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思考,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

【书名】:《思考,快与慢》

【作者】:[美] 丹尼尔·卡尼曼

【时间】:2020年10月27日

【 序言 】

◆ 对别有见地的闲谈有所期待是进行严厉的自我批评的强大动力,其作用比新年计划更大,更能提升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决策能力。

◆ 工作中的乐趣使我们变得格外有耐心,人在放松惬意的情况下,更容易取得完美的结果。

◆ 人们把相似度当成一种简单的启发手段(简单的说就是经验法则),对经验法则的依赖必然会导致人们判断时的成见。

◆ 社会科学家也是如此。他们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为人性,认为大多数关于人类特有行为的讨论都应以此为背景,这一观点几乎从未受到质疑。

◆ 我们总是把自己和被调查设计的全部问题都写进文章里,这些问题可以为读者提供范例,使其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如何受认知性成见牵绊的。

◆ 专家们的直觉往往很准确,这种准确性与其说是启发法在发生作用,还不如说是长期实践的结果。

◆ 这就是启发法的核心观点:当面对难题时,我们往往会对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却忽略了自己已经置换了原始问题这个事实。

【第1章: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

◆ 这个关于“猩猩”的研究阐述了与我们大脑相关的两个重要事实:我们会忽视显而易见的事,也会忽视自己屏蔽了这些事的事实。

◆ 提到认知错觉,最常被问及的问题就是能否避免这种错觉。妥协:学会区别常会出现重大错误的情境,在风险很高的时候,尽力避免这些错误。

◆ 示例——系统1和系统2

“他有印象,只是其中一部分是幻想。”

“这纯粹是系统1的反应,她在意识到危险之前就果断采取了行动。”

“这是你系统1的想法,放慢速度,听听系统2的看法吧。”

【第2章:电影的主角和配角】

◆ 瞳孔是衡量与思维活动形影不离的生理刺激的标尺,我们可以通过瞳孔了解大脑的运行状况。

◆ 慢思考最耗费脑力的思考形式就是那些催你思考的形式。

◆ 示例——注意力和努力

“我不会在开车的时候想破脑袋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会使瞳孔扩散的任务,太费神了!”

“他在运用最省力法则,能不多想就不多想。”

“她没有忘记开会的事,只是会议开始时她完全在想别的事情,根本没有听到你在说什么。”

“我的脑海中最先出现的想法是来自系统1的直觉。我必须得从头到尾思索一遍,三思而后行。”

【第3章: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 尽管没有作过系统的研究,但我认为,不断转换任务和提高大脑运转速度从本质上说是不会让人感到快乐的,人们总是尽可能避开这种情况,这就说了为什么最省力法则能成为法则。

◆ 体验过心流的人将其描述为“一种将大脑注意力毫不费力地集中起来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使人忘却时间的概念,忘掉自己,也忘掉自身问题”,他们对这种状态所带来的愉悦感的描述非常吸引人,来哈里称之为“最优体验”。

◆ 过多关注自己完成一项任务的结果,就会被其短时记忆增加毫无意义的思想负担,进而影响其整体表现。

◆ 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此时这件事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你就会很不情愿或是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这种现象被命名为自我损耗。

◆ 示例——自我控制

“连续工作几小时,她也不会感到吃力,她处于一种‘心流’中。”

“在长达一天的会议之后,他的自我意识出现一定程度的损耗。因此他决定采用标准的操作流程,不再去想这个问题了。”

“他从来不去想自己的话是否有道理。他是特别习惯用懒惰的系统2呢,还是总是非常累?”

“不幸的是,她总是喜欢凭直觉随口就说,也许连表达感谢都词不达意吧,弱弱的系统2啊。”

【第4章:联想的神奇力量】

◆ 你觉得自己很了解自己,但其实你错了。

◆ 示例——启动效应

“这些人都穿着刻板的制服,看到他们时我们的大脑中是不会有什么创造性想法的。”

“这个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能否对它有个清晰的认识多半要看你的大脑的工作方式。”

“他们的作用就是发现问题,而他们也的确发现了很多问题。”

“系统1编了一个故事,而系统2也相信了这个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种体验。”

“我让自己微笑,这样做我也的确感觉好多了!”

【第5章:你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

◆ 如果某个判断是基于认知放松或认知紧张作出的,那就一定会造成错觉。任何能使联想机制运行更轻松,更顺利的事物都会使我们心生偏见。

◆ 曝光效应,又称多看效应、(简单、单纯)暴露效应等,是指个体接触一个刺激的次数越频繁,个体对该刺激就越喜欢的现象。

◆ 重复曝光的结果有益于机体适应其所处的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环境。这一效应能使机体鉴别出安全的物品和栖息地,是最为原始的社会性依附的基础。因此,重复曝光构成了社会组织和社会整合的基础,而社会组织与社会整合又是心理稳定与社会稳定的基础。

◆ 好心情使系统2放松对行为的控制:当人们心情好时,直觉和创造力会增强,但也会放松警惕,易犯逻辑性错误,这种关联与曝光效应一样,在生理上也讲得通。

◆ 示例——认知放松

“不要只是因为字体不清晰就否定他们的商务计划。”

