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垃圾回收机制和python的垃圾回收

1.    首先这是一个特别热门的面试考点,这个问题只要回答的全面基本上这一轮面试就过了

2.   JVM内存模型

        其中线程共享的和线程私有的两大模块,方法区,堆是共享的 

                       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程序计数器是私有的

                      垃圾回收必然是再共享模块中进行的,方法区是加载类模板的这些一般不会被回收

                      只有我们的堆(heap)是不停创建对象的,所以只有堆这一块涉及到垃圾回收

   

  3.堆(heap) 

  1. JVM内存划分为堆内存和非堆内存,堆内存分为年轻代(Young Generation)、老年代(Old Generation),非堆内存就一个永久代(Permanent Generation)。
  2. 年轻代又分为Eden和Survivor区。Survivor区由FromSpace和ToSpace组成。Eden区占大容量,Survivor两个区占小容量,默认比例是8:1:1。
  3. 堆内存用途:存放的是对象,垃圾收集器就是收集这些对象,然后根据GC算法回收。
  4. 非堆内存用途:永久代,也称为方法区,存储程序运行时长期存活的对象,比如类的元数据、方法、常量、属性等。

在JDK1.8版本废弃了永久代,替代的是元空间(MetaSpace),元空间与永久代上类似,都是方法区的实现,他们最大区别是:元空间并不在JVM中,而是使用本地内存。
元空间有注意有两个参数:

    • MetaspaceSize :初始化元空间大小,控制发生GC阈值
    • MaxMetaspaceSize : 限制元空间大小上限,防止异常占用过多物理内存
  • -Xms :设置初始分配大小,默认为物理内存的1/64.
  • -Xmx :设置最大分配内存,默认为物理内存的1/4.
  • Xmn :新生代分配内存大小。
  • -XX:+PrintCGDetails :输出详细GC处理日志。

 垃圾回收算法:

  1.标记清除

    标记-清除算法将垃圾回收分为两个阶段:标记阶段和清除阶段。

    在标记阶段首先通过根节点(GC Roots),标记所有从根节点开始的对象,未被标记的对象就是未被引用的垃圾对象。然后,在清除阶段,清除所有未被标记的对象。

    适用场合:

      •     存活对象较多的情况下比较高效
      •     适用于年老代(即旧生代)

    缺点:

      •     容易产生内存碎片,再来一个比较大的对象时(典型情况:该对象的大小大于空闲表中的每一块儿大小但是小于其中两块儿的和),会提前触发垃圾回收
      •     扫描了整个空间两次(第一次:标记存活对象;第二次:清除没有标记的对象)

  2.复制算法

    从根集合节点进行扫描,标记出所有的存活对象,并将这些存活的对象复制到一块儿新的内存(图中下边的那一块儿内存)上去,之后将原来的那一块儿内存(图中上边的那一块儿内存)全部回收掉

 

 

    现在的商业虚拟机都采用这种收集算法来回收新生代。

    适用场合:

    •   存活对象较少的情况下比较高效
    •     扫描了整个空间一次(标记存活对象并复制移动)
    •   适用于年轻代(即新生代):基本上98%的对象是"朝生夕死"的,存活下来的会很少

    缺点:

    •   需要一块儿空的内存空间
    •   需要复制移动对象

  3.标记整理

    复制算法的高效性是建立在存活对象少、垃圾对象多的前提下的。

    这种情况在新生代经常发生,但是在老年代更常见的情况是大部分对象都是存活对象。如果依然使用复制算法,由于存活的对象较多,复制的成本也将很高。

 

 

    标记-压缩算法是一种老年代的回收算法,它在标记-清除算法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优化。

    首先也需要从根节点开始对所有可达对象做一次标记,但之后,它并不简单地清理未标记的对象,而是将所有的存活对象压缩到内存的一端。之后,清理边界外所有的空间。这种方法既避免了碎片的产生,又不需要两块相同的内存空间,因此,其性价比比较高。

 

  4.分代收集算法

    分代收集算法就是目前虚拟机使用的回收算法,它解决了标记整理不适用于老年代的问题,将内存分为各个年代。一般情况下将堆区划分为老年代(Tenured Generation)和新生代(Young Generation),在堆区之外还有一个代就是永久代(Permanet Generation)。

    在不同年代使用不同的算法,从而使用最合适的算法,新生代存活率低,可以使用复制算法。而老年代对象存活率搞,没有额外空间对它进行分配担保,所以只能使用标记清除或者标记整理算法。

