如,疾病。古代有从腠理转移到骨髓的讳疾忌医,扁鹊华佗也无可奈何。现在有积极面对的抗癌勇士,也有瘫倒在地的病人。也就是说,这种刺激的刺激量,超过了这一部分人的刺激阈。而一次阈上刺激,是可以导致神经失常的。

悲伤五阶段:否认,愤怒,交涉,消沉,接受。

总结一下,这一部分人群经历了如下一个过程。

1 否认阶段。极力否认事实的存在,努力逃避去面对事实。

2 愤怒阶段。少部分的接受事实存在,但是表现出由于事与愿违造成的愤怒和不平。

3 交涉阶段。寻求解决方案,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4 消沉阶段。在明确事实以后,从心理上还没有能完全接受事实的存在,但是行为上业已做出一定反应。

5 接受阶段。心理和行为上都已接受了事实的存在,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对事物进行处理。

这是心理学上总结的悲伤五阶段。是一个正常人面对悲伤必经的过程。这里的悲伤不是仅仅指难受,也包含其他的刺激源。比如说,事业不顺,感情受挫。

那受害者心理产生自哪一个阶段呢?

一般来说,产生自第三和第四阶段。因为之前的行为导致了现在的境遇,无论如何,目前的结果不是自己所想要的。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要超过自己目前的努力程度。例如,自己理想的月薪是一千,但是公司只给八百。那要达到一千,就要付出比现在多一些的努力。因为当前社会的认知里,这一部分努力的价值就是八百而不是一千。

那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所带来的消耗也就要大于现在的消耗。换句话说,生活的愉悦程度有所下降。假设每天晚上学一个小时可以拿到月薪八百,那么现在就要学一个多小时才能拿到一千。

更广义上的来讨论的话,因为现有的生活已经被我们所接受。付出多少,收获多少,都已经习以为常。现在要打破这种局面,势必要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范围内造成影响,并且需要重新寻找和适应一种生活节奏。而由于现有的节奏不论是健康或不健康,正常或不正常,都已经被接受并且被“习以为常”,所以,要打破它所付出的代价,会成为一个问号。

我要打破它么?

要打破它。

那我就要面对未知的生活,要面对我从来没有探索过的区域。会不会遇到危险呢?会不会很困难啊?万一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怎么办?疼啊……

不打破它。

那我就可以继续现有的生活了啊。这是我已经习惯的生活。不会摔跤,自然不会疼咯。但是我已经失败了啊,现有的平衡已经不存在了啊,这可要怎么办呢?

然后,转折点出现了。(因为是谈受害者心理,所以略过努力奋斗的,打破僵局的那一种选择)

因为不平衡了啊,因为我已经被定义为失败了啊。不管是工资低,还是位置低,总之是不够成功啊。怎么办呢?问题是一定要解决的啊,不然心理会不平衡的。

那么,怎么解决呢?

既然不想去奋斗,也就是不想通过正面的积极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而又必须要解决问题,就会顺理成章的选择另外一条路。

自我欺骗。 

自我欺骗是指这样一种情形,我知道某事和我的欲望,意志,想法,观念等等作为人本身的属性相矛盾,而我却仍要做,于是给一个理由来说服自己。由此看来,原欲就是人生来就有的,道德阻止它,阻止它的道德就是自我欺骗。但我们不是只有原欲,我们在抛弃原欲选择道德时不是一种小孩子给不及格试卷改分的自以为聪明的盲目欺骗。人类之所以会有道德,是因为道德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好的文化(文化这词似乎不准确),我们克制原欲也是因为它需要克制,至少克制之后的所获利益是大于失去的(用利益和获得这样的词来说道德的缘由,我想是庸俗和片面的)。我们不是在骗自己。既然原欲是人的生来就有的,那么人就很清楚它的要求与形式,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克制它的这种行为,也是人生来就有的,猴子没有我们在理性上克制的这种行为,所以它是动物。若说先有原欲,再欺骗再克制再出现道德未免把人类的文化史与从猿到人的过程搞混了。道德随人而来,也是人的必有属性,狼孩没有道德,因为它不是我们这样的生活者意义上的人,我们从不为失去原欲的为所欲为的权利而烦恼,因为道德有着更大的力量。

关于道德缘由(不用起源这词,因为那是生物学的说法,道德关乎人性),实在还有很多问题与道理。讨论是必需的,但如果把它和物理上的外力或之类的机械因果说法来思考,就失去了它作为人的属性的鲜活性与生活本身模糊的图景,人始终是最复杂的。

切入本文的议题,也就是受害者心理来说。我们需要一个东西来应对失败这个字眼。一般来说,有三种方式。第一,努力奋斗。第二,精神失常。第三,自圆其说,也就是自我欺骗。

自我欺骗要怎么做?上面说过,要选择最近的一条路。那就是嘴皮子。也就是说,埋怨,辩解,控诉。并且在这些行为中寻求心理安慰并逐渐的信以为真。

而由于自我安慰的便捷性和易得性(动动嘴皮子就来了,不花钱不跑腿的,还不容易么),会让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另一方面,由于自我安慰带来的心理体验是正向的,简单的说也就是快乐的,所以会不由自主的一遍一遍的重复。这也就是“受害者”们没事就祥林嫂一样的唠叨的原因。可以算是精神鸦片了。说一次就能证明一次“我”的正确性,以及由于不可抗力造成“我”的失败并不会归咎于“我”这一点所带来的自我安慰的愉悦,形成了正反馈,倒过头来促使这种行为再次加剧。

也许有同学要问,为什么一定会逐渐的信以为真呢?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如果一直处在矛盾的对立面上,努力or不努力的问题如果一直没有解决,就会陷入我上面说的第二种解决方案,精神失常。至于具体原因,因为超出本文探讨范围,不做赘述。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hr8334/p/1889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