“我们一定愿意相信这个观点,因为总有人这样想,但还是三思而后行吧。”

“熟悉了,就会喜欢,这就是一种曝光效应。”

“我今天心情很好,我的系统2也比平时懒惰,我得格外小心了。”

【第6章: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 因果性直觉的特点是本书一再出现的主题,因为人们总是很不恰当地将因果性思考用于需要统计论证的情境中。统计性思维总是根据事物的不同类别和总体性质得出个案的结论。可惜是,系统1并不具备这种推理能力,而系统2通过学习可以进行统计性思考,但几乎没有人接受过必要的相关训练。

◆ 示例——常态和原因

“若最后发现第二个申请人也是我的一个老朋友,我就不会像看到第一个来申请的朋友那么惊讶了。只要情节稍微有重复,一种新的体验也就不那么新鲜了。”

“当我们调查人们对这些产品的反馈时,一定要确定关注的不只是平均水平。我们应该看到所有哦的常态反应。”

“她接受不了自己只是运气不好这个解释,她需要一个有前因后果的解释,否则她会认为是有人在故意破坏她的工作。”

【第7章:字母“B”与数字“13”】

◆ 喜爱(或讨厌)某个人就会喜爱(或讨厌)这个人的全部——包括你还没有观察到方面——这种倾向就叫做光环效应。

◆ 示例——过早下结论

“她对这个人的管理技能一无所知。之所以对他印象很好,是因为曾经听他作过一次精彩的报告。”

“在讨论之前大家先独自考虑一下这个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观点的相互干扰,这样更利于集思广益。”

“他们看了一份优质的咨询报告就作了一个重大决定,他们并没意识到自己掌握的信息其实很少。”

“他们并不想了解更多信息,因为那样可能会破坏整个故事情节。他们更愿意相信眼见即为事实。”

【第8章: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

◆ 不过,想要使刻意计算的结果很精确并非易事:我们计算的结果往往比自己想要的或需要的要多。这种过量计算的过程就体现了“思维的发散性”。

◆ 示例——判断问题

“评价一个人是否有吸引力是一种基本判断,不管你是否想这样做,这种评价都是不由自主进行的,也会对你产生影响。”

“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些线路,这些线路可以从脸型来判断一个人统领大局的能力,即他看上去有些领导气质。”

“如果强度与罪行不匹配,惩罚则不可能公正。就像是你可以用光的亮度来与音量的大小匹配一样。”

“关于思路的发散性,有这样一个明确的例子:他被问及是否认为这家公司财力雄厚时,他想到的却是该公司令其钟情的产品。”

【第9章: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

◆ “启发”这一术语是指协助寻找各种难题的恰当答案的简单过程,虽然找到的答案常常并不完美。

◆ 一旦加入情感因素,结论对论证的主导作用便会最大程度地凸显出来。

◆ 自我批评是系统2的功能之一。但在态度方面,系统2更像是系统1各种情感的赞许者而非批评者,也可以说是其各种情感的转让者而非实施者。

◆ 示例——替代和启发法

“还记得我们绞尽脑汁去回答的那个问题吗?我们是不是把它换成了一个简单点的问题呢?”

“别人问我们的问题是这位候选人是否会成功,但我们要回答的问题似乎是他是否能成功应对采访。咱们还是别顾左右而言他了。”

“他喜欢这个项目,因此他认为该项目投入少,回报高。这是情感启发式的一个典型案例。”

“我们将去年的表现作为依据来预测公司未来几年的表现。这个依据能作为有效参照吗?我们还需要其他什么信息才能作出正确预测?”

系统1 的特点:

◆ 生成印象、感觉和倾向;当系统2支持这些行为时,它们就会成为信仰、态度和意图。

◆ 自主且快速运行,只需付出较少努力,甚至不用付出努力,没有自主控制的感觉。

◆ 当发现(搜索)特殊形式时,能接受系统2编控来调动注意力。

◆ 在接受了一定的训练后,能够做出熟练的回应,产生直觉。

◆ 为联想记忆激发出来的各种想法创造连贯形式。

◆ 将认知放松感和真理错觉、愉快的感觉以及放松的警惕感联系起来。

◆ 区分常态中令人惊奇之事。

◆ 推断原因和意图。

◆ 忽略歧义,按奈住心中的疑问。

◆ 夸大情感的一致性(光环效应)

◆ 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证据上,忽略不存在的证据(眼见即为事实)。

◆ 作一些基本估测。

◆ 通过常态和原型来表现集合,但不要将两者看成一个整体。

◆ 通过测量确定不同程度对应的匹配物(比如音量的大小)。

◆ 真正去计算,而不是空想(思维的发散性)。

◆ 有时用简单点的问题替代难题(启发性)。

◆ 对变化的感知比对形态的感知更敏锐(前景理论)。

◆ 对可能性作出过高估计。

◆ 对数量越来越不敏感(心理物理学)。

◆ 对损失的反应比获得更强烈(损失厌恶)。

◆ 严密设计决策问题,分别进行讨论。

【第10章: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

◆ 系统1非常擅长一种思维模式——自动且毫不费力地识别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即使有时这种关系根本就不存在,它也会这样认定。

