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m and bom

这是浏览器运行时中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1、BOM 浏览器对象模型

提供了独立于内容而与浏览器窗口进行交互的对象。描述了与浏览器进行交互的方法和接口,可以对浏览器窗口进行访问和操作,譬如可以弹出新的窗口,改变状态栏中的文本,对Cookie的支持,IE还扩展了BOM,加入了ActiveXObject类,可以通过js脚本实例化ActiveX对象等等)

2、DOM 文档对象模型

DOM是针对XML的基于树的API。描述了处理网页内容的方法和接口,是HTML和XML的API,DOM把整个页面规划成由节点层级构成的文档。DOM本身是与语言无关的API,它并不与Java,JavaScript或其他语言绑定。

背景介绍:

DOM= Document Object Model,文档对象模型,DOM可以以一种独立于平台和语言的方式访问和修改一个文档的内容和结构。换句话说,这是表示和处理一个HTML或XML文档的常用方法。有一点
DOMDOM
很重要,DOM的设计是以对象管理组织(OMG)的规约为基础的,因此可以用于任何编程语言。最初人们把它认为是一种让JavaScript在浏览器间可移植的方法,不过DOM的应用已经远远超出这个范围。Dom技术使得用户页面可以动态地变化,如可以动态地显示或隐藏一个元素,改变它们的属性,增加一个元素等,Dom技术使得页面的交互性大大地增强。 [1] 
DOM实际上是以面向对象方式描述的文档模型。DOM定义了表示和修改文档所需的对象、这些对象的行为和属性以及这些对象之间的关系。可以把DOM认为是页面上数据和结构的一个树形表示,不过页面当然可能并不是以这种树的方式具体实现。
通过 JavaScript,您可以重构整个 HTML 文档。您可以添加、移除、改变或重排页面上的项目。
要改变页面的某个东西,JavaScript 就需要获得对 HTML 文档中所有元素进行访问的入口。这个入口,连同对 HTML 元素进行添加、移动、改变或移除的方法和属性,都是通过文档对象模型来获得的(DOM)。
在 1998 年,W3C 发布了第一级的 DOM 规范。这个规范允许访问和操作 HTML 页面中的每一个单独的元素。
所有的浏览器都执行了这个标准,因此,DOM 的兼容性问题也难觅踪影了。
DOM 可被 JavaScript 用来读取、改变 HTML、XHTML 以及 XML 文档。
DOM 被分为不同的部分(核心、XML及HTML)和级别(DOM Level 1/2/3):

DOM

DOM 是遵循 W3C(万维网联盟)的标准。
DOM 定义了访问 HTML 和 XML 文档的标准:
"W3C 文档对象模型 (DOM) 是中立于平台和语言的接口,它允许程序和脚本动态地访问和更新文档的内容、结构和样式。"
W3C DOM 标准被分为 3 个不同的部分:
  • 核心 DOM - 针对任何结构化文档的标准模型
  • XML DOM - 针对 XML 文档的标准模型
  • HTML DOM - 针对 HTML 文档的标准模型

XML DOM

XML DOM 是: [1] 
  • 用于 XML 的标准对象模型
  • 用于 XML 的标准编程接口
  • 中立于平台和语言
  • W3C 标准
XML DOM 定义了所有 XML 元素的对象和属性,以及访问它们的方法(接口)。
换句话说:XML DOM 是用于获取、更改、添加或删除 XML 元素的标准。

HTML DOM

HTML DOM 是: [2] 
  • HTML 的标准对象模型
  • HTML 的标准编程接口
  • W3C 标准
HTML DOM 定义了所有 HTML 元素的对象和属性,以及访问它们的方法(接口)。
换言之,HTML DOM 是关于如何获取、修改、添加或删除 HTML 元素的标准。

DOM的分级

编辑
根据W3C DOM规范,DOM是HTMLXML的应用编程接口(API),DOM将整个页面映射为一个由层次节点组成的文件。有1级、2级、3级共3个级别。

1级DOM

1级DOM在1998年10月份成为W3C的提议,由DOM核心与DOM HTML两个模块组成。DOM核心能映射以XML为基础的文档结构,允许获取和操作文档的任意部分。DOM HTML通过添加HTML专用的对象与函数对DOM核心进行了扩展。