 

 

2、垃圾回收机制

根据深入详解JVM内存模型与JVM参数详细配置所说,年轻代分为Eden区和survivor区(两块儿:from和to),且Eden:from:to==8:1:1。

 

jvm内存结构

1)新产生的对象优先分配在Eden区(除非配置了-XX:PretenureSizeThreshold,大于该值的对象会直接进入年老代);

2)当Eden区满了或放不下了,这时候其中存活的对象会复制到from区。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存活下来的对象from区都放不下,则这些存活下来的对象全部进入年老代。之后Eden区的内存全部回收掉。

3)之后产生的对象继续分配在Eden区,当Eden区又满了或放不下了,这时候将会把Eden区和from区存活下来的对象复制到to区(同理,如果存活下来的对象to区都放不下,则这些存活下来的对象全部进入年老代),之后回收掉Eden区和from区的所有内存。

4)如上这样,会有很多对象会被复制很多次(每复制一次,对象的年龄就+1),默认情况下,当对象被复制了15次(这个次数可以通过:-XX:MaxTenuringThreshold来配置),就会进入年老代了。

5)当年老代满了或者存放不下将要进入年老代的存活对象的时候,就会发生一次Full GC(这个是我们最需要减少的,因为耗时很严重)。

垃圾回收有两种类型:Minor GC 和 Full GC。

1.Minor GC

对新生代进行回收,不会影响到年老代。因为新生代的 Java 对象大多死亡频繁,所以 Minor GC 非常频繁,一般在这里使用速度快、效率高的算法,使垃圾回收能尽快完成。

2.Full GC

也叫 Major GC,对整个堆进行回收,包括新生代和老年代。由于Full GC需要对整个堆进行回收,所以比Minor GC要慢,因此应该尽可能减少Full GC的次数,导致Full GC的原因包括:老年代被写满、永久代(Perm)被写满和System.gc()被显式调用等。

二、垃圾回收算法总结

1.年轻代:复制算法

1) 所有新生成的对象首先都是放在年轻代的。年轻代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快速的收集掉那些生命周期短的对象。

2) 新生代内存按照8:1:1的比例分为一个eden区和两个survivor(survivor0,survivor1)区。一个Eden区,两个 Survivor区(一般而言)。大部分对象在Eden区中生成。回收时先将eden区存活对象复制到一个survivor0区,然后清空eden区,当这个survivor0区也存放满了时,则将eden区和survivor0区存活对象复制到另一个survivor1区,然后清空eden和这个survivor0区,此时survivor0区是空的,然后将survivor0区和survivor1区交换,即保持survivor1区为空, 如此往复。

3) 当survivor1区不足以存放 eden和survivor0的存活对象时,就将存活对象直接存放到老年代。若是老年代也满了就会触发一次Full GC(Major GC),也就是新生代、老年代都进行回收。

4) 新生代发生的GC也叫做Minor GC,MinorGC发生频率比较高(不一定等Eden区满了才触发)。

2.年老代:标记-清除或标记-整理

1) 在年轻代中经历了N次垃圾回收后仍然存活的对象,就会被放到年老代中。因此,可以认为年老代中存放的都是一些生命周期较长的对象。

2) 内存比新生代也大很多(大概比例是1:2),当老年代内存满时触发Major GC即Full GC,Full GC发生频率比较低,老年代对象存活时间比较长,存活率标记高。

以上这种年轻代与年老代分别采用不同回收算法的方式称为"分代收集算法",这也是当下企业使用的一种方式

3. 每一种算法都会有很多不同的垃圾回收器去实现,在实际使用中,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做出选择就好。

垃圾收集器;

7种垃圾收集器:Serial、ParNew、Parallel Scavenge、Serial Old、Parallel Old、CMS、G1,如果没记错的话,还有一种叫做zgc

(1). Serial垃圾收集器:

Serial是最基本、历史最悠久的垃圾收集器,使用复制算法,曾经是JDK1.3.1之前新生代唯一的垃圾收集器。

Serial是一个单线程的收集器,它不仅仅只会使用一个CPU或一条线程去完成垃圾收集工作,并且在进行垃圾收集的同时,必须暂停其他所有的工作线程,直到垃圾收集结束。

Serial垃圾收集器虽然在收集垃圾过程中需要暂停所有其他的工作线程,但是它简单高效,对于限定单个CPU环境来说,没有线程交互的开销,可以获得最高的单线程垃圾收集效率,因此Serial垃圾收集器依然是java虚拟机运行在Client模式下默认的新生代垃圾收集器。