◆ 没有接受过统计学方面训练的人是出色的“直觉性统计学家”。

◆ 对于统计直觉应抱有一些怀疑,只要条件允许,都应采用计算方法来确定样本规模,而不是依靠直觉印象作决定。

◆ 小数定律包含在大脑工作的两个重要部分:

1、夸大对小样本的信任只是众多错觉中的一种——比起信息的可靠度,我们会更加注重信息本身的内容,其结果就是我们将周围的世界变得比数据所能证明的更加简单和统一。在想象的世界中过早下结论比在现实中更有把握。

2、统计学家的很多观察研究都可归结到因果关系的解释上,但他们却不承认是这样的。许多事实其实只是巧合,包括事件的采样。对偶发事件作出因果关系的解释必然是错误的。

◆ 示例——小数定律

“没错,自从这个新执行总裁接手后,电影制片厂已经制作了3部优秀电影。不过,现在说他老练还为时过早。”
“统计学家能够估算出这个交易新手表现出来的强劲势头是否是偶然的,所以在咨询统计学家之前,我不会相信他就是个天才。”

“观察的样本太小,所以不能作出任何推断。我们不要遵从小数定律。”

“在我们有足够大的样本之前,我计划对实验结果暂时保密。否则,我们会有过早下结论的风险。”

【第11章: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 我们研究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也很重要,因此你应该记住它的名字:锚定效应。

◆ 系统1理解句子的方式就是尽量相信其内容的真实性,它对相应想法的选择性激活会产生一系列的系统性误差,这些误差会使我们更容易受骗,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想法。

◆ 锚定效应研究有一个重要发现,即锚定值显然是任意的,它也许和可能有信息价值的锚定值一样有效。

◆ 启发实验的主要寓意是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会受当时的环境影响,且这种影响比我们了解或想象的要大。

◆ 示例——锚定

“我们想要收购得公司给我们看了他们的商业计划,其中包括他们希望得到的收益。我们不应该让那个数字影响到我们的思路。将其放置一边。”

“计划是为最佳情况设计的方案。当我们预计实际结果时,要避开计划的锚定效应。想想计划出现失误的各种方式也不失为执行计划的一个方式。”

“我们商谈的目标是让他们锚定在这个数字上。”

“我们要清楚一点,如果那就是他们的提案,那么商谈就此结束吧,我们不想那样开展工作。”

“被告律师提出一个微不足道的证明,证明中提到了一个荒谬的小损失,这些律师就是想让法官们拿这个损失做锚定。”

【第12章: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 我们将可得性启发法定义为通过“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的过程。

◆ 时刻对偏见保持警惕是件累人的事——但由此便可避免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因此付出努力也是值得的。

◆ 任何情况下,每个人都该牢记这一点。你做的事情偶尔会超出自己的分内事,但你应该知道,当你有可能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你的团队里的每个成员也都可能有同感。

◆ 自我评估是由事件呈现在脑海中的轻松度来衡量的。

◆ 其他的主要实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若通过展示曲线或直线的文本框,或屏幕的背景颜色,又或者其他与实验预期不相关的因素对体验到的顺畅性作出虚假解释的话,判断便不再受提取轻松程度的影响。

◆ 示例——可得性

“因为上个月发生了两架飞机相撞事件,她现在更愿意坐火车。这真是愚蠢,风险其实并没有真正降低,这就是可得性偏见。”

“他低估了室内污染的风险,因为媒体对此报道极少。这是可得性的影响。他应该看些统计数据。”

“他最近看的间谍电影太多了,因此她看什么都觉得有阴谋。”

“这位执行总裁连续多次成功,因此失败不会轻易地在她的脑海中出现。可得性偏见使得她过于自信。”

【第13章: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 斯洛维克说,在生活的很多领域中,人们形成的观点和作出的选择直接表达出其情感和取舍的基本倾向,而这些行为完全是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

◆ 感性细节掌控理性大局。

◆ 保罗·斯洛维克可能比其他人更加了解人类作出风险判断的特性。他的著作描述了不卑不亢的普通人形象:感性而非理性,易被琐碎细节左右,并且对较小的可能性和极微小的可能性之间差别的感知力不够敏锐。

◆ 正如斯洛维克所言,焦虑对伤害的可能性还不够敏感。你想到了分子(即你在新闻中看到的悲惨新闻),却没有想到分母。桑斯坦发明了“概率忽视”这一短语来描述这一模式。

◆ 示例——效用层叠

“她对一项创意大为赞赏,说它收益大,无成本。我认为这就是种情绪启发式。”

“这是一个效用层叠的例子:被媒体和公众大肆宣扬的事还没发生,电视上就满是关于此事的报道,每个人都在谈论这件事。”

