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8168里面给出了这样的样例:

 

只是这个例子中使用的是计时出航的基线转弯,因此,与我们的计距离出航基线转弯保护区有些差异,所以有点不好照搬经验。

按照规范当进场航迹 在 基线转弯的出航边 左右各30°时,才能够直接进入基线转弯(进入角度可扩张到基线转弯入航边的反方向上)。我们按照出航边夹角30°,画出进场保护区如下图所示:

为了方便说明,我们从下往上,从1到4,对保护区边线进行编号。

1号线与基线转弯保护区边界直接相交。

2号线与基线转弯保护区按照半径4630m进行衔接。(使用CAD中的Fillet命令)

3号线按照半径4630m画圆弧,并添加该圆弧与基线出航段主区边界的共切线。

4号线按照半径9260m画圆弧,并添加该圆弧与基线出航段副区边界的共切线。

整理之后得到下面的图形:

这个图形看起来与我们常见的基线转弯保护区似乎一点也不像,为什么?因为,多数时候,IAF点的高度较高,超障满足要求,很多人在绘图时就省去了进场保护区衔接的这一步骤。还有不少软件模板将基线转弯保护区画成一个封闭的“水滴”形,久而久之的就形成了固化的 “水滴”形状的意识。

新的问题又来了,与进场保护区衔接之后,会发现,基线转弯导航台附近的保护区,会被融合到进场保护区与出航段的共切线之内,那么进入段的保护区还有绘制的必要么?

简单来看是没什么必要,规范中就是这么规定的,严谨起见,还是先画上为好。

 

试用版软件下载地址:

 

今天就聊到这里,下次再见!

 

 

以上绘图过程,仅代表个人分析过程,不代表本人所在公司或所处行业的标准流程,请谨慎参考。如有疏漏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尽快加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