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ut2读源码记录

首先你得准备一个很简单的struts2的程序,可以发一次请求后能返回一个正确的响应,当然,struts2的源码也要有,我这里用的myeclipse调试的,本来是想用eclipse,因为本人习惯于用eclipse一点,速度,你懂的,不过,我的eclipse装了反编译,不太好调源码,好了,不扯远了,入正题

1,sturts2用的是什么来处理请求的?

请求开始入口,任何一个请求struts都从这里拦截

clipboard

为什么说是拦截,而不是像struts1直接使用的servlet,而且最简单的是配置直接就告诉你了用的是

clipboard

clipboard

直接实现的是clipboard

这个接口,所以,很容易混淆的一个知识点就如可以分清楚了,struts2用的是拦截器

2,struts2到底在请求之前做了些什么?

        发送一个请求,直接被拦截到了StrutsPrepareAndExecuteFilter里了,因为我是用的这个拦截类,我知道还有其他的拦截器可以使用,我这里就不多说了。直接将

clipboard

request,response请求进行了包装,此时,ActionMapping已被初始化了clipboard

但是mapping里有值,所以进入了ExecuteOperations的executeAction方法里

clipboard

我们发现,在这个方法里,只是将这个方法添加了一个参数便提交到了dispatcher.serviceAction方法里了,那这个参数是做什么的了?clipboard

我一一点开查看了一下,发现这个参数里添加了好多一些配置信息,但这只是服务器提供的一些如编码,请求url,超时的系统信息,并不包含struts2配置信息,再按F5追踪详细信息。

此时进入Dispatcher类

在这里我们终于看到了

clipboard

这个字眼,终于开始看到struts的信息了

clipboard

我们发现在这里有个loadedFileNames有三个值,这里是默认的struts默认加载这三个类名的文件,有一种配置方法可能改变这个三个的默认值,但不建议这么使用,因为,struts2也有一个约定熟成的规定,就是约定大于配置的思想。这里提一下是我以前的一个项目配置时,总是出现问题,都不知道是从哪里出了问题,后面突然想起spring也有约定大于配置的不成文的规定,改回后才能正常跑起来。clipboard

当你点开这个配置时,你会发现这里有两个请求,struts框架会处理,一个是我配置的Login框架,另一个我没有配置

clipboard

但我用/test也能访问我的action,但会报一个404的result错误

clipboard

结果是访问了这个action,但是没有找到result,这里就有另一个约定大于配置的问题了,只要你是按照struts规定的写法,struts里所有的action都可以直接用类名小写首字母去后面的action,简单的说就是TestAction,就可以用/test.action来访问

clipboard

在Dispatcher类的serviceAction方法中,mapping参数中的method=null,后面ActionProxy类代理后就默认加上了execute值,则表示,struts2默认会给没有写方法名的action直接访问execute方法。

clipboard

在这里才真正调用到了execute方法,下面是invocation的栈值,可以看到代理类用的StrutsActionProxy,这个里面都封装了反射需要的所有参数

clipboard

到这里,一次请求就到了我们自己定义的action类里面了,如果直接F5继续追踪详细信息,就会到一个拦截器里面来,这里是先拦截器,拦截器再调用invoke方法,实际上就是利用的反射调用,我在论坛里听说用反射会很消耗资源,而且效率非常底,不知道,这里用反射会不会效率不会成为考虑的问题,不管了,我不太懂这方面,反正知道原理就行了。但有一点肯定是正确,程序员写自定义拦截器时一定要考虑效率问题,这个就是自己程序的问题了。

有必要在这里讲一下这个intercepter

struts2默认提供了18种不同类型的拦截器

 

clipboard

拿第一个clipboard

这个类来说吧,如果我们实现一个自己定义的Interceptor,只需要继承自AbstractInterceptor类,重写intercept方法,

然后在struts配置文件里配置一下,这里怎么配置就不详细说明,就可以在每次访问一个action之前先通过拦截器来实现你需要实现的一些业务。所以这个时候应该就比较好理解拦截器的概念了。

先写到这里,以后有时间更新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xwall/p/3159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