【第14章:猜一下,汤姆的专业是什么?】

◆ 对于很多专家而言,概率是信念主观程度的评估手段。

◆ 尽管通过典型性作出预测的做法很普遍,但是统计学上这一做法并不是最优选择。

◆ 即使启发性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绝对依赖启发效应就是违背统计学逻辑,是有严重“罪过”的:

(一)典型性的第一宗罪就是,它过于喜爱预测不可能发生的(低基础比率的)事件。

(二)典型性的第二宗罪是它对证据质量不够敏感。

◆ 关于贝叶斯定理,有两点我们要铭记于心:

第一,基础比率十分重要,即便是在手头的案例已有证据的情况下依然如此;

第二,通过分析证据得到的直观印象通常都会被夸大。

◆ 以下是贝叶斯定理关键点的总结:

第一,以相对合理的基础比率对结果的可能性作出判断。

第二,质疑你对证据的分析。

◆ 示例——典型性与基础比率

“草坪修整得很好,接待员看起来很能干,家具也十分抢眼,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家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我希望董事会不要依照典型性启示作出判断。”

“这家新成立的企业看起来好像不会倒闭,但是这个行业的成功基础比率非常之低。我们又怎么能知道这家企业就是个特例(移动)呢?”

“他们一直在重复犯同样的错误:用并不充分的证据来预测罕见的事件。当证据不充分时,我们应该以基础比率作为判断的依据。”

“我知道这份报告绝对是具有毁灭性意义的,也许它的证据十分确凿,但我们凭什么相信呢?我们必须在做计划时保持一定的怀疑态度才行。”

【第15章: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

◆ 通常,当人们没能运用明显相关的逻辑原则时,就会出现“谬误”。阿莫斯和我引入了“合取谬误”这个想法,通过直接比较,人们总会认为两个事件(在此即为银行出纳和女权主义者)的联合出现比只出现其中一件事(银行出纳)的可能性要大,此时就出现了合取谬误。

◆ 典型性属于一连串可能同时发生且联系紧密的基本评估,最具典型性的结果与特征描述结合在一起就会生成最有条理的信息。而这些最具有条理的信息却不一定就是可能性最大的,但它们“貌似正确”,稍有疏忽,我们就很容易混淆有条理、貌似正确和概率这三者的概念。

◆ 如果我们将具体描述用做预测的工具,那么不加批判地用貌似合理的判断来替代概率就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判断结果。

◆ 系统2的惰性是生活中存在的一个重要事实,而对典型性会阻碍明显的逻辑原则运用的相关观察也至关重要。

◆ 示例——少即是多

“他们构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情节,还坚持说这个情节出现的可能性很大。这不是真的,这只是个貌似合理的故事而已。”

“对于贵重的产品他们还附赠一个便宜的小礼物,这样的话,整套产品就不那么吸引人了。少即是多就是这个意思。”

“很多情况下,直接的比较使得人们更谨慎也更有逻辑性。不过,也不常是这样。有时即使正确的答案就在眼前,直觉也会打败逻辑。”

【第16章:因果关系比统计学信息更具说服力】

◆ “统计学基础比率”是指某一事件所属类别的事实总量,与单独事件无关;而“因果关系基础比率”则会改变你对单独事件的看法。

◆ 对两种基础比率,人们往往会区别对待:

一,统计学基础比率普遍受到轻视,当人们手头有与该事件相关的具体信息时,有时还会完全忽略这一比率。

二、因果关系基础比率被视为个别事件的信息,人们很容易将这一比率与其他具体事件的信息结合起来考虑问题。

◆ 这些范畴具有社会性时,这些典型形象就被称为思维定式。有些思维定式的错误是致命的,负面的思维定式可能会产生可怕的后果,但这样的心理学事实无法避免:不管对是错,思维定式都是我们对不同范畴事物的看法。

◆ 莽撞的出租车司机以及高难度的考试阐明了两个从因果关系基础比率中得出的推论:一是我们容易赋予个人以典型特征,二是情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影响个人的思考结果。

◆ 这些受试者不愿从普遍现象中推导出特殊性,这一点与他们愿意从特殊现象中归纳出普遍性如出一辙。

◆ 示例——原因和数据

“我们不能假设仅仅通过统计数据他们就能真正学到知识,需要再给他们一两个有代表性的个体案例来影响他们的系统1(作出判断)。”

“不需要担心这个统计学信息会被忽略掉。相反,它会立刻被应用到形成陈规的过程中。”

【第17章: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 对良好表现的嘉奖比对错误的惩罚更有效。

◆ 回归效应无处不在,很多可以说明这一效应的误导性因果时间同样司空见惯。

◆ 只要两个数值之间的相关度不高,就会出现回归平均值的情况。

◆ 我们的思维常会对因果关系的解释带有很强的偏见,而且不善于处理统计数据。

◆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由于我们总是要求对事物进行因果关系解释,这也是系统1的一个特征。

◆ 示例——回归平均值

“她说经验教会她一个道理,批评比赞扬更有用。不过她不明白这是回归平均值在发挥作用。”