2级DOM

DOMDOM
鉴于1级DOM仅以映射文档结构为目标,DOM 2级面向更为宽广。通过对原有DOM的扩展,2级DOM通过对象接口增加了对鼠标和用户界面事件(DHTML长期支持鼠标与用户界面事件)、范围、遍历(重复执行DOM文档)和层叠样式表(CSS)的支持。同时也对DOM 1的核心进行了扩展,从而可支持XML命名空间。
2级DOM引进了几个新DOM模块来处理新的接口类型:
DOM视图:描述跟踪一个文档的各种视图(使用CSS样式设计文档前后)的接口;
DOM事件:描述事件接口;
DOM样式:描述处理基于CSS样式的接口;
DOM遍历与范围:描述遍历和操作文档树的接口;

3级DOM

3级DOM通过引入统一方式载入和保存文档和文档验证方法对DOM进行进一步扩展,DOM3包含一个名为“DOM载入与保存”的新模块,DOM核心扩展后可支持XML1.0的所有内容,包括XML Infoset、 XPath、和XML Base。

0级DOM

当阅读与DOM有关的材料时,可能会遇到参考0级DOM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并没有标准被称为0级DOM,它仅是DOM历史上一个参考点(0级DOM被认为是在Internet Explorer 4.0 与Netscape Navigator4.0支持的最早的DHTML)。

节点

根据 DOM,HTML 文档中的每个成分都是一个节点。
DOM 是这样规定的:
整个文档是一个文档节点
每个 HTML 标签是一个元素节点
包含在 HTML 元素中的文本是文本节点
每一个 HTML 属性是一个属性节点
注释属于注释节点

Node 层次

节点彼此都有等级关系。
HTML 文档中的所有节点组成了一个文档树(或节点树)。HTML 文档中的每个元素、属性、文本等都代表着树中的一个节点。树起始于文档节点,并由此继续伸出枝条,直到处于这棵树最低级别的所有文本节点为止。
下面这个图片表示一个文档树(节点树):
节点树示意图节点树示意图

文档树

请看下面这个HTML文档:
<html>
<head>
<title>DOM Tutorial</title>
</head>
<body>
<h1>DOM Lesson one</h1>
<p>Hello world!</p>
</body>
</html>
上面所有的节点彼此间都存在关系
除文档节点之外的每个节点都有父节点。举例,<head> 和 <body> 的父节点是 <html> 节点,文本节点 "Hello world!" 的父节点是 <p> 节点。
大部分元素节点都有子节点。比方说,<head> 节点有一个子节点:<title> 节点。<title> 节点也有一个子节点:文本节点 "DOM Tutorial"。
当节点分享同一个父节点时,它们就是同辈(同级节点)。比方说,<h1> 和 <p>是同辈,因为它们的父节点均是 <body> 节点。
节点也可以拥有后代,后代指某个节点的所有子节点,或者这些子节点的子节点,以此类推。比方说,所有的文本节点都是 <html>节点的后代,而第一个文本节点是 <head> 节点的后代。
节点也可以拥有先辈。先辈是某个节点的父节点,或者父节点的父节点,以此类推。比方说,所有的文本节点都可把 <html> 节点作为先辈节点。

访问节点

编辑
你可通过若干种方法来查找您希望操作的元素:
通过使用 getElementById() 和 getElementsByTagName() 方法
通过使用一个元素节点的 parentNode、firstChild 以及 lastChild 属性
getElementById() 和 getElementsByTagName() 这两种方法,可查找整个 HTML 文档中的任何 HTML 元素。
这两种方法会忽略文档的结构。假如您希望查找文档中所有的 <p> 元素,getElementsByTagName() 会把它们全部找到,不管 <p> 元素处于文档中的哪个层次。同时,getElementById() 方法也会返回正确的元素,不论它被隐藏在文档结构中的什么位置。
这两种方法会向您提供任何你所需要的 HTML 元素,不论它们在文档中所处的位置!
getElementById() 可通过指定的 ID 来返回元素:
getElementById() 语法
document.getElementById("ID");注释:getElementById() 无法工作在 XML 中。在 XML 文档中,您必须通过拥有类型 id 的属性来进行搜索,而此类型必须在 XML DTD 中进行声明。
getElementsByTagName() 方法会使用指定的标签名返回所有的元素(作为一个节点列表),这些元素是您在使用此方法时所处的元素的后代。
getElementsByTagName() 可被用于任何的 HTML 元素:
getElementsByTagName() 语法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标签名称");或者:
document.getElementById('ID').getElementsByTagName("标签名称");

