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模式---之--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属于对象的行为模式,其用意就是针对一组算法,将每一个算法封装到具有共同接口的独立的类中,从而使得它们可以相互替换。策略模式使得算法可以在不影响客户端的情况下发生变化。
策略模式 是对算法的包装,是把使用算法的责任和算法本身分割开,委派给不同的对象管理。策略模式通常把一个系列的算法包装到一系列的策略类里,作为一个抽象策略类的子类。
这个模式涉及三个角色
1.环境(Context)角色:持有一个Strategy类的引用
2.抽象策略(Strategy)角色:抽象角色,通常由一个接口或抽象类实现,此角色给出所有具体策略类所需要的接口
3.具体策略(ConcreteStrategy)角色:包装了相关的算法或行为
 
示例代码:
 1 public class StrategyTest {
 2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3         //此处可以灵活加入想要具体策略类
 4         Context con = new Context(new ConcreteStrategy());
 5         con.contextInterface();
 6     }
 7 
 8 }
 9 //环境角色
10 class Context{
11     private Strategy strategy;
12     public Context(Strategy s){
13         this.strategy = s;
14     }
15     //策略方法
16     public void contextInterface(){
17         strategy.strategyInterface();
18     }
19 }
20 //抽象策略类
21 abstract class Strategy{
22     public abstract void strategyInterface();
23 }
24 //具体策略类
25 class ConcreteStrategy extends Strategy{
26 
27     @Override
28     public void strategyInterface() {
29         System.out.println("Do strategy");
30     }
31     
32 }
在下面情况下应当使用策略模式:
1.如果一个系统里有许多类,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它们的行为,那么使用策略模式可以动态地让一个对象在许多行为中选择一种行为
2.一个系统需要动态地在几种算法中选择一种。那么这些算法可以包装到一个个的具体算法类里面,而这些算法类都是一个抽象类的子类。
3.一个系统的算法使用的数据不可以让客户端知道。策略模式可以避免让客户端涉及到不必要接触到的复杂的和只与算法有关的数据
4.如果一个对象有很多的行为,如果不恰当的模式,这些行为就只好使用重的条件选择语句来实现。此时,使用策略模式,把这些行为转移到相应的具体策略类里面,就可以避免使用难以维护的多重选择语句,并体现面向对象设计
 
优点:
1.提供了管理相关的算法族的办法
2.提供了可以替换继承关系的办法。继承可以处理多种算法或行为。如果不用策略模式,那么使用算法或行为的环境类就可能会有一些子类,每一个子类提供了一个不同的算法或行为。这样算法和行为的使用者混在一起,从而不可能再独立演化。类继承使得动态改变算法或行为变得 不可能
3.可以避免使用多重条件转移语句。多重条件转移语句不易维护,它把采取那一种算法或采取那一种行为的使用者和算法或行为本身混在一起,统统列在一个多重转移语句里,比使用继承的办法还要原始和落后。
 
策略模式缺点:
1.客户端必须知道所有的策略类,并自行决定使用那一个策略类
2.策略模式造成很多的策略类。有时,可 以通过把依赖于环境的状态保存到客户端里面,而将策略类设计成可以共享的,这样策略类实例可以被不同客户端使用。可以使用享元模式来减少对象的数量。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n398/p/3233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