“也许由于惧怕让众人失望,所以他的第二次面试没有第一次那样令人印象深刻,他第一次的表现太优秀了。”

“我们的筛选过程并不是很完美,所以我们会考虑回归性。有些极其优秀的候选人也会让我们失望,对此我们并不感到惊讶。”

【第18章:如何让直觉性预测更恰当有效?】

◆ 还有些直觉有时从一开始就难以从主观上进行区分。这种直觉受启发法的影响,通常会用简单的问题来替代难以回答的问题。即使证据很充分,决定亦不可更改,人们从此作出直觉性判读时往往也会信心十足。·

◆ 按照以下4个简单步骤来做,我们就可以进行无偏见预测:

1、先估测出平均绩点的平均值。

2、根据你对证据的印象算出与之相匹配的平均绩点。

3、对你的证据和平均绩点的关联作出估计。

4、如果关联度是0.3,则从估算出的平均绩点的平均值抽出30%,放到与之匹配的平均绩点里。

◆ 直觉性预测总是过于自信或过于极端。

◆ 系统1形成过于自信的判断也是正常的,因为自信是由你根据可得信息提炼出来的最合理故事的连贯程度决定的,这一点我们都明白。但要注意:你的直觉会产生极端预测,而你也容易对这种极端信心满满。

◆ 示例——直觉性预测

“那家新成立的公司已经深入人心了,但我们不能指望他们将来也能做得这么好。他们的营销之路很长,回归的空间也很大。”

“我们的直觉性预测的确令人鼓舞,但这个预测可能离现实太远了,还是让我们再看看手中的信息资料,让预测回归到平均状态吧。”

“即使这次投资极有可能失败,我们还是觉得这项投资可能是个不错的想法。咱们还是别说什么这就是下一个谷歌这样的话吧,”

“我读过关于那个品牌的一篇评论,评价极高,然而这很可能只是侥幸成功。我们应该这样想:对这个品牌的评论很多,而我们看到的这个正巧是评价最高的。”

【第19章:“知道”的错觉】

◆ 人类的大脑无法妥善处理没有发生的事情。事实上,很多实实在在发生过的重要事件中包含着众多抉择,这些抉择会诱导你夸大技能的作用并低估运气对最终结局的影响。

◆ 这份信心建立在一个稳妥的基础之上:我们最大限度地忽略自己的无知。

◆ 这些错觉会让人感到安适,如果我们允许自己充分接受世间万物的不确定性,这些错觉还会减轻自己将要体验的焦虑。

◆ 示例——后见之明

“这个错误很明显,但这不过是后见之明,你事前根本无法知道。”、

“他从这则关于成功的故事中学到了太多,多得有些过头了,他现在已经陷入了叙事谬误的误区。”

“她说这家公司经营不善,真实无稽之谈。她并不了解这家公司,只知道其股票在下跌。这是结果偏见,其中一部分是后见之明,一部分是光环效应。”

“我们不要带有结果偏见。尽管结果偏见有时也很管用,但这个决定是很愚蠢的。”

【第20章: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 由于所知甚少,我们对自己信念的信心是毫无缘由的——但这种信念也很重要。

◆ 自信是一种感觉,它能反映出某条信息和处理该信息时所体现的认知放松的一致性。由衷地承认不确定性乃明智之举,但如果有人声称自信满满,只能说明他在脑海里已经构建了一个连贯的情节,当然这个情节未必是真实的。

◆ 对绩效的统计研究尤其如此,这种统计研究提供了基础比率信息,但这一消息与自己从经验中得来的印象互相冲突时,人们一般会忽视它。

◆ 我们对认知放松和联想一致性的理解将这种主观自信深深地植入系统1。

◆ 示例——有效性错觉与技能错觉

“他知道这份记录表明这种疾病的变化几乎是不可预知的,他怎么会对这个病例表现得这么自信?听起来像是有效性错觉。”

“她能通过一个富有逻辑连贯性的情景来解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这种连贯性让她感觉很好。”

“是什么让她觉得自己比市场更聪明呢?是技能错觉吗?”

“她就像只刺猬,有一个可以解释所有事情的理论,这让她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她了解这个世界。”

“问题不在于这些专家是否训练有素,而在于他们的世界是否是可预测的。”

【第21章: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孰优孰劣?】

◆ 不可靠的判断使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作出有效预测。

◆ 示例——人工判断和公式运算

“不管何时,只要公式能替代人工判断,我们至少应该考虑一下(运算法)。”

“他认为自己的判断既缜密又微妙,但实际上把一些分数简单地整合在一起也许会更胜一筹。”

“我们应该事先考虑清楚自己有多重视这些候选者以往的表现,否则,对他们的第一印象对会我们产生过多的影响。”

【第22章: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

◆直觉可信的条件:

1、一个可预测的、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环境。

2、一次通过长期训练学习这些规律的机会。

◆运算法远远优于人工判断有两个原因:运算法比人工判断更可能观察到不怎么有效的线索,还可能通过利用这样的线索将正确性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上。

◆示例——专家型直觉

“对于这个特别任务,她有多少专业技能?做过多少练习?”

