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知识点

HTML&CSS:
对Web标准的理解、浏览器内核差异、兼容性、hack、CSS基本功:布局、盒子模型、选择器优先级、
HTML5、CSS3、Flexbox

JavaScript:
数据类型、运算、对象、Function、继承、闭包、作用域、原型链、事件、RegExp、JSON、Ajax、
DOM、BOM、内存泄漏、跨域、异步装载、模板引擎、前端MVC、路由、模块化、Canvas、ECMAScript 6、Nodejs

其他:
移动端、响应式、自动化构建、HTTP、离线存储、WEB安全、优化、重构、团队协作、可维护、易用性、SEO、UED、架构、职业生涯、快速学习能力

1、DOM结构 —— 两个节点之间可能存在哪些关系以及如何在节点之间任意移动。

2、DOM操作 ——如何添加、移除、移动、复制、创建和查找节点等。

3、事件 —— 如何使用事件,以及IE和标准DOM事件模型之间存在的差别。

4、XMLHttpRequest —— 这是什么、怎样完整地执行一次GET请求、怎样检测错误。

5、严格模式与混杂模式 —— 如何触发这两种模式,区分它们有何意义。

6、盒模型 —— 外边距、内边距和边框之间的关系,及IE8以下版本的浏览器中的盒模型

7、块级元素与行内元素 —— 怎么用CSS控制它们、以及如何合理的使用它们

8、浮动元素 ——怎么使用它们、它们有什么问题以及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9、HTML与XHTML ——二者有什么区别,你觉得应该使用哪一个并说出理由。

10、JSON —— 作用、用途、设计结构。


ajax,原型链,闭包,websocket,h5的本地缓存


对web标准的理解:
https://www.cnblogs.com/leeshine-luo/p/5234444.html
遵循HTML标签语义的重要性。Web标准的其中一个要求是低配置的兼容性:当用户禁用图片、禁用CSS或禁用JS的时候,我们仍能够让他有效的浏览网页内容。众所周知强制alt属性就是为禁用图片时的兼容性作考虑。而正确的遵循HTML标签的语义,则是保证禁用CSS时的兼容性。只有当正确使用了HTML标签,我们的网页在“CSS裸奔”的时候,才会仍然让人看得出哪里是导航菜单,哪里是文章标题,日历表格也不会分崩离析。
https://www.jianshu.com/p/659c6a0989c5
1. WEB标准
WEB标准不是某一个标准,而是一系列标准的集合。网页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结构(Structure)、表现(Presentation)和行为(Behavior)。对应的标准也分三方面:结构化标准语言主要包括XHTML和XML,表现标准语言主要包括CSS,行为标准主要包括对象模型(如W3C DOM)、ECMAScript等。这些标准大部分由万维网联盟(起草和发布,也有一些是其他标准组织制订的标准,比如ECMA(European Computer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的ECMAScript标准。

上面一段话是百度百科对WEB标准的解释,我简单总结如下:

结构:html
表现:css
行为:js(dom文档对象模型 + ecmascript核心 + bom浏览器对象模型)
WEB标准(结构、表现、行为分离)有哪些优点呢?

易于维护:只需更改CSS文件,就可以改变整站的样式
页面响应快:HTML文档体积变小,响应时间短
可访问性:语义化的HTML(结构和表现相分离的HTML)编写的网页文件,更容易被屏幕阅读器识别
设备兼容性:不同的样式表可以让网页在不同的设备上呈现不同的样式
搜索引擎:语义化的HTML能更容易被搜索引擎解析,提升排名
2. 可用性、可维护性、可访问性
可用性:产品是否容易上手,用户体验怎么样,可用性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可维护性:出现问题时,修复bug的成本低则维护性好,还有一点是代码能够被其他开发人员理解,毕竟我们不是一个人再做产品
可访问性:就是所有人(盲人)都能理解你的网页。


浏览器内核差异:
https://www.cnblogs.com/ada-zheng/p/4308581.html
浏览器的内核是分为两个部分的,一是渲染引擎,另一个是JS引擎。现在JS引擎比较独立,内核更加倾向于说渲染引擎。负责对网页语法的解释(如HTML、JavaScript)并渲染(显示)网页。 所以,通常所谓的浏览器内核也就是浏览器所采用的渲染引擎,渲染引擎决定了浏览器如何显示网页的内容以及页面的格式信息。不同的浏览器内核对网页编写语法的解释也有不同,因此同一网页在不同的内核的浏览器里的渲染(显示)效果也可能不同,这也是网页编写者需要在不同内核的浏览器中测试网页显示效果的原因。
先来大致了解一下浏览器都是怎么干活的:
  1. 用户输入网址(假设是个html页面,并且是第一次访问),浏览器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返回html文件;
  2. 浏览器开始载入html代码,发现<head>标签内有一个<link>标签引用外部CSS文件;
  3. 浏览器又发出CSS文件的请求,服务器返回这个CSS文件;
  4. 浏览器继续载入html中<body>部分的代码,并且CSS文件已经拿到手了,可以开始渲染页面了;
  5. 浏览器在代码中发现一个<img>标签引用了一张图片,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此时浏览器不会等到图片下载完,而是继续渲染后面的代码;
  6. 服务器返回图片文件,由于图片占用了一定面积,影响了后面段落的排布,因此浏览器需要回过头来重新渲染这部分代码;
  7. 浏览器发现了一个包含一行Javascript代码的<script>标签,赶快运行它;
  8. Javascript脚本执行了这条语句,它命令浏览器隐藏掉代码中的某个

(style.display=”none”)。杯具啊,突然就少了这么一个元素,浏览器不得不重新渲染这部分代码;
  9. 终于等到了</html>的到来,浏览器泪流满面……
  10. 等等,还没完,用户点了一下界面中的“换肤”按钮,Javascript让浏览器换了一下<link>标签的CSS路径;
  11. 浏览器召集了在座的各位
<span><ul><li>们,“大伙儿收拾收拾行李,咱得重新来过……”,浏览器向服务器请
  求了新的CSS文件,重新渲染页面。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ulinzi/p/8205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