(2). ParNew垃圾收集器:

ParNew垃圾收集器其实是Serial收集器的多线程版本,也使用复制算法,除了使用多线程进行垃圾收集之外,其余的行为和Serial收集器完全一样,ParNew垃圾收集器在垃圾收集过程中同样也要暂停所有其他的工作线程。

ParNew收集器默认开启和CPU数目相同的线程数,可以通过-XX:ParallelGCThreads参数来限制垃圾收集器的线程数。

ParNew虽然是除了多线程外和Serial收集器几乎完全一样,但是ParNew垃圾收集器是很多java虚拟机运行在Server模式下新生代的默认垃圾收集器。

 

(3).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也是一个新生代垃圾收集器,同样使用复制算法,也是一个多线程的垃圾收集器,它重点关注的是程序达到一个可控制的吞吐量(Thoughput,CPU用于运行用户代码的时间/CPU总消耗时间,即吞吐量=运行用户代码时间/(运行用户代码时间+垃圾收集时间)),高吞吐量可以最高效率地利用CPU时间,尽快地完成程序的运算任务,主要适用于在后台运算而不需要太多交互的任务。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提供了两个参数用于精准控制吞吐量:

a.-XX:MaxGCPauseMillis:控制最大垃圾收集停顿时间,是一个大于0的毫秒数。

b.-XX:GCTimeRation:直接设置吞吐量大小,是一个大于0小于100的整数,也就是程序运行时间占总时间的比率,默认值是99,即垃圾收集运行最大1%(1/(1+99))的垃圾收集时间。

Parallel Scavenge是吞吐量优先的垃圾收集器,它还提供一个参数:-XX:+UseAdaptiveSizePolicy,这是个开关参数,打开之后就不需要手动指定新生代大小(-Xmn)、Eden与Survivor区的比例(-XX:SurvivorRation)、新生代晋升年老代对象年龄(-XX:PretenureSizeThreshold)等细节参数,虚拟机会根据当前系统运行情况收集性能监控信息,动态调整这些参数以达到最大吞吐量,这种方式称为GC自适应调节策略,自适应调节策略也是ParallelScavenge收集器与ParNew收集器的一个重要区别。

 

(4).Serial Old收集器:

Serial Old是Serial垃圾收集器年老代版本,它同样是个单线程的收集器,使用标记-整理算法,这个收集器也主要是运行在Client默认的java虚拟机默认的年老代垃圾收集器。

在Server模式下,主要有两个用途:

a.在JDK1.5之前版本中与新生代的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搭配使用。

b.作为年老代中使用CMS收集器的后备垃圾收集方案。

新生代Serial与年老代Serial Old搭配垃圾收集过程图:

新生代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与ParNew收集器工作原理类似,都是多线程的收集器,都使用的是复制算法,在垃圾收集过程中都需要暂停所有的工作线程。

新生代Parallel Scavenge/ParNew与年老代Serial Old搭配垃圾收集过程图:



(5).Parallel Old收集器:

Parallel Old收集器是Parallel Scavenge的年老代版本,使用多线程的标记-整理算法,在JDK1.6才开始提供。

在JDK1.6之前,新生代使用ParallelScavenge收集器只能搭配年老代的Serial Old收集器,只能保证新生代的吞吐量优先,无法保证整体的吞吐量,Parallel Old正是为了在年老代同样提供吞吐量优先的垃圾收集器,如果系统对吞吐量要求比较高,可以优先考虑新生代Parallel Scavenge和年老代Parallel Old收集器的搭配策略。

新生代Parallel Scavenge和年老代Parallel Old收集器搭配运行过程图:

(6).CMS收集器:

Concurrent mark sweep(CMS)收集器是一种年老代垃圾收集器,其最主要目标是获取最短垃圾回收停顿时间,和其他年老代使用标记-整理算法不同,它使用多线程的标记-清除算法。

最短的垃圾收集停顿时间可以为交互比较高的程序提高用户体验,CMS收集器是Sun HotSpot虚拟机中第一款真正意义上并发垃圾收集器,它第一次实现了让垃圾收集线程和用户线程同时工作。

