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例技术以及应用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一个概念,知道它是什么有可能很简单,但是知道如何正确的运用它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用例就是这样。

 

用例可以从用例图、用例简述、用例规约和用例实现几部分。

 

用例图描述了软件系统为用户或者外部系统提供的服务,用例图最重要的元素是参与者和用例,参与者是与系统交互的角色或系统,它既可以是使用系统的用户,也可以是和系统有直接交互关系的系统。用例描述了系统能为外部参与者提供的功能,用例的名称应该从参与者的角度进行描述,并以动词开头,这样可以通过‘读图’清晰的获得用例图的语义。

 

用例图通过确定与本系统交互的角色或外部系统、描述系统必须提供的功能的方式,清晰的界定了系统的功能范围。

 

用例简述是指通过简单的文字对用例的功能进行描述,一般而言,用例简述应该包含成功场景的简单描述。

 

用例简述是一项非常轻便的技术,很多敏捷方法都通过类似用例简述的技术捕获和交流需求,如极限编程中的用户故事卡、特征驱动开发中的特征等。

 

如果想对系统的功能进行范而不深的描述,可以采用‘用例图+用例简述’的方式。

 

用例规约是对用例的详细描述,一般包括简要说明、主事件流、备选事件流、前置条件、后置条件和优先级等。用例规约主要目的是界定软件系统的行为需求。

 

使用用例规约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1. 用例规约是以用户未中心展开的。

2. 用了规约不仅关注正常流程,也关注异常流程。

3. 很多需求是不需要进行用例规约的,直接使用用例简述就可以了。

4. 不要拘泥于用例规约的格式,可以根据具体需求,添加或者删减。

5. 用例规约中不应该包括用户界面原型,两者可以是平行进行的。

 

用例实现是从功能需求向设计方案过度的纽带,通过分析一组关键用例的用例实现,可以获得未来系统的理想化的职责模型,它的重点是识别组成软件系统的高级职责块、规划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个职责模型是规划架构机制、满足高质量属性要求的武器。

 

要开发一个软件系统,不同层次的涉众提出需求时所站的立场不同,层次也不同。用户方的决策层会站在组织高度,从业务层面提出需求;用户更关心自己的工作如何完成、需要哪些功能来进行辅助;而最后要开发的,是实实在在的软件要提供的行为。这就是需求的3个层次:

  1. 业务需求:组织要达到的目标。
  2. 用户需求:用户使用系统来做什么。
  3. 行为需求:开发人员需要实现什么。

 

用例图从总体上反映了用户需求,而用例简述和用例分别是行为需求的简化描述和详细描述,用例实现则属于设计范畴。

 

用例图作为功能需求的范而不深的总体描述,是比较稳定的。

用例简述中不涉及细节,因此也是比较稳定的。

用例规约通过交互序列的方式描述功能需求,受需求变化影响比较大。

参考文献

《软件架构设计》   温昱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ing011203/p/1262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