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库分表使用场景及设计方式

一. 分表

      场景:对于大型的互联网应用来说,数据库单表的记录行数可能达到千万级甚至是亿级,并且数据库面临着极高的并发访问。采用Master-Slave复制模式的MySQL架构,只能够对数据库的读进行扩展,而对数据库的写入操作还是集中在Master上,并且单个Master挂载的Slave也不可能无限制多,Slave的数量受到Master能力和负载的限制。

  因此,需要对数据库的吞吐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扩展,以满足高并发访问与海量数据存储的需要!

  对于访问极为频繁且数据量巨大的单表(百万到千万级别)来说,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单表的记录条数,以便减少数据查询所需要的时间,提高数据库的吞吐,这就是所谓的分表!

  在分表之前,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分表策略,使得数据能够较为均衡地分不到多张表中,并且不影响正常的查询!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大部分数据都是与用户关联的,因此,用户id是最常用的分表字段。因为大部分查询都需要带上用户id,这样既不影响查询,又能够使数据较为均衡地分布到各个表中(当然,有的场景也可能会出现冷热数据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如下图:

  假设有一张表记录用户购买信息的订单表order,由于order表记录条数太多,将被拆分成256张表

  拆分的记录根据user_id%256取得对应的表进行存储,前台应用则根据对应的user_id%256,找到对应订单存储的表进行访问(即id除以256余数为0则查0号表)

  这样一来,user_id便成为一个必需的查询条件,否则将会由于无法定位数据存储的表而无法对数据进行访问。

  注:拆分后表的数量一般为2的n次方,就是上面拆分成256张表的由来!

举例:

假设order表结构如下:

 1 create table order_(
 2  order_id bigint(20)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3  user_id bigint(20),
 4  user_nick varchar(50),
 5  auction_id bigint(20),
 6  auction_title bigint(20),
 7  price bigint(20),
 8  auction_cat varchar(200),
 9  seller_id bigint(20),
10  seller_nick varchar(50)
11 )

  那么分表以后,假设user_id = 257,并且auction_id = 100,需要根据auction_id来查询对应的订单信息,则对应的SQL语句如下:

select * from order_1 where user_id=257 and auction_id = 100;

  其中,order_1是根据257%256计算得出,表示分表之后的第一张order表。

二. 分库

  场景:分表能够解决单表数据量过大带来的查询效率下降的问题,但是,却无法给数据库的并发处理能力带来质的提升。面对高并发的读写访问,当数据库master服务器无法承载写操作压力时,不管如何扩展slave服务器,此时都没有意义了。

  因此,我们必须换一种思路,对数据库进行拆分,从而提高数据库写入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分库!

  与分表策略相似,分库可以采用通过一个关键字取模的方式,来对数据访问进行路由,如下图所示:

 

  还是之前的订单表,假设user_id 字段的值为258,将原有的单库分为256个库,那么应用程序对数据库的访问请求将被路由到第二个库(258%256 = 2)。

三. 分库分表

  场景:有时数据库可能既面临着高并发访问的压力,又需要面对海量数据的存储问题,这时需要对数据库既采用分表策略,又采用分库策略,以便同时扩展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以及提升单表的查询性能,这就是所谓的分库分表。

    分库分表的策略比前面的仅分库或者仅分表的策略要更为复杂,一种分库分表的路由策略如下:

  1. 中间变量 = user_id % (分库数量 * 每个库的表数量)
  2. 库 = 取整数 (中间变量 / 每个库的表数量)
  3. 表 = 中间变量 % 每个库的表数量

  同样采用user_id作为路由字段,首先使用user_id 对库数量*每个库表的数量取模,得到一个中间变量;然后使用中间变量除以每个库表的数量,取整,便得到对应的库;而中间变量对每个库表的数量取模,即得到对应的表。

分库分表策略详细过程如下:

 假设将原来的单库单表order拆分成256个库,每个库包含1024个表,那么按照前面所提到的路由策略,对于user_id=262145 的访问,路由的计算过程如下:

  1. 中间变量 = 262145 % (256 * 1024) = 1
  2. 库 = 取整 (1/1024) = 0
  3. 表 = 1 % 1024 = 1

 这就意味着,对于user_id=262145 的订单记录的查询和修改,将被路由到第0个库的第1个order_1表中执行!!!

四,横分纵分

分表又分为横向分表和纵向分表

1)纵向分表

  将本来可以在同一个表的内容,人为划分为多个表。(所谓的本来,是指按照关系型数据库的第三范式要求,是应该在同一个表的。)
分表理由:根据数据的活跃度进行分离,(因为不同活跃的数据,处理方式是不同的)
 
案例:
  对于一个博客系统,文章标题,作者,分类,创建时间等,是变化频率慢查询次数多,而且最好有很好的实时性 的数据,我们把它叫做冷数据。而博客的浏览量,回复数等,类似的统计信息,或者别的变化频率比较高的数据,我们把它叫做活跃数据。所以,在进行数据库结构设计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分表,首先是纵向分表的处理。
这样纵向分表后:
  首先存储引擎的使用不同,冷数据使用MyIsam 可以有更好的查询数据。活跃数据,可以使用Innodb,可以有更好的更新速度。
  其次,对冷数据进行更多的从库配置,因为更多的操作时查询,这样来加快查询速度。对热数据,可以相对有更多的主库的横向分表处理
  其实,对于一些特殊的活跃数据,也可以考虑使用memcache ,redis之类的缓存,等累计到一定量再去更新数据库。或者mongodb 一类的nosql数据库,这里只是举例,就先不说这个。

横向分表

  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来,是把大的表结构,横向切割为同样结构的不同表,如,用户信息表,user_1,user_2等。表结构是完全一样,但是,根据某些特定的规则来划分的表,如根据用户ID来取模划分。
  分表理由:根据数据量的规模来划分,保证单表的容量不会太大,从而来保证单表的查询等处理能力

案例:

  同上面的例子,博客系统。当博客的量达到很大时候,就应该采取横向分割来降低每个单表的压力,来提升性能。例如博客的冷数据表,假如分为100个表,当同时有100万个用户在浏览时,如果是单表的话,会进行100万次请求,而现在分表后,就可能是每个表进行1万个数据的请求(因为,不可能绝对的平均,只是假设),这样压力就降低了很多很多。

https://blog.csdn.net/yuxianjun2012/article/details/54846136 

https://blog.csdn.net/winy_lm/article/details/50708493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dyixia/p/9429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