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GeekBand设计模式第一周课程

今天看了李老师的设计模式,晚上在此通过记忆整理一下,明天再根据笔记详细整理。

————————通过记忆整理————————————————————————

设计原则 比 设计模式 更本质

目前常用的设计模式有23种,然而这都是方法,更重要的是其中本质的东西:设计原则,设计思想。

分解和抽象

面向对象的三个重要概念是:1、封装  2、继承 3、多态 但是这三个概念都是底层的,在上层上需要使用“抽象”的思想去处理问题。

分解:分而治之,这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问题拆分开来处理

抽象:将问题统一起来看待,找到不考虑细节、更理想化的模型

设计模式的目标是:复用

当处理一个简单,或者不需要变化的问题时,设计模式的不同影响不大。

然而一旦出现变化(客户需求变化,开发平台变化,开发人员变化),那么设计模型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在一系列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可以尽可能小的修改代码,就应付出现的变化。

设计原则

李老师提到了好几条设计原则,

我记忆最深的是三个思想:

1、向下依赖

稳定的模块不要依赖变化的模块。

2、各司其职

每个代码完成其对应的工作,比如“打印”,该类需要被打印,那么就自己实现打印函数。

这样其他类通过该类的基类的虚函数就可以调用该类的函数(多态性)。

3、继承和组合。

如果子类不会使用父类的太多函数,可以考虑使用“组合”的模式,而不是“继承”的模式。

继承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封装”,增加了耦合

————————通过笔记整理————————————————————————

***********第一讲开始********************************************

设计模式主要是一种松耦合设计思想

每一种设计模式,其实是针对某个重复出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在编程过程中,向下是底层思维,向上是抽象思维

底层思维 抽象思维

语言构造

编译转换

内存模型

运行时机制

面向对象

组件封装

设计模式

架构模式

对于问题,人们常用两种解决方法

分解

将问题分解成一个一个的步骤,

建立一个类A类B

如果类C需要使用类A的信息,就包含类A类B作为成员

如果类C需要打印类A的信息,就在类C中撰写打印类A类B的函数

抽象

由于不能掌握全部的复杂对象,选择忽视它的非本质细节,而去处理泛化和理想化的模型

类C并不知道需要为哪个类服务,需要它选择为类A类B的基类服务

类A类B各自实现功能,可以通过虚函数去调用

如果类C需要打印类A,就通过虚函数,动态调用类A的打印函数;

如果类C需要打印类A,就通过虚函数,动态调用类B的打印函数;

软件设计的目标是:复用

***********第一讲结束,第二讲开始********************************************

在代码不出现变化的时候,设计模式的优势看不出来,而一旦出现变化,好的设计模式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面向对象的最大优势是:抵御变化

重新认识面向对象:

1、宏观角度。隔离变化

2、微观角度(具体实现角度)。各个部分各司其职,完成各自的功能。

3、对象是什么?

从语言实现角度,对象就是代码和数据的集合

从规格层面,对象是一系列可被使用的公共接口

从概念角度,对象是拥有责任的抽象

面向对象设计模型的8大原则

依赖倒置原则(DIP)

1、高层模块(稳定)不应该依赖于低层模块(变化),二者都依赖于抽象(稳定)

2、抽象(稳定)不应该依赖于实现细节(变化),实现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稳定)

稳定不能依赖变化

开放封闭原则(OCP)

对扩展开放,对更改封闭

类模块应该是可扩展的,但不可修改

(对于“变化”,用“增加”去应对)

单一职责原则(SRP)

一个类应该仅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

(变化的方向隐含类的责任)

Liskov替换原则(LSP)

子类必须能够替换它们的基类(反映的是is-A的关系)

接口隔离原则(ISP)

不应该强迫客户程序依赖它们不用的方法

接口要小而完备

优先使用对象组合,而不是类继承

类继承通常是“白箱复用”,对象组合通常为“黑箱复用”

继承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封装性,子类父类的耦合度高

而对象组合只要求对象有良好定义的接口

封装变化点 使用封装来创建对象之间的分界层,让设计者可以只对一侧进行修改,而不影响另外一侧
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

不将变量类型声明为某个特定的具体类,而是声明为某个接口

客户程序无需知道对象的具体类型,只需要知道接口

(老师提到,产业强盛的标志是“接口标准化”)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设计模式,还需要多体会。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uqi/p/4719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