CMS工作机制相比其他的垃圾收集器来说更复杂,整个过程分为以下4个阶段:

a.初始标记:只是标记一下GC Roots能直接关联的对象,速度很快,仍然需要暂停所有的工作线程。

b.并发标记:进行GC Roots跟踪的过程,和用户线程一起工作,不需要暂停工作线程。

c.重新标记:为了修正在并发标记期间,因用户程序继续运行而导致标记产生变动的那一部分对象的标记记录,仍然需要暂停所有的工作线程。

d.并发清除:清除GC Roots不可达对象,和用户线程一起工作,不需要暂停工作线程。

由于耗时最长的并发标记和并发清除过程中,垃圾收集线程可以和用户现在一起并发工作,所以总体上来看CMS收集器的内存回收和用户线程是一起并发地执行。

CMS收集器工作过程:

CMS收集器有以下三个不足:

a. CMS收集器对CPU资源非常敏感,其默认启动的收集线程数=(CPU数量+3)/4,在用户程序本来CPU负荷已经比较高的情况下,如果还要分出CPU资源用来运行垃圾收集器线程,会使得CPU负载加重。

b. CMS无法处理浮动垃圾(Floating Garbage),可能会导致Concurrent ModeFailure失败而导致另一次Full GC。由于CMS收集器和用户线程并发运行,因此在收集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垃圾产生,这些垃圾出现在标记过程之后,CMS无法在本次收集中处理掉它们,只好等待下一次GC时再将其清理掉,这些垃圾就称为浮动垃圾。

CMS垃圾收集器不能像其他垃圾收集器那样等待年老代机会完全被填满之后再进行收集,需要预留一部分空间供并发收集时的使用,可以通过参数-XX:CMSInitiatingOccupancyFraction来设置年老代空间达到多少的百分比时触发CMS进行垃圾收集,默认是68%。

如果在CMS运行期间,预留的内存无法满足程序需要,就会出现一次ConcurrentMode Failure失败,此时虚拟机将启动预备方案,使用Serial Old收集器重新进行年老代垃圾回收。

c. CMS收集器是基于标记-清除算法,因此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不连续的内存碎片,如果无法找到一块足够大的连续内存存放对象时,将会触发因此Full GC。CMS提供一个开关参数-XX:+UseCMSCompactAtFullCollection,用于指定在Full GC之后进行内存整理,内存整理会使得垃圾收集停顿时间变长,CMS提供了另外一个参数-XX:CMSFullGCsBeforeCompaction,用于设置在执行多少次不压缩的Full GC之后,跟着再来一次内存整理。

(7).G1收集器:

Garbage first垃圾收集器是目前垃圾收集器理论发展的最前沿成果,相比与CMS收集器,G1收集器两个最突出的改进是:

a.基于标记-整理算法,不产生内存碎片。

b.可以非常精确控制停顿时间,在不牺牲吞吐量前提下,实现低停顿垃圾回收。

G1收集器避免全区域垃圾收集,它把堆内存划分为大小固定的几个独立区域,并且跟踪这些区域的垃圾收集进度,同时在后台维护一个优先级列表,每次根据所允许的收集时间,优先回收垃圾最多的区域。

区域划分和优先级区域回收机制,确保G1收集器可以在有限时间获得最高的垃圾收集效率。

Java虚拟机常用的垃圾收集器相关参数如下:

参数

描述

UseSerialGC

虚拟机运行在Client模式的默认值,打开此开关参数后,
使用Serial+Serial Old收集器组合进行垃圾收集。

UseParNewGC

打开此开关参数后,使用ParNew+Serial Old收集器组合进
行垃圾收集。

UseConcMarkSweepGC

打开此开关参数后,使用ParNew+CMS+Serial Old收集器组
合进行垃圾收集。Serial Old作为CMS收集器出现Concurrent 
Mode Failure的备用垃圾收集器。

UseParallelGC

虚拟机运行在Server模式的默认值,打开此开关参数后,
使用Parallel Scavenge+Serial Old收集器组合进行垃圾收集。

UseParallelOldGC

打开此开关参数后,
使用Parallel Scavenge+Parallel Old收集器组合进行垃圾收集。

SurvivorRation

新生代内存中Eden区域与Survivor区域容量比值,默认是8,即
Eden:Survivor=8:1.