“他真的相信这些新成立的公司的环境有足够的规律来证明与基础比率背道而驰的直觉吗?”

“她对自己的决策非常自信,但主观自信并不是评估准确性的标准。”

“他真的有机会学习吗?对他判断的反馈他接受得有多快、多彻底?”

【第23章: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 看轻或是忽略分布信息的普遍趋势可能是预测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计划者应该尽力划分出预测问题的类别,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所有能够获取的分布信息。

◆ 示例——外部意见与内部意见

“他正在采纳内部意见,他应该忽略自己案例的情况,去看看其他案例是什么情况。”

“她掉进了规划谬误的陷阱。她设想了一个最为理想的情景,但有多种原有可能导致计划失败,她无法预见所有原因。”

“假设你除了知道某个特定的案件是针对一名外科医生的医疗纠纷以外,其他什么也不了解。你的基准预测会是怎样的呢?法庭上成功的案例有多少?有多少案件是已经结案的?这类案件的总量是多少?我们正在谈论的这个案件与其他相似的案件相比是更严重还是较为轻微?”

“我们又加大了投资,因为我们不想承认失败。这是一个沉没成本悖论的例子吗?”

【第24章: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 示例——乐观偏见与过度自信

“他们有控制错觉,他们严重低估了障碍。”

“他们好像因为竞争忽略而遭了殃。”

“这是一个过度自信的例子,他们似乎认为自己知道的比实际的多。”

“我们应该开一个事前验尸会议,有人也许能想到一个被我们忽略了的威胁。”

【第25章:事关风险与财富的抉择】

◆ 人们的各种选择并非基于金钱价值,而是基于各种结果的心理价值,即它们的效用。

◆ 示例——伯努利理论的错误

“3年前,他有2万美元的奖金,他对此已经很满意了,但他的薪水自那以后只涨了20%,所以他需要更多的奖金来获得同样的效用。”

“两个人都愿意接受自己拿到的薪水,但他们对这份薪水的满意度不一样,因为他们的参照点是不同的。她目前的薪水更高。”

“她在申请离婚赡养费。实际上她愿意调解,但他更愿意上法庭。这种分歧是意料之中的——她只能稳赚,所以要规避风险;而他面对的却都是糟糕的结果,所以他更愿意冒险。”

【第26章: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

◆ 在前景理论的描述中,对人类产生直接情绪影响的是得与失的情绪,而不是财富和普遍效用的长期前景。

◆ 示例——前景理论

“他是损失厌恶的典型例子,因而连非常有利的机会也被拒绝了。”

“她非常有钱,因而她对微不足道的所得反应那么强烈着实让人费解。”

“他把损失看得比所得要重一倍。不过这也很正常。”

【第27章: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

◆ 示例——禀赋效应

“她不在意自己能得到两个职位中的哪一个,但公告发布一天之后,她就不再想换了。这就是禀赋效应!”

“这些协商不会有任何进展,因为双方都发现很难作出让步,即使自己能得到补偿也不行。损失的比得到的更多。”

“他们一涨价,需求量就下降。”

“他只是不想以低于自己买房的价格卖掉自己的房子,损失厌恶起作用了。”

“他是一个吝啬鬼,只要花钱就觉得赔了。”

【第28章:公平性——经济交易的参照点】

◆损失厌恶这一概念绝对是心理学对行为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

◆负面情绪在众多方面都可战胜正面情况,而且损失厌恶是负面占优势的典型例子之一。

◆损失厌恶系数指的是两种动机的相对强度:我们想要规避损失的动机要强于获得利益的动机。

◆损失厌恶是一种强大而保守的力量,它偏爱机构或个人对当前生活的细小改变。

◆示例——损失问题

“这项改革肯定无法通过,那些必须受损的人会比那些必然获利的人更加强烈地反对这种做法。”

“他们都认为对方作出让步时不会感到痛心。当然,他们都错了。这正是损失的不对称性的表现。”

“如果他们觉得利益的蛋糕的确在变大,就会发现再次商议更容易。因为他们不是在分配损失,而是在分配所得。”

“这儿的租赁价格直线上涨,但房客认为我们不应该提高租金。他们觉得自己有权利享受当前的利益。”

“我们的客户对价格上涨并无抱怨,因为他们知道我们的成本也上涨了,他们尊重我赢利的权利。”

【第29章:对结果可能性的权衡】

◆ 从零到5%的巨大转变表明了“可能性效应”,这一效应会是我们高估那些出现可能性极低的结果的发生概率。

◆ 从95%提升到100%是另一种实质性改变,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是“确定性效应”。那些几乎可以确定会出现的结果受到的重视程度要小于其理应受到的重视程度。

