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产品思维30讲》——机会判断:从一个“点”,看到一个“体“

梁宁产品思维30讲

五个课程模块

  1、同理心:看懂情绪,找到天分

  2、机会判断:从一个“点”,看到一个“体”

  3、系统能力: 组建系统,制造确定和依赖

  4、用户体验:让产品拥有效率、进行演化 

  5、创新模式:找到创新模式,发现新大陆

机会判断:从一个“点”,看到一个“体”

1、点线面体/趋势

  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

怎样做好机会判断

  (1)从你能做到的、能稳定提供的那个“点”开始;

  (2)要看到这条“线”,而不要纠结于当下的“点”;

  (3)当“面”打仗时,“面”上的“点”是有红利的;

  (4)CEO 应该去找到外部势能,为组织赋能。

2、产品机会:找到痛点、痒点、爽点

  痛点不是难受,而是恐惧。爽点是即时满足。痒点是满足虚拟自我

  痛点、定义产品的切入点与重心点。而用户黏度来自痒点的运营。没痒点、不心动。只关注痛点,不体会痒点,用户无感,不懂运营。“抓痒点的运营感”已经成了核心能力。痒点是什么?痒点是逻辑之外的那些小愉悦。

3、为用户绘制“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是按照一定的动机和行为方式,抽象出的用户标签和模型。

  可以用来把握用户特点和喜好。

  第一套用户画像:第一只羊 / 头羊 / 狼

   第一只羊是种子用户,让他得到及时满足,才能引入更多的羊;

  头羊是意见领袖(论坛版主、微博大V、淘宝店主……),当头羊自发管理羊群时,产品就建立了自组织;

  狼是利润的贡献者,如果你向B端收费,那狼就是B端。

  第二套用户画像:大明 / 笨笨 / 小闲

  大明对于自身需求非常了解,核心需求是价格或硬货,忠诚度低;

  笨笨有需求方向,但不明确。可能会逛 10 家店看了 200 条裙子,最后买了一顶帽子……一旦决定了要买的产品,大概率会变成“大明”;

  小闲没有消费需求,单纯为了打发时间。

  两套画像互为补充,你想服务哪种羊,就要按大明、笨笨、小闲,三种不同羊的需求,来设计你的产品。

4、场景:在特定空间/时间,触发用户情绪

什么是场景?

  “场”是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个场就是时间加空间。用户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停留和消费。

  当用户停留在这个空间的时间里,要有情景和互动让用户的情绪触发,并且裹挟用户的意见,这就是场景。 

  如果你没有把它的消费场景考虑进去,这个产品就是不合格的。

场景的核心是在空间加时间点上触发别人的情绪。

总结一下,做好一个产品,规划产品的七个问题: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uweiblogs/p/13431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