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管理09_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总结与展望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除了定性评估、半定量评估、基于业务线LOB评估外,还包括合规基线评估、基于流程的安全评估、基于应用生命周期评估等等,这些都是在基本的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按评估目的进行了局部必要的改变,其评估的核心方法并没有改变,在此就不再一一进行介绍。

前面六篇文章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大体上进行了一个梳理,在《沧海桑田,看风险评估在这十五年间的变化与演进》中我也曾对风险评估发展过程进行过阐述,今天来对风险评估做一个总结和展望,将这个话题做个结尾。

一、风险评估由专业性向普及性转变

从职能及技能发展来看,最初风险评估必须由专业安服团队实施,实施人员需要具备必要的知识、方法与技能,可以说风险评估是具有比较高专业性的一项工作,一般人员甚至是部分安全从业者是无法胜任的。

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随着标准的普及与实践方法的推广,了解、熟悉、掌握安全评估的人越来越多,风险评估的思想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风险评估方法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与运用。

而从信息安全与风险管理的发展来看,风险评估已经变成了非常基础的必要功能,融入信息安全与风险管理的方方面面。就像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钢七连一样,它的职能并没有消失,只是不再需要单独存在,变成了一种基础必备的素质,融入进每个战斗单元。

二、风险评估方法由复杂向简化转变

通过风险要素模型可以看出,风险的构成必须包含资产、威胁和弱点,三个要素缺一都无法构成风险。而产生威胁和弱点的源头,就是资产具有价值,所以早期的风险评估方法都强调先收集资产,再评估资产所面临的威胁和弱点,然后进行风险的计算与评价。

在早期狭义的信息安全范畴中,基于资产风险评估方法是没有问题的,但就像在《信息安全内涵与外延》中提到的那样,信息安全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除了资产直接面临着很多的威胁和弱点外,其它领域(业务、IT)出现隐患或问题时,资产作为受害者也面临着风险。

简单来讲,资产是风险源头的情况,采用基于资产的风险评估可以,资产不是风险源头只是受害者时,采用基于资产的风险评估并不合适。这也是为什么除了基于资产风险评估外,还有定性安全评估、基于流程安全评估等评估方法存在的原因。

当前风险评估的方法与形式并不是重点,因为如何评估出来的风险并不重要,能够抓住风险并以最成本有效的方式解决掉风险才是根本,正所谓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才是好猫。

二、风险评估由周期任务向安全运营转变

风险评估一直以来都是由专职人员使用专业的工具来实施,既然是人工实施就需要周期性的执行,而执行的周期因每个单位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各有不同,有的单位按周、按月执行,有的单位按季度甚至每年进行评估。

既然是人工周期性执行,风险处置的及时性就会收到影响,两次风险评估间隔期间就是风险暴露时间,在强调「主动安全防御」的今天,这显然是跟不上形势的。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是通过安全平台将风险评估进行实时、在线处置,将周期性任务转向持续安全运营。安全平台建设的方向分为风险基础分析、风险动态监测、安全事件响应三个方面:

风险基础分析简单说就是把弱点评估从线下搬到线上,通过资产管理平台建立保护对象信息库,包括IP、域名、端口、系统类型等,形成在线风险分析的基础范围。建立漏洞平台汇聚通用漏洞、特定漏洞、基线配置不当等情报信息,并通过漏洞情报与特定资产自动化匹配,实现资产弱点的在线分析与实时告警。

风险动态监测简单说就是把威胁评估从线下搬到线上,通过安全事件管理平台(SIEM)形成安全威胁在线分析,利用告警合并、关联分析、机器学习海量的威胁事件去重并降低误报率,再辅助在线威胁情报、资产信息进一步丰富威胁事件描述,实现资产威胁的在线分析与实时告警。

安全事件响应简单说就是实现资产弱点、威胁的自动化、半自动化、或人工流程化的处置,不管是哪种处置的方式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提高告警准确率(至少80%以上),并将基于时间的告警排序变化为基于风险的告警排序(先发生的不见得优先处置),只有做到这两点所谓的安全处置脚本、安全自动化编排才有实现的可能(仅仅是可能)。

总结:风险评估的平台化、运营化无疑是未来的趋势,目前看来基于资产、弱点的风险基础分析误报率低、安全分析成本小,但目前资产、弱点要素打通比较难,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积累;而基于威胁要素的风险动态监测目前产品、解决方案比较多,但似乎还无法摆脱误报高、安全分析投入大的困局;安全事件响应的效果取决于风险基础分析与动态监测的成熟度,目前仍然处于疯炒概念的阶段,短期内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eyanxy/p/13812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