◆ 预期原理通过可能性来判定价值,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心理。

◆ 失败总是难以让人接受,所以失败的一方常会保持战斗力,即使在知道对方的胜利只是时间问题的情况下,输的这一方还是会作无谓的挣扎。

◆ 示例——四重模式

“他试图用庭外和解的手段来解决这个无意义的诉讼案件,以避免损失,然而却不大可能。这是过分看重较小可能性的结果。既然会面对很多相似的问题,他最好还是不要放弃。”

“我们从不在最后一秒才享受自己的假期,我们愿意为了确定性而付出努力。”

“只要有可能不赚不赔,损失就不会减少。这就是损失中的冒险。”

“他们知道瓦斯爆炸的可能性很小,但他们想要消除这种可能性。这是可能性效应,而且他们想要的是再无后患。”

【第30章:被过分关注的罕见事件】

◆ 情感和生动性会影响顺畅性、可得性以及对概率的判断——因此也就解释了人们为什么过分关注那些没有被自己忽略掉的罕见事件。

◆ 你对概率的判断最终总是由认知放松或顺畅性决定的,因此你的脑海中总会出现貌似正确的情形。

◆ 在前景理论中,各种概率对决策权重的影响较小。

◆ 顺畅性、生动性以及想象的轻松程度等因素会影响决策权重,这个观点已得到许多其他观察实验的支持。

◆ 根据前景理论可知,通过描述性文字作选择会产生可能性效应——低概率结果的可能性被过高权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凭经验作选择不会出现过高权衡的情况,而较低权衡的情况却较为普遍。

◆ 即对罕见事件的决策权重较低有一个绝对主要的原因:许多受试者从未经历过罕见事件!

◆ 示例——罕见事件

“即使在日本,海啸也很少发生,但是海啸在我们头脑中的画面非常生动形象,游客也因此会高估海啸发生的可能性。”

“这是我们都熟悉的灾难循环,即先是言过其实,之后作出过高权衡,最后忽视此事件。”

“我们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单一情境中,否则我们会高估它的可能性。想想其他的选择吧,然后将所有选择的概率相加,得到100%。”

【第31章:能带来长远收益的风险政策】

◆ 这个例子说明,我们有限的大脑很难达到逻辑一致性的理想状态,因为我们易眼见即为事实原则的影响,不愿动脑筋。

◆ 在宽框架的情况下做决策的建议,包括“将自己想象为商人”,“你总是做这样的事”,以及“将它看做众多财政决策中的一个,这样一个决策会在将来一起被并入‘证券投资组合’中”。

◆ 外部意见和风险政策是补救两种不同偏见的方法,而这两种偏见会影响许多决策的制定:规划谬误中的过度乐观以及损失厌恶中的过度谨慎。

◆ 示例——风险政策

“告诉她应该像商人那样思考!有赚,当然也有赔。”

“我决定每个季度查看一次我的证券投资组合。我总是选择规避损失,因此在面对每天价格波动的情况下总是不能做出理性的决策。”

“我从不买延长保险,这是他们的风险政策。”

“我们公司每个部门经理在其所在领域都采取损失厌恶的做法。这很正常,但造成的后果是,这个机构不敢冒险。”

【第32章: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的?】

◆ 这个小事例说明了一个大道理:人们对由于采取行动而导致的结果,会比因不行动而产生的结果有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包括后悔)。

◆ 示例——心理账户

“他对现金支付和信用卡支付有不同的心理账户。我不断地提醒他,钱就是钱,并没有多大区别。”

“他一直保留着那只股票,只是因为不想在关闭心理账户时处于损失状态。这就是处置效应。”

“我们在那家餐厅里发现了一道极其美味的菜,因为害怕会后悔,所以我们就不愿意再尝试别的菜了。”

“售货员给我看了最贵的儿童汽车座椅,还说它是最安全的,我就不敢买比较便宜的了。这似乎是禁忌权衡在作祟。”

【第33章:评估结果的逆转】

◆ 我们可以看到,理性通常会受到更广泛、更综合的框架的限制,而联合评估显然比单一评估更广泛。

◆ 示例——逆转

“我对英国的热量单位没有什么概念,但在看到空调装置的改变后,我对就有所了解了。联合评估非常重要。”

“你认为这个演讲非常成功,这是因为你将这个演讲和她的其他演讲作了对比。要是和其他人对比的话,她仍然不怎么样。”

“当你将框架放大时,你就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事实往往如此。”

“当你单独看某件事时,你很容易受系统1的情感反应的支配。”

【第34章:善用框架效应,让生活更美好】

◆ 我们对以下这个说法不应该感到惊讶:损失能壁成本引起更强烈的负面感觉。选择不是基于现实的,因为系统1就不是基于现实的。

◆ 大多数人都会被动地接受在框架下的决策问题,因此很少机会发现我们的偏好受框架约束而不是现实约束的程度。

◆ 示例——框架和现实

“如果他们能对自己会得到多少钱而不是会损失多少钱有个框架的话,就会对将要发生的事有心理准备。”

“通过改变参照点来重新架构问题吧,假象我们没有拥有过某个东西,我们会认为它值多少钱呢?”

“对于损失,要在大脑中将其引入‘一般收入’,这样你就会感受好一点!’”