PretenureSizeThreshold

直接晋升到年老代的对象大小,设置此参数后,超过该大小的
对象直接在年老代中分配内存。

MaxTenuringThreshold

直接晋升到年老代的对象年龄,每个对象在一次Minor GC之后还
存活,则年龄加1,当年龄超过该值时进入年老代。

UseAdaptiveSizePolicy

java虚拟机动态自适应策略,动态调整年老代对象年龄和各个区域大小。

HandlePromotionFailure

是否允许担保分配内存失败,即整个年老代空间不足,而整个新生代中Eden和Survivor对象都存活的极端情况。

ParallelGCThreads

设置并行GC时进行内存回收的线程数。

GCTimeRation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运行时间占总时间比率。

MaxGCPauseMillis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最大GC停顿时间。

CMSInitiatingOccupancyFraction

设置CMS收集器在年老代空间被使用多少百分比之后触发垃圾收集,默认是68%。

UseCMSCompactAtFullCollection

设置CMS收集器在完成垃圾收集之后是否进行一次内存整理。

CMSFullGCsBeforeCompaction

设置CMS收集器在进行多少次垃圾收集之后才进行一次内存整理。

zgc垃圾收集器

 逻辑上一次ZGC分为Mark(标记)、Relocate(迁移)、Remap(重映射)三个阶段

  • Mark: 所有活的对象都被记录在对应Page的Livemap(活对象表,bitmap实现)中,以及对象的Reference(引用)都改成已标记(Marked0或Marked1)状态
  • Relocate: 根据页面中活对象占用的大小选出的一组Page,将其中的活对象都复制到新的Page,并在额外的forward table(转移表)中记录对象原地址和新地址对应关系
  • Remap: 所有Relocated的活对象的引用都重新指向了新的正确的地址

  实现上,由于想要将所有引用都修正过来需要跟Mark阶段一样遍历整个对象图,所以这次的Remap会与下一次的Remark阶段合并。所以在GC的实现上是2个阶段,即Mark&Remap阶段和Relocate阶段

标记
  GC循环的第一部分是标记。标记包括查找和标记运行中的应用程序可以访问的所有堆对象,换句话说,查找不是垃圾的对象。
  
  ZGC的标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STW,其中GC roots被标记为活对象。 GC roots类似于局部变量,通过它可以访问堆上其他对象。 如果一个对象不能通过遍历从roots开始的对象图来访问,那么应用程序也就无法访问它,则该对象被认为是垃圾。从roots访问的对象集合称为Live集。GC roots标记步骤非常短,因为roots的总数通常比较小。
  该阶段完成后,应用程序恢复执行,ZGC开始下一阶段,该阶段同时遍历对象图并标记所有可访问的对象。 在此阶段期间,读屏障针使用掩码测试所有已加载的引用,该掩码确定它们是否已标记或尚未标记,如果尚未标记引用,则将其添加到队列以进行标记。
  在遍历完成之后,有一个最终的,时间很短的的Stop The World阶段,这个阶段处理一些边缘情况(我们现在将它忽略),该阶段完成之后标记阶段就完成了。

  
重定位
  GC循环的下一个主要部分是重定位。重定位涉及移动活动对象以释放部分堆内存。 为什么要移动对象而不是填补空隙? 有些GC实际是这样做的,但是它导致了一个不幸的后果,即分配内存变得更加昂贵,因为当需要分配内存时,内存分配器需要找到可以放置对象的空闲空间。 相比之下,如果可以释放大块内存,那么分配内存就很简单,只需要将指针递增新对象所需的内存大小即可。
  ZGC将堆分成许多页面,在此阶段开始时,它同时选择一组需要重定位活动对象的页面。选择重定位集后,会出现一个Stop The World暂停,其中ZGC重定位该集合中root对象,并将他们的引用映射到新位置。与之前的Stop The World步骤一样,此处涉及的暂停时间仅取决于root的数量以及重定位集的大小与对象的总活动集的比率,这通常相当小。所以不像很多收集器那样,暂停时间随堆增加而增加。

  移动root后,下一阶段是并发重定位。 在此阶段,GC线程遍历重定位集并重新定位其包含的页中所有对象。 如果应用程序线程试图在GC重新定位对象之前加载它们,那么应用程序线程也可以重定位该对象,这可以通过读屏障(在从堆加载引用时触发)实现,这可确保应用程序看到的所有引用都已更新,并且应用程序不可能同时对重定位的对象进行操作。

  GC线程最终将对重定位集中的所有对象重定位,然而可能仍有引用指向这些对象的旧位置。 GC可以遍历对象图并重新映射这些引用到新位置,但是这一步代价很高昂。 因此这一步与下一个标记阶段合并在一起。在下一个GC周期的标记阶段遍历对象对象图的时候,如果发现未重映射的引用,则将其重新映射,然后标记为活动状态。