实例 1

下面这个例子会返回文档中所有 <p> 元素的一个节点列表: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p");

实例 2

下面这个例子会返回所有 <p> 元素的一个节点列表,且这些 <p> 元素必须是 id 为 "maindiv" 的元素的后代:
document.getElementById('maindiv').getElementsByTagName("p");

节点列表

当我们使用节点列表时,通常要把此列表保存在一个变量中,就像这样:
var x=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p");现在,变量 x 包含着页面中所有 <p> 元素的一个列表,并且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的索引号来访问这些 <p> 元素。
注释:索引号从 0 开始。
您可以通过使用 length 属性来循环遍历节点列表:
var x=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p"); for (var i=0;i<x.length;i++) { // do something with each paragraph }您也可以通过索引号来访问某个具体的元素。
要访问第三个 <p> 元素,您可以这么写:
var y=x[2];
parentNode、firstChild以及lastChild
这三个属性 parentNode、firstChild 以及 lastChild 可遵循文档的结构,在文档中进行“短距离的旅行”。
请看下面这个 HTML 片段: [1] 
<table>
<tr>
<td>John</td>
<td>Doe</td>
<td>Alaska</td>
</tr>
</table>
在上面的HTML代码中,第一个 <td> 是 <tr> 元素的首个子元素(firstChild),而最后一个 <td> 是 <tr>元素的最后一个子元素(lastChild)。
此外,<tr> 是每个 <td>元 素的父节点(parentNode)。
对 firstChild 最普遍的用法是访问某个元素的文本:
var x=[a paragraph]; var text=x.firstChild.nodeValue;parentNode 属性常被用来改变文档的结构。假设您希望从文档中删除带有 id 为 "maindiv" 的节点:
var x=document.getElementById("maindiv"); x.parentNode.removeChild(x);首先,您需要找到带有指定 id 的节点,然后移至其父节点并执行 removeChild() 方法。
 

优点和缺点

编辑
DOM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易用性强,使用DOM时,将把所有的XML文档信息都存于内存中,并且遍历简单,支持XPath,增强了易用性。
DOM的缺点主要表现在:效率低,解析速度慢,内存占用量过高,对于大文件来说几乎不可能使用。另外效率低还表现在大量的消耗时间,因为使用DOM进行解析时,将为文档的每个element、attribute、processing-instruction和comment都创建一个对象,这样在DOM机制中所运用的大量对象的创建和销毁无疑会影响其效率。
 

BOM:

 

(浏览器对象模型(BrowserObjectModel))

BOM(Browser Object Model) 是指浏览器对象模型,是用于描述这种对象与对象之间层次关系的模型,浏览器对象模型提供了独立于内容的、可以与浏览器窗口进行互动的对象结构。BOM由多个对象组成,其中代表浏览器窗口的Window对象是BOM的顶层对象,其他对象都是该对象的子对象。[1]
 
中文名:
指浏览器对象模型
外文名:
Browser Object Model
缩    写:
BOM
概    念:
描述对象与对象之间层次关系模型

主要功能

编辑
1. 弹出新浏览器窗口的能力;
2. 移动、关闭和更改浏览器窗口大小的能力;
3. 可提供WEB浏览器详细信息的导航对象;
4.可提供浏览器载入页面详细信息的本地对象;
5 .可提供用户屏幕分辨率详细信息的屏幕对象;
6. 支持Cookies;
7. Internet Explorer对BOM进行扩展以包括ActiveX对象类,可以通过JavaScript来实现ActiveX对象。

DOM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易用性强,使用DOM时,将把所有的XML文档信息都存于内存中,并且遍历简单,支持XPath,增强了易用性。
DOM的缺点主要表现在:效率低,解析速度慢,内存占用量过高,对于大文件来说几乎不可能使用。另外效率低还表现在大量的消耗时间,因为使用DOM进行解析时,将为文档的每个element、attribute、processing-instrUCtion和comment都创建一个对象,这样在DOM机制中所运用的大量对象的创建和销毁无疑会影响其效率。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dyg/p/9855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