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4. 树中距离之和, 后序遍历,自底向下的解决方案!

给定一个无向、连通的树。树中有 N 个标记为 0...N-1 的节点以及 N-1 条边 。第 i 条边连接节点 edges[i][0] 和 edges[i][1]。
返回一个表示节点 i 与其他所有节点距离之和的列表 ans。
输入: N = 6, edges = [[0,1],[0,2],[2,3],[2,4],[2,5]]
输出: [8,12,6,10,10,10]
解释:
如下为给定的树的示意图:

  0
 / 
1   2
   /|
  3 4 5

我们可以计算出 dist(0,1) + dist(0,2) + dist(0,3) + dist(0,4) + dist(0,5) 也就是 1 + 1 + 2 + 2 + 2 = 8。 因此,answer[0] = 8,以此类推。

思路:

很容易想到一个树形动态规划:定义 dp[u] 表示以 u 为根的子树,它的所有子节点到它的距离之和,同时定义 sz[u] 表示以 u 为根的子树的节点数量,不难得出如下的转移方程:

[dp[u] = sum_{v∈son[u]}(dp[v] + sz[v]) ]

(sz[v]) 表示以(v)为根节点的子数有多少个节点,包括(v)(dp[u]) 表示以 (u) 为根节点,到这棵树的所有子节点的距离之和。

我们遍历整棵树,从叶子节点开始自底向上递推到根节点(root) 即能得出最后的答案为 (dp[root])。在描述点与点的拓扑关系的时候,常常使用邻接表来表示,临界表的索引往往表示第几个节点,索引指向的数组,表示与这个节点直接相连的有哪些节点。通过上述特性构造点与点之间的拓扑关系。

假设 (u)某个后代节点(后代节点与夫节点直接相连)为 (v),如果要算 (v) 的答案,本来我们要以 (v) 为根来进行一次树形动态规划。但是利用已有的信息,我们可以考虑树的形态做一次改变,让 (v) 换到根的位置,(u) 变为其孩子节点(也就是二叉树旋转一下),同时维护原有的 (dp) 信息。在这一次的转变中,我们观察到除了 (u)(v)(dp) 值,其他节点的 (dp) 值都不会改变,因此只要更新 (dp[u])(dp[v]) 的值即可。

那么我们来看 (v) 换到根的位置的时候怎么利用已有信息求出 (dp[u])(dp[v]) 的值。重新回顾第一次树形动态规划的转移方程,我们可以知道当 (u) 变为 (v) 的孩子的时候 (v) 不在 (u) 的后代集合 (son[u]) 中了,因此此时 (dp[u]) 需要减去 (v) 的贡献,即

[dp[u]=dp[u]−(dp[v]+sz[v]) ]

同时 (sz[u]) 也要相应减去 (sz[v])

(v) 的后代节点集合中多出了 (u),因此 (dp[v]) 的值要由 (u) 更新上来,即

[dp[v]=dp[v]+(dp[u]+sz[u]) ]

同时 (sz[v]) 也要相应加上 (sz[u])

class Solution {
public:
    vector<int> ans, sz, dp;
    vector<vector<int>> graph;

    void dfs(int u, int f) {
        sz[u] = 1;
        dp[u] = 0;
        for (auto& v: graph[u]) {
            if (v == f) {
                continue;
            }
            dfs(v, u);
            dp[u] += dp[v] + sz[v];
            sz[u] += sz[v];
        }
    }

    void dfs2(int u, int f) {
        ans[u] = dp[u];
        for (auto& v: graph[u]) {
            if (v == f) {
                continue;
            }
            int pu = dp[u], pv = dp[v];
            int su = sz[u], sv = sz[v];

            dp[u] -= dp[v] + sz[v];
            sz[u] -= sz[v];
            dp[v] += dp[u] + sz[u];
            sz[v] += sz[u];

            dfs2(v, u);

            dp[u] = pu, dp[v] = pv;
            sz[u] = su, sz[v] = sv;
        }
    }

    vector<int> sumOfDistancesInTree(int N, vector<vector<int>>& edges) {
        ans.resize(N, 0);
        sz.resize(N, 0);
        dp.resize(N, 0);
        graph.resize(N, {});
        for (auto& edge: edges) {
            int u = edge[0], v = edge[1];
            graph[u].emplace_back(v);
            graph[v].emplace_back(u);
        }
        dfs(0, -1);
        dfs2(0, -1);
        return ans;
    }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sl-hitsz/p/13773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