“他们要你在他们的邮件列表中勾选以表明不加入他们。如果他们要你在他们的邮件列表中勾选表明参与的话,他们的邮件列表就会很短。”

【第35章: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的不一致】

◆ 峰终定律:整体的回顾性评级可通过将最糟糕时期和最后时刻的疼痛程度的平均加权而评估出来。

◆ 过程忽视:过程的持续对所有疼痛的评估没有任何影响。

◆ 然而,本实验和其他研究的成果表明,回顾性评级对过程并不敏感,而且,相比于其他时刻,回顾性评级会权衡两个单一时刻,即高峰和末端。

◆ 经验自我是回答“现在疼吗”这种问题的,而记忆自我则是回答“总体如何”这种问题的。我们只有通过记忆才能保存生活体验,因此,在我们思考生命时,唯一能采取的观点来自于记忆自我。

◆ 经验自我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记忆自我有时又是错的,但记忆自我可以记录体验,并掌控我们从生活中学到的东西,而决策也正是由这个自我做出的。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学到的就是存储记忆,这么做未必是为了未来的体验。这就是记忆自我的专制性。

◆ 相比之下,记忆自我保存的记忆是对代表性的时刻的感受,受到高峰和结束时刻的强烈影响。

◆ 在冰手实验中,这种错误则反映出了记忆的两个原则:过程忽视和峰终定律。这些机制虽然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决策与体验不协调。

◆ 我们的记忆(系统1的作用)已变成痛苦和快乐的最强类感受(高峰时)以及感受结束时的自身感受。忽视过程的记忆不会为我们的偏向带来长期的愉快和短暂的痛苦。

◆ 示例——体验效用

“你完全是从记忆自我的角度思考你失败的婚姻的。离婚就像以刺耳的音符结束的交响乐。事实上,它虽然结束时很糟糕,但这并不意味着整首交响乐都那么糟。”

“这是关于过程忽视的一个负面例子。尽管好的体验的时间要比不好的体验时间多10倍,但你还是将好的体验和不好的等同并加以权衡了。”

【第36章:人生如戏】

◆ 在评估整个生命以及一些有趣的事时,高潮与结尾很重要,过程通常会被忽略。

◆ 我就是自己的记忆自我,也是自己的经验自我,两者主宰我的生活,但它们对我来说就像是陌生人,这感觉很奇怪。

◆ 示例——谈到人生如戏

“他一生正直磊落,但生命的最后一段却不得人心,为此,他要竭力维护自己的一生。”

“为了能有一晚的相处时间,等多久都愿意的现象就是过程忽视的例子。”

“你似乎将整个假期都用在了构建记忆上。也许你应该放下相机,享受这一刻,即使这一刻并不令你感到难忘。”

“她是老年痴呆症患者。没有了人生故事,但是她的经验自我对于美誉高贵依然敏感。”

【第37章:你有多幸福?】

◆ 结论是贫穷使人悲惨,富有可能会提升某个人的生活满意度,但总体来说来却不能提高经验自我的幸福感。

◆ 更高的收入会削弱人们享受生活中小乐趣的能力。

◆ 示例——幸福感

“客观的政策可以减少人们的痛苦。我们以降低社会的U指数为目标,解决沮丧和极端贫穷是首要问题。”

“增加幸福感的最简单方法是分配好你的时间。你能抽出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吗?”

“如果你的收入超过了满意水平,你能够拥有更多使人愉快的经历,但你将会丧失一些享受小乐趣的能力。”

【第38章:思考生活】

◆ 我们必须接受幸福是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的观点,必须把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的感受都考虑在内。

◆ 在你思索某件事时,这件事就不会像你想的那样重要了。

◆ 我们将这种错误称为聚焦错觉。聚焦错觉的本质是眼见即为事实。

◆ 记忆自我似乎是受到了聚焦错觉的支配,而聚焦错觉则将焦点放在了经验自我忍受的痛苦上。

◆ 示例——生活的思考

“她认为买一辆豪车会使自己更为快乐,但这其实是个感情预测错误。”

“今天早上,他的车在上班途中坏掉了,因此,他的心情非常糟糕。今天并不适合问他关于工作满意度的问题。”

“她平时看起来都很开心,但当我们问她是否快乐时,她说自己并不快乐。这个问题肯定使她想到了自己最近离婚这件事。”

“买一座更大的房子可能不会使我们永远感到快乐。我们可能会因为犯聚焦错觉的错误而遭殃。”

“他选择了在两座城市之间奔波往返。这可能是一个错误想法的典型例子。”

【结语】

◆ 人类的存在有一个核心的事实,即时间最终还是有限的资源,但人类的记忆自我却忽略了这个事实。

◆ 若某件事的结局不好,即使其过程是长期且快乐的,我们也会忽略掉。

◆ 记忆自我对过程的忽略,对峰终和结局的重要性的夸大,以及对后见之明的怀疑共同作用,歪曲地反映着我们真实的体验。

尘世浮华之中,不忘思考。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cd144140/p/14120789.html