实际上不管哪一个垃圾收集器都有一个stop all world这个流程,垃圾收集器的不断扩展,只是为了减少stop all world的时间(stop all world 的意思是暂停用户线程)

python垃圾回收(类比JVM,大致上是一样的)

  • 引用计数(python默认):记录该对象当前被引用的次数,每当新的引用指向该对象时,它的引用计数ob_ref加1,每当该对象的引用失效时计数ob_ref减1,一旦对象的引用计数为0,该对象立即被回收
  • 标记清除:第一段给所有活动对象标记,第二段清除非活动对象
  • 分代回收:python将内存根据对象的存活时间划分为不同的集合,每个集合称为一个代,比如有年轻代、中年代、老年代,年轻代最先被回收

引用计数

Python语言默认采用的垃圾收集机制是『引用计数法 Reference Counting』,该算法最早George E. Collins在1960的时候首次提出,50年后的今天,该算法依然被很多编程语言使用,『引用计数法』的原理是:每个对象维护一个ob_ref字段,用来记录该对象当前被引用的次数,每当新的引用指向该对象时,它的引用计数ob_ref加1,每当该对象的引用失效时计数ob_ref减1,一旦对象的引用计数为0,该对象立即被回收,对象占用的内存空间将被释放。它的缺点是需要额外的空间维护引用计数,这个问题是其次的,不过最主要的问题是它不能解决对象的“循环引用”,因此,也有很多语言比如Java并没有采用该算法做来垃圾的收集机制。(这个基本和JVM的差不多)

 在这个例子中程序执行完del语句后,A、B对象已经没有任何引用指向这两个对象,但是这两个对象各包含一个对方对象的引用,虽然最后两个对象都无法通过其它变量来引用这两个对象了,这对GC来说就是两个非活动对象或者说是垃圾对象,但是他们的引用计数并没有减少到零。因此如果是使用引用计数法来管理这两对象的话,他们并不会被回收,它会一直驻留在内存中,就会造成了内存泄漏(内存空间在使用完毕后未释放)。为了解决对象的循环引用问题,Python引入了标记-清除和分代回收两种GC机制。

标记清除

『标记清除(Mark—Sweep)』算法是一种基于追踪回收(tracing GC)技术实现的垃圾回收算法。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标记阶段,GC会把所有的『活动对象』打上标记,第二阶段是把那些没有标记的对象『非活动对象』进行回收。那么GC又是如何判断哪些是活动对象哪些是非活动对象的呢?

对象之间通过引用(指针)连在一起,构成一个有向图,对象构成这个有向图的节点,而引用关系构成这个有向图的边。从根对象(root object)出发,沿着有向边遍历对象,可达的(reachable)对象标记为活动对象,不可达的对象就是要被清除的非活动对象。根对象就是全局变量、调用栈、寄存器。

mark-sweepg

在上图中,我们把小黑圈视为全局变量,也就是把它作为root object,从小黑圈出发,对象1可直达,那么它将被标记,对象2、3可间接到达也会被标记,而4和5不可达,那么1、2、3就是活动对象,4和5是非活动对象会被GC回收。

标记清除算法作为Python的辅助垃圾收集技术主要处理的是一些容器对象,比如list、dict、tuple,instance等,因为对于字符串、数值对象是不可能造成循环引用问题。Python使用一个双向链表将这些容器对象组织起来。不过,这种简单粗暴的标记清除算法也有明显的缺点:清除非活动的对象前它必须顺序扫描整个堆内存,哪怕只剩下小部分活动对象也要扫描所有对象。

分代回收

分代回收是一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操作方式,Python将内存根据对象的存活时间划分为不同的集合,每个集合称为一个代,Python将内存分为了3“代”,分别为年轻代(第0代)、中年代(第1代)、老年代(第2代),他们对应的是3个链表,它们的垃圾收集频率与对象的存活时间的增大而减小。新创建的对象都会分配在年轻代,年轻代链表的总数达到上限时,Python垃圾收集机制就会被触发,把那些可以被回收的对象回收掉,而那些不会回收的对象就会被移到中年代去,依此类推,老年代中的对象是存活时间最久的对象,甚至是存活于整个系统的生命周期内。同时,分代回收是建立在标记清除技术基础之上。分代回收同样作为Python的辅助垃圾收集技术处理那些容器对象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hr-blogs/p/GC_NotesForReferen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