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漫谈——软件架构师如何工作

  把一个整体(完成人类生存的所有工作)切分成不同的部分(分工),由不同角色来完成这些分工,并通过建立不同部分相互沟通的机制,使得这些部分能够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并完成这个整体所需要的所有活动,这就是架构。分开解释就是:

  1. 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对目标系统的边界进行界定。
  2. 并对目标系统按某个原则的进行切分。切分的原则,要便于不同的角色,对切分出来的部分,并行或串行开展工作,一般并行才能减少时间。
  3. 并对这些切分出来的部分,设立沟通机制。
  4. 根据3,使得这些部分之间能够进行有机的联系,合并组装成为一个整体,完成目标系统的所有工作。

  根据架构的定义,要做好架构所首先必须具备的能力,就是能够正确的认识概念,能够发现概念背后所代表的问题,进而才能够认识目标领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为做好架构打好基础。事实上,这一能力,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适用的,比如我们如果想要学习一项新的技术,如Hibernate、Spring、PhotoShop、WWW、Internet等等,如果知道这些概念所要解决的问题,学习这些新的技术或者概念就会如虎添翼,快速的入手;学习一个新的领域,也会非常的快速有效;使用这些概念来解释问题,甚至发明新的概念都是很容易的事。为什么强调这个呢,因为做架构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在一个新的领域解决问题,必须要快速进入并掌握这个领域,然后才能够正确的解决问题。

  架构师应该问的第一个正确的问题就是:目标问题是谁的问题。

  当我们处理问题的时候,如果发现自己正在致力于把自己的工作完成,要马上警惕起来,因为这样下去会演变成没有ownership的工作态度。在面对概念的时候,也会不求甚解,最终会导致没有真正的理解概念。

  作为软件工程师或者架构师,我们大部分时候是要去解决别人的问题,“别人”是谁,是值得好好思考的。在这个故事里面,男主人要解决的,实际上是这个家庭晚餐需要吃土豆的问题,目标问题的主体实际上是这个家庭的成员。

  明白了问题的主体,这个主体就自然会带来很多边界约束,比如土豆是要吃的,要给人吃的,而且还是要给自己的家人吃的。“切土豆下锅”这个问题,因为识别了问题的主体,自然而然的就附带了这么多的信息。后续如何煮,是否放高压锅煮,放多少水,煮多长时间等等,就自然而然能够问出来其他问题来了,说不定还能够识别出来,女主人给的这个解决方案可能是有问题的。这个时候才算是真正的明白了问题。可以想象,这样下去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大家都满意的,因为真正的问题解决了。只有真正明白了是谁的问题,才能够真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真正地把自己的问题解决掉,而不是反过来。当明白了问题的主体,我们才可能真正的认识问题是什么。因为问题的主体是问题的隐含边界,边界不确定下来,问题就是不确定的。一旦确定了主体,剩下的就是去搞明白主体有哪些问题。这个就比较直接了,常用的方式就是直接面对主体进行访谈,深入到主体的工作生活当中,体验并感受这些问题,甚至通过数据的反馈来定位问题。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wd1505